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节选)》训练提高

逍遥学能  2014-04-03 12:41

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注音:

 

(1)原来水中还有个人,那人已把鸭子捉到手,却慢慢地踹水游近岸边的。

 

(2)在小教场院迎春,锣鼓喧阗大热闹。

 

(3)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

 

(4)提起旧事,翠翠嗤地笑了。

 

(5)人老了应当歇憩。

 

答:

 

2.请从下面句子后面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句中的空格处:

 

(1)这船便如一支没羽箭似的,很迅速地向下游长潭    去。(驶、射、飞)

 

(2)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的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    了一个夜晚。(思索、激动、沉默)

 

(3)翠翠一句话也不说,只是    着嘴唇笑着。(张、闭、抿)

 

(4)祖父气吁吁地赶来了,把钱强迫    到那人手心里。(塞、递、交)

 

(5)玩灯的兵士,却在火花中绕着圈子,    毫不在意的样子。(仿佛、居然、俨然)

 

答:

 

3.对下面句子特点、作用和表现手法的分析正确合理的项有:

 

(1)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渡船老人的孤单。)

 

(2)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运用反复的手法,表现了翠翠对爷爷失信的责怪。)

 

(3)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运用反复的手法,把“不记得”写成“记不得”,也更接近口语,表现了翠翠在爷爷面前撒娇的神态。)

 

(4)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弄明白了。(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出了爷爷的问话唠唠叨叨,罗罗索索,表面看爷爷关心别人家小孩的婚事,实际上反映了爷爷在内心对翠翠婚事的关心。)

 

答:

 

4.说明下面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2)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3)(翠翠)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让那点迷人的鼓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

 

(4)远处鼓声又蓬蓬的响起来了,黄狗张着两个耳朵听着。

 

(5)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答:

 

5.说明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1)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2)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注目溪面的薄雾,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一口气。

 

(3)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的把船拉动起来。

 

(4)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答:

 

6.“大鱼咬你”这句话,在课文中多次反复,请找出这些语句,说说作者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7.小说第六节末尾写道:“到了家边,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请你通读《边城》,看看小说还在哪些地方描写了翠翠和爷爷的“睡觉”,说说这些描写对于表现人物命运有什么作用。

 

答:

 

8.从下面任选一题,写一篇三四百字的鉴赏短文。

 

(1)看似平淡最奇谲——《边城》的结构艺术

 

(2)草蛇灰线,伏延千里——《边城》的照应技巧

 

(3)一曲悲歌传千秋——翠翠的悲剧简析

 

(4)是小说也是诗——略谈《边城》中的意象描写

 

答:

 

解析与答案

 

1.答案:踹,chuài。阗,tián。据,jū(防止误读jù)。嗤,chī。憩,qì。

 

2.答案:(1)射(照应“箭”)。(2)沉默(“沉默”中包含了“思索”,“激动”程度过重)。(3)抿(形容少女常用的写法,表现文雅)。(4)塞(照应“强迫”)。(5)俨然(有一种故意装出的样子)。

 

3.答案:(3)(4)。(1)用对比(或“衬托”)的方法写出“那人”的孤单,也表现了老人对别人的关心和同情。(2)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出翠翠的忘情,她沉浸在河边与傩送相会的场景中。(注意上文写爷爷是“喊”,翠翠在这里是“轻轻的说”,翠翠不是回爷爷的话)

 

4.解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有的是揭示主旨,即平时所说的文眼;有的是过渡,承前启后;有的是伏应之笔,前后照应;有的提示下文或归结下文,还有的起煞尾收束的作用等。这些语句都是文中的重要句子,对于理解文章主题、结构和思路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阅读时要细心体会。

 

答案:(1)暗示了小说的旨意,作者描写边城宁静和平,人民安居乐业,用以和内地军阀混战,百姓痛苦形成对照。(2)有总提下文的作用,小说从第三节开始叙述了三个端午节的故事,而“毫无什么变化”等词语则暗示作品对节日的描写,旨在赞美纯朴的古代民风。(3)这是一个过渡句,由眼前的端午节转入对两年前的端午节的叙述。(4)这是照应之笔,第三节写道:“蓬蓬鼓声掠水越山到了渡船头那里时,最先注意到的是那只黄狗。”把这个句子的意思反复一次,起到前后呼应的作用。(4)作者用这个句子煞住对赛船和捉鸭场面的叙述,把对风俗的描写转入对人事的描写。“直到天晚方能完事”,突出活动时间之长,为下文描写翠翠和傩送晚间在河边相会埋下伏笔。

 

5.解析:古人谈读书,曰:“大凡为文,有字之文浅,无字之文深。读者当于无字处求之,斯不负作者苦心矣。”这是说,读书不仅要读出文字表层的意义,而且要读出文字里面的意义,还要在没有文字的地方也能读出意义。沈从文的《边城》文字平淡浅近,甚至淡到“无字句处”,但不是淡而无味,相反通篇都显出一种摄魂追魄的艺术魅力。对此,阅读时,要从看似平淡之处读出其内蕴的丰富含义,“斯不负作者苦心”。作品中类似的语句俯拾皆是,在“课文解读”中大都作了说明,这里再列出几句,以强化这个意识。

 

答案:(1)翠翠在河边焦急地等待爷爷,爷爷迟迟不来,时近黄昏,落日西沉,于是触景生情,联想到爷爷也是年近黄昏,好比落日,从而生出一个可怕的想头:“假若爷爷死了?”。这段描写细腻地刻画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少女害怕失去归依的惶惧。

 

(2)这段描写含意很深。首先要注意对雾的描写,暗示祖父对翠翠的心思和翠翠的未来都还是隔雾看花,仿佛明白,仿佛又不明白。接着要注意“另外一种东西”指什么,祖父为什么因此叹气呢?小说在这里没有明说,但读到第七节就明白,原来爷爷从翠翠的婚事联想到女儿,即翠翠母亲的婚事,他担心翠翠像她母亲一样倔强,会不会重蹈母亲的覆辙。从祖父忧郁的神态中,预感到等待翠翠的婚姻竟可能是一场悲剧。

 

(3)体会这个句子必须要看出作者是采用了以静写动的手法。祖父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只十五岁。”意思是,翠翠你也是十五岁,翠翠你也可以做新娘了。翠翠知道爷爷的意思,其实翠翠也想做新娘了,但翠翠虽然有了意中人,却八字儿还没有一撇呢。外表“静静”,内心却是思潮翻滚。

 

(4)这个句子要从“无字处”读出意义来,祖父的感情走了怎样的路?翠翠的感情又走了怎样的路?如果结合第六节末尾和第七节,祖父走的是历史空间,他从翠翠的婚事联想到女儿当年的婚事。如果结合第四节“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翠翠走的是地域空间,翠翠的心也许又飞到了远在六百里外的青浪滩,飞到了傩送的身旁。

 

6.解析:优秀的作品总是注意前后照应,对一些关键之处,常常多次照应,反复皴染,或明或暗,隐隐约约形成一条语流,这就是所谓的草蛇灰线之法。《边城》(节选)中,“大鱼咬你”这句话的反复,便属于这种情况,阅读作品,要能捕捉这样的语句,体会作者用意。

 

答案:“大鱼咬你”,在课文中反复四次,总的来说,其作用一则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二则据闻一多先生考证,古代鱼是“匹偶”或“情侣”的隐语,这个句子的反复,象征了翠翠和傩送爱情的发展。具体来说,第一次傩送在河边对翠翠说:“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从字面看,写出了傩送对翠翠的关心,表现他乐于助人的美德,但翠翠把傩送当作了坏人,不领傩送的情。而从字里面看,傩送说的“大鱼咬了你”,恰与前面翠翠说的“我捉住你”前后照应,暗示了两人灵犀相通。第二次,翠翠被送回家中,知道河边所遇之人便是傩送,于是回味傩送说过的话,这与前面翠翠说的“不关你的事”形成对照,说明翠翠开始把自己和傩送关联起来。第三次傩送家的伙计重提傩送的话,翠翠“抿起嘴唇笑”,表现了翠翠内心对傩送真挚的感情和渴望见到傩送的心情。第四次爷爷故意说错傩送的话,翠翠纠正爷爷的错误,祖孙二个打趣说笑,骨肉深情,同时也表现了翠翠对傩送感情的专一挚着。

 

7.解析:这是一道课外拓展阅读题,旨在进一步掌握文学作品中“草蛇灰线”的表现手法。《边城》运用了此一表现方法的地方很多,“大鱼咬了你”是一例,“睡觉”这个细节又是一例。睡觉,常与人的情绪有关,《红楼梦》里多用“睡觉”这个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忧愁、厌倦、恼怒、无趣、沮丧等等情绪的变化,《边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表现手法。

 

答案:小说三次描写睡觉。题中引的是第一次,翠翠想起自己的未来,爷爷想着翠翠的未来,都觉得渺茫,因而心事重重,于是睡了。翠翠在睡梦中看到了什么呢?第八节写道:“翠翠温习着两次过节两个日子所见所闻的一切,心中很快乐,好像目前有一个东西,同早间在床上闭了眼睛所看到那种捉摸不定的黄葵花一样,这东西仿佛很明朗的在眼前,却看不准,抓不住。”这个细节暗示了翠翠的未来还捉摸不定。第二次是第十四节,“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哭倦了也睡了”,翠翠“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做了一个甜甜的梦,爷爷躺在床上,“张起个耳朵听对溪高崖上的人唱了半夜的歌”,可是他却“张冠李戴”了,爷爷的误会竟然把翠翠的婚事搅糊了。这里的“睡觉”不再是“红楼”笔法,这是小说的高潮,是最令人舒心的场面,写的是人物愉快甜蜜的心情,翠翠美好的婚姻近在眼前,差点儿子成为现实了。第三次在第二十节,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祖孙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雨声雷声”,天亮了,翠翠醒来,白塔倒掉了,渡船不见了,爷爷死了,翠翠的美梦破灭了!小说通过三次“睡觉”的描写,叙述了翠翠婚姻的曲折过程。

 

8.解析:(1)平淡与奇谲,是一对矛盾 高中政治,小说写的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这是其平淡之处,但作者是怎样把它写得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呢?本文对此作些分析。可参看“特色鉴赏”。(2)草蛇灰线,是一个比喻的说法,讲的是作家写文章,注意前注后顾,前呼后应,以期文章细针密线,天衣无缝。但由于这些伏应之笔,断断续续,隐隐约约,不易察觉。因此,阅读时必须多加注意。《边城》用这种手法的地方很多,可参看第6、7题和“课文解读”相关部分。(3)可从多角度分析,例如翠翠悲剧的意义,翠翠悲剧的原因等。(4)意象描写,是使《边城》充满诗情画意的原因之一,小说中描写的意象很多,例如对于水、雾、狗、鱼、渡船、碾坊、白塔等景物的描写,都赋有诗意。有些场景,本身就是一首诗,例如翠翠和傩送河边相会。但在课文节选的部分,有些尚未充分展开,下面我们以对狗的描写作些分析:阅读《边城》还要注意狗这个意象,它在小说中,除了起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外,还有深层的含蕴。它陪翠翠一起出游,一同起居,与翠翠“灵犀相通”。当翠翠被人欺负时,它立即表现出愤怒和反抗,仿佛和爷爷一样成了翠翠的保护神。作者选取狗这一意象,可能与神话故事盘瓠有关。盘瓠是一种神犬,苗族与瑶族世代传说着人狗婚配、“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盘瓠视为自己的始祖。作者笔下的狗有人性,通人意,豢养狗,溺爱狗,成为苗族的一种习俗,一种文化。作者描写狗,可能还有一层隐喻义:在这未被“现代文明”异化的世外桃源,不仅人与人互相帮助,和谐相处,而且人与畜亦能融为一体,和谐相处,以此来影射那个人与人互相倾轧、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所谓“现代文明”的世界。沈从文认为,重建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统一,复原人与人的原始的温情和爱,是他的作品的题旨之一。

 

答案;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下一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预习提示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边城(节选)》训练提高】相关文章
【《边城(节选)》训练提高】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