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7-09-19 19:47
1984年由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组织领导的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赴南极建站和科学考察。编队由两船、两队组成——国家海洋局“向阳红10号”远洋综合考察船( l15人),船长张志挺,政委周志祥;海军“J121号”打捞救生船(308人),船长于德庆,政委袁昌文;南极洲考 察队(54人),队长郭琨;南大洋考察队(74人),队长金庆明。全编队总共591人,分别来自全国的60多个单位。总指挥陈德鸿,副总指挥赵国臣、董万银。
1984年l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由上海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启航,同年12月26日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的麦克斯韦尔湾。12月31日,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王岛,并举行长城站奠基典礼,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
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该站位于西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南部(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57分52秒),站区平均海拔高度10米,距北京17501.949千米。长城站现已初具规模, 有各种建筑25座,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各种运输工具17台, 除先进的通信设备、舒适的生活条件外,还拥有较为完善的科学实验室,配备有供科学研究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长城站每年可接纳越冬考察人员40名,度夏考察人员80名。
1989年2月26日,我国又在南纬69度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的东南极大陆本土上建成了中国的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山站。该站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站区平均海拔高度11米, 距北京12553.160千米。站内有各种建筑15座,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各种运输工具19台,除先进的通信设备、舒适的生活条件外,还拥有较为完备的科学实验室,配备有供科学研究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中山站每年可接纳越冬人员25名,度夏人员60名。
为满足南极考察的需要,我国于1992年从乌克兰购买了一条新建造的B1级破冰船,并命名为“雪龙”号。中国购进后,投资3100万元改装成为南极科学考察运输船,于1994年代替“极地”号服役至今,已完成多次南极航行。
“雪龙”号科考船总长167米,宽22.6米,自重11400吨,总吨位14997吨,满载吃水9米,满载排水量达21025吨。功率为17920马力,最大航速18节(1节=l海里=1.852公里),续航能力达18000海里,续航力20000海里。主机13200千瓦×1台,副机800千瓦×3台。
该船原设计为北极地区多用途运输船,具有较强的破冰能力。能以0.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船装可调式螺旋桨,航行时操作灵活,有利于破冰。用E级钢板制作的船体,即使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气候条件下,也不会变性。
雪龙号具备了先进的导航、定位和自动驾驶系统,以及能容纳两架直升机的平台,机库和配套设备。船上设有海洋物理、海洋化学、生物、气象和洁净实验室,面积有200平方米。还配有CTD自动采水系统(测量海水温度、深度、盐度)、ADCP(剖面海流计)、高分辨率卫星云图系统、EK5O0科学声纳系统等国际先进的大洋调查仪器设备,新建的水文资料采集室中,安装了可以用来探寻磷虾及其它极区水生动物的鱼探仪;可在走航时测定海水流速、方向的多谱勒海流计;另外还新建了大气取样室、数据处理中心、样品间、伸缩吊车等科研设施。在驾驶室里安装了两套具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自动避碰雷达,它可在对面来船或出现冰山时,及时测出对方的航向、速度等,并且提示如何正确回避。
船上设立的气象中心,可以及时接收极区卫星云图等气象资料,为本船在气候极其恶劣又变化无常的极地海区航行时提供了安全保障。船用航空技术设备,可供两架KA-32型直升飞机停放,着陆平台布置在艉楼甲板的中心线位置上,直升飞机可日夜起飞、着陆、停放。船上配备的航行雷达站,能对起飞的飞机进行监控,确保飞行安全。
此外,游泳池、健身房、图书馆,卡拉OK厅、医疗室、手术室、化验室等文娱、体育、卫生设施一应俱全,为乘船人员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经过改装,全船可载人数由过去设计的55人增至78人,现又增至130人。
中国已成功地组织了十多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到南极洲的总人数达二千多人次(包括船员),其中科研人员近千人次,越冬人员四百余人次。
中国科学家在长城站和中山站,常年开展气象学、电离层、高空大气物理学、地磁和地震等学科的常规观测。在夏季除从事常规观测外,还进行包括地质学、地貌学、地球物理学、冰川学、生物学、环境学、人体医学和海洋学等现场科学考察等。
1997年,中山站的科学家们凭着3辆雪地车,深入南极冰盖500千米进行冰雪项目的考察,创下了我国在南极冰雪高原挺进作业最远的距离并取得了大量的冰雪样品。同时此次考察在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输方面通过采用INMARSAT-B移动可视电话,实现了信息和图像的同步传输,缩短了北京与南极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