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逍遥学能  2017-09-29 13:38

摘要:针对教师在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中遇到的问题,对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进行了阐述。

  

  高中化学新课程进入实验区已经两年时间了。由于新课程与现行课程在课程理念与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材体系、教学方式,以及评价和管理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教师在实施化学新课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迷惑,尤其是刚开始进入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必修模块的过程中,对必修模块课程内容及其组织,教学策略与评价问题都存在一些困惑。本文针对教师在实施高中化学必修模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主要教学策略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具体化学知识的教学

  

  常规物质性质的教学是去情景化的,直接介绍物质的性质,顺带物质的用途。一些学生反映化学学习很枯燥,需要记忆大量化学方程式。由于新课程的目标包括态度情感价值观,必然要求将去情景的知识情景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提供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生动载体。此外,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置于真实的情景中,强调化学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学生关心社会和生活实际的积极态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利于学生从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综合的视角,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的价值、科学的局限和科学与社会、技术的相互关系。对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科学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必需的。例如山东科技版化学1教材中,硫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首先通过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转化,让学生接触含硫元素的物质。通过火山喷发自然现象创设教学情景,关于硫单质的性质学习,抓住学习物质性质的思路,从非金属单质的通性和元素化合价预测硫单质的性质,通过观察法和实验法验证预测。

  

  2、抓住核心内容进行整合教学,缓解教学时间压力

  

  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由原来的一维(知识)变成了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加上教学时间有限,必然要求教师能够进行整合教学,发挥一种教学素材的多种教学功能,实施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即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物质性质的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建立相关的科学方法,形成必要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事实证明,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仅仅通过讲授达到,也不可能脱离具体化学知识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是一样的。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形成的情感与态度才是内化了的。

  

  在化学1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反映教学时间紧张,甚至认为新课程将原来两年的教学内容放在36学时内,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对于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化学1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从覆盖面上看,几乎涵盖了原来高中化学Ⅰ中的物质。但是相关物质知识内容的深度与难度降低了,而且过于细节性的知识不作基本要求,即知识面广、要求降低了,突出了核心内容,对主要物质性质和观念性知识(如元素观、分类观、比较观)的要求提高了。由于教师对这种变化不能适应,导致教学时间紧张。因为,在原来的教学中,一些教师擅长讲解细节知识,关注枝节内容,忽视了核心知识的内在联系,忽略了核心知识的迁移价值。因此,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将某个知识点内容挖掘得过于细致,要由原来关注细节的教学转变成关注核心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建构核心认识,形成知识结构。

  

  例如,铁及其化合物内容是高中物质性质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来的教学一般需要三课时完成。在必修课程中,教师能够在1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吗?怎样才能完成呢?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思路是:教师要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与还原性,在相互转化中学习即0价铁、二价铁和三价铁的氧化性与还原性,避免将单质铁、氯化铁、氯化亚铁、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等,一个一个物质的系统讲解。这样的处理实现了整合教学,发挥了单一教学内容的多种教育功能——既是学习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也是巩固与深化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不但学习了新的化学知识,也获得了新的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过程与方法)——从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角度分析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通过实验进行检验。

  

  3、为学生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

  

  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听着学科学、坐着学科学,被动消极、冷漠无奈地学科学的状况,改变教师过分依赖系统讲授和题海训练,学生过分依赖死记硬背和信息的简单接受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真正实现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核心的教学内容,开展不同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讨论活动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对观念意义的交流,其中包括对疑点、假设以及论点的提出与评价,可以增进学生原先的观念理解。同伴间的交流能够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建构,能够使学生进入高水平思维,使他们形成和发展关于科学现象的有意义的认识。教师应根据教材中的交流研讨栏目开展多种讨论活动。问题策略和活动策略在化学教学中也非常重要。化学概念理论比较抽象,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或活动能驱动学生思考?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接近或者学生对其具有一定的模糊认识,涉及到学生的已有经验的问题。比如在学习“物质的量”的时候,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设置问题情境,如何利用宏观物质的质量确定微观粒子的质量,从而使学生明白引入“物质的量”的重要意义。运用活动把对概念或理论的认识外显,如用最大的放大镜观察到的水的内部情况……这些都可以大大降低抽象程度,使理论结果形象化。下面应用问题策略的具体案例。

  

  化学反应限度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限度是个抽象难懂的概念,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怎样让学生在这个概念的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呢?下面这个片断教师主要应用了问题策略,在分析教学的知识线索,确定教学内容的知识脉络和学生的认知脉络基础上构建了这个教学内容的问题线索(见下图)。

  

  4、准确把握内容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

  

  在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概念原理知识同以往的较大变化在于知识的深广度不同。由于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构成,大部分课程内容必然设计为螺旋上升的两个阶段。同样,必修课程中物质性质知识的要求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内容的深广度要求。

  

  在教学实施中,有的老师仍然用原来的高考标准和原来的课程要求处理必修教材中出现的知识内容,随意扩展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要求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额外负担。例如,次氯酸、硫化氢和偏氯酸钠等物质的性质,是原课程中的考点,但在新课程必修阶段是不作基本要求的,一些实验区的老师仍把它们作为重点进行详细讲解。

  

  此外,对于STS知识也不能随意扩展或者“一步到位”。例如硫酸的工业生产,在化学1中是拓展资源,不作为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但是,有的教师将这样的STS知识处理得很细致,给学生全面介绍工业生产硫酸的原料、原理、设备、材料的循环利用和尾气处理等问题。实际上,硫酸生产的具体技术问题是在《化学与技术》选修模块中才作基本要求的。类似的内容还有硝酸的工业生产、炼铁等。因此,教师在处理这些STS知识时也要注意深广度问题,不能“一步到位”。

  

  案例:乙醇性质的教学片断

  

  提出问题:观察乙醇的物理性质→回忆乙醇的组成→讨论乙醇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情况,提出假设①CH3OCH3;假设②CH3CH2OH→讨论两种假设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必要时教师从键的类型和连接情况点拨)→实验验证: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进一步假设乙醇发生氧化反应时的断键方式→实验验证:乙醇的氧化反应→总结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提出羟基官能团,得出醇类物质的性质,介绍甲醇→课后活动①小论文:调查酗酒造成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你的建议,课后活动;②课本剧,酒后驾车,课后活动;③辩论赛,公款消费与中国酒文化。

  

  这是典型随意拓展内容的案例,教师仍然按照原来的课程计划实施新课程必修模块的教学。首先,必修中的有机化合物基本要求只涉及到具体的有机化合物,不上升到类别,官能团与物质类别的层次和水平是《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中要求的。因此,在这里,只涉及到乙醇的主要性质。其次,在必修中的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实验事实总结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不要过多涉及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官能团、成键与断键方式等。因为在必修阶段,这些内容不作基本要求。因此,关于乙醇性质的处理,应该主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经验和已有认识,通过实验得出乙醇能够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产物是什么。不要再像原来的处理一样,分析乙醇分子中的成键方式,预测乙醇发生化学反应时的断键位置等。

  

  5、改进并优化习题教学

  

  教师在实施必修化学的教学中,遇到了关于习题的问题。由于教师习惯于采用传统的习题教学和训练模式,加之教材中个别习题的表述和问点与教材正文内容之间的跨度偏大,市场上的习题教辅资源往往偏难、偏繁、偏旧,所以出现了学生“学得高兴,做题痛苦”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形,教师要改变原来的习题处理方式。

  

  首先要关注习题教学,不能将习题课简单处理成练习课,要将典型的习题进行全面剖析,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到习题的分析和解答中的迁移能力,以及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新课程评价所倡导的,也是中学化学教育评价的趋势。

  

  其次,教师要将习题的处理和新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尤其是,要将运用新知识的重要习题,在课堂新知识教学后进行处理,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巩固,及时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者,教师要对习题教辅资源进行筛选,选择难度适合、考查点适合的题目,不要让习题牵绊教师的教学。有的教辅习题质量较差,挂着新课程配套资源的字样,内容却是原来教辅资料的简单重组。在新课程实验区,教师按照新课程进行教学后,学生不会做教辅中的习题,教师不是对习题进行筛选,而是将习题中涉及到的内容(新课程中不作基本要求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大量补充,这是不倡导的错误做法。

  

  最后,教师要注意,习题的处理也要分出层次水平。例如,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有的教师仍然按照原来的经验,从学生接触到相关计算的时候,就让学生达到高考的水平。新课程的教学进度较快,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达到原来要用一个月的教学时间达到的水平和难度。如果仍按照原来的处理,实验区的事实证明,会导致学生连基本的计算都未能掌握。因此,关于物质的量计算的习题要分出阶段,在开始只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即简单的公式换算,在后面的学习中,逐渐加大难度和复杂程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放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化学2[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总编委会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化学1[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化学1[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如何教好高中化学
下一篇:名师解答:2017年高考化学答题技巧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相关文章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