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语文教学的本分

逍遥学能  2017-08-31 13:26

作者:三明八中 郑征

何为“语文”?我想这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思考和研究的母题。在教育部委托专家研修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是这么给“语文”定性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将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之间巧妙地融合而不是人为的割裂,我在钱梦龙老师一系列的经典课例中,得到了很深刻的体悟。

咬文嚼字在钱老的教学中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亮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通过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倾情交流的桥梁,这是钱老长期推崇并身体力行的信仰。

一、由博返约由简驭繁

近几年很多语文课逐渐式微,往往语文课的形式大于内容。繁花似锦的形式如雨后春笋,课前三分钟,拓展延伸,课本剧表演,语文综合活动,吹拉弹唱进课堂一时满目生机盎然,一派欣欣向荣。可是妖艳无比的打扮,并没有深入地将语文的内涵挖掘。钱老师主张回归文本,让语文味洋溢课堂,这点我很赞成。

细看钱老的课堂,并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踏踏实实落实文本,适时恰当的拓展延伸。背景介绍、字词解释、中心思想、表现手法等更是有机地融合在文本解读中,积极创设了“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细细咀嚼文本是准确理解文章的关键。

以《一件小事》为例,在关于主人公“我”自私与否的讨论时,钱老师顺乎其势的引导学生挖掘文本,抓住文章中“终于”、“突然”等暗藏深意的关键词体会出主人公“我”立体多面的人物形象。对“自私”的分析恰如其分,不贴标签。在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老女人”这种“装腔作势”时,确实使我们看到了鲁迅文章既尖锐泼辣又幽默风趣。不仅关注言语的形成与内化,也关注学生合理的阅读方法的养成。在分析人性善恶,折射社会生活,从语言文字入手,从生活经验出发,不着痕迹。钱老的课堂始终安于咬文嚼字的本分,不花哨但也不空洞,由博返约、由简驭繁。我想这便是他的高妙之处。

二、余音袅绕余味悠长

细细品读钱老师的教学情境,我深深地为钱老师对文本驾轻就熟的能力所折服。正所谓文史不分家,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必须的铺垫。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往往是在课前将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以一种走马观花的形式一闪而过。后面的教学没过多涉及。而在钱老师《故乡》一课的教学中以一种轻巧的方式将写作背景恰到好处地融入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在讲到村庄的形态时钱老师抓住一个“横”字,让学生体会“横”字表现出的悲凉死气之感。从而将当时的写作背景自然而然地呈现给学生,而没有生硬灌输。这样一来学生对整个故事的理解就不在拘泥于平面,而是放置到特定的故事背景下去感悟,其中的所获得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此外,文学作品是用细节说话的,鲁迅这位语言大师,其作品更是独具匠心。细细咀嚼其语言,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当然课堂的自然灵动,最离不开的还是因势利导。钱老运用高超的评价手段,巧妙地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文本。这样对语词的反复咀嚼、细细品尝使得每个词句都迸发着语文的诗意和生命力。曲终意未尽,书韵最动人,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三、字字传神句句关情

古人曾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水濯足,可见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事实上字词的教学也是如此。实际上,学生对字词的研读和体会,绝不仅只是一种单纯“掌握”和“吸收”,更是一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

现今不少公开课上,字词教学早已被打入冷宫,但回顾钱老师的课堂,对字词的讲解不是浅尝辄止。字词教学扎实有效地展示,平稳中见技巧。在字词的教学上,钱老慧心巧设,牢牢结合语境,摆脱了字词教学单独成块的沉闷。虽是字词教学,也依然是疏可驰马,又密不透风。时而大开大合,大胆舍弃;时而循循善诱,刨根到底。细致处逐字逐句,务求尽解。字字传神,句句关情,令人拍案叫绝!

语文课堂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则教学难免会因缺乏点的开掘而显得浮华、浅薄,语文的味道也就注定会被冲淡和稀释。因此钱老的教学中,就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守住语文教学的本分:咬文嚼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浅谈《桃花源记》的审美意蕴
下一篇:高考语文解题技巧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咬文嚼字:语文教学的本分】相关文章
【咬文嚼字:语文教学的本分】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