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会考复习态度 看透会考知识点

逍遥学能  2017-08-08 12:14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基础,并不受到学生的重视。特别是理科班的学生。在他们看来会考只要过了就行,不追求a。比如有一次我碰到一个原来是我教,但是后来被调出重点班的学生,我对他说:要会考了,平常抓紧点。哪里知道,他竟然冒出一句:老师,只有5%不过了。整个浙江省只有5%啦。我不会这么悲惨的。我无语。

所以在复习迎考阶段,能否端正态度和扎实准备是会考成败的关健。所以我在平常上课的间隙常常给学生灌输会考很重要的信心。但是后来鄞州区开历史会考复习会议的时候,才发现别的学校做得更加到位,比如奉化中学的林雪松,他就是专门拿出一节课时间给学生做会考动员,而且做了ppt,引述了很多的材料例子和关于会考的新闻咨询等等。只要学生想要了他就会去争取,成绩也就出来了。

2、重视会考条目,吃透会考条目

虽然我在上会考复习课的时候基本不用条目解析,但是我很重视条目解析,我觉得条目解析对于程度差的学生尤其重要,因为这部分人往往上课不动笔的,动了也是很凌乱的,所以会考条目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我觉得2010学年会考成绩的取得有一点重要原因就是:所有的会考条目解析都是我自己编的,跟我平常的上课板书是一致的,这跟参考书相比是有绝对优势的。在会考前宁波市的交流会当中,奉化中学的林雪松也提到了这一点,他们学校的会考条目解析也是老师们自己编的。但是编订会考条目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整整四十页的条目解析的编订花了我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记得2010年期末复习的时候为了尽快拿出条目解析,我整整两天半的时间里对着电脑就干这活,而且干的基本就是复制粘帖。但就是这样仍然耗去了我很大的精力,我现在是非常严重的干眼症,眼睛经常刺痛,没有好的治疗办法。

3、通过史料,巧设情境,提高学生对复习课的兴趣

会考之前的那一个多月时间的复习,这个复习阶段的每一节课我都是算过的,在我看来,复习课的好坏决定了成败的关键。但是复习阶段又是学生最不愿意学的阶段,因为经过此前的反反复复之后,大部分学生都会觉得老师讲的东西不都是我们新课的时候或者在考试之前的默写中都有的啊,特别是程度比较好的同学。所以如果复习课是对知识点的简单提炼,是对新课知识梗概的重复的话,那么这样的复习课他在学生中的市场就非常小,为了让学生感觉到我的复习课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知识点的炒冷饭,而是有新的内容的,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备会考条目,二备会考题目。基于近年来会考越来越趋向情境化、越来越灵活的情况,我充分了挖掘了教材中可以挖掘的材料,把教材当成一本史料,通过阅读和讲解教材来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和材料解题能力。

有些时候上课一开始就把材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依据原有的知识解决。比如在复习〈百家争鸣〉一课的时候我就直接把各个思想家的原话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辨是哪一位思想家讲的,这些话体现了思想家的什么思想。

4、要学会处理教材,整合书本知识点,设计好复习课程思路,把握复习课程流程

5、指导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强化训练。

个人认为会考要出好成绩光光靠默写是出不来的,必须得有一定量的练习,而且在做完之后得讲解试题。通过讲解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高中历史和初中的社会虽然有衔接,但是在答题方法上却有很大的不同。高一新生对历史的答案往往很迷茫,所以在平常上新课的间隙就需要对答题方法进行一定的指导。但是这种指导尤其集中在复习阶段,在复习阶段选择有典型性的材料讲解是非常必要的。我在2009年写过一篇〈关于高一历史材料题解题的几点想法〉(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上)对作业本中出现的材料题曾经稍微做过研究,发现作业本中出现的材料题比较简单,而且基本不具备材料题的典型特征,哪怕具备了典型性,答案也是很容易就从课本或者材料中得出的。但是历年的会考题中出现的材料题却是具备了材料题的典型性的,而且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比如2009年会考题中的第36题中的第2和第4小题都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会考复习前需要有针对性的训练材料题,讲解材料题的做法,教会学生做题。去年用下来之后发现乔建民提供的金华会考模拟卷就比较好。我是听了刘老师的建议后才向乔先生要的,因为历年的历史会考卷都是金华地区出的,但是拿到之后不能直接用,需要老师事先做剪贴工作。所以会考前要训练,但要适度,不能稿题海战术,而且训练的题目要有针对性。

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囊括了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也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化,使得高中历史的教学承载了庞杂又十分巨大的知识量。这就决定了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积累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

学习高中历史课程大致可分四个步骤:

第一步:史实。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掌握必须准确、全面,建构清晰完整的历史体系。

第二步:史通。联系比较,触类旁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

第三步:史论。运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索质疑,科学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使历史学习上升到较高的理论层面。

第四步:史感。通过学习历史,感受历史、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形成全新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新感受,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指导生活,引领人生。

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在“学会历史”中体会价值和思考理念,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方法
下一篇:浅论早期杜甫朦胧的隐逸情愫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端正会考复习态度 看透会考知识点】相关文章
【端正会考复习态度 看透会考知识点】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