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7-08-08 12:00
心理学认为,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师生双方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只有当师生双方的感情产生共鸣、思维产生共振时,心灵的碰撞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和体验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因此建立数学情感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用善良、博学感染学生,建立积极的师生情感
余秋雨先生说过:善良是为人之本、读书是为学之本.善良就是有爱心、同情弱者、鼓励强者、帮助别人、宽容他人.我追求善良的人格,并践行在我的课堂教学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久而久之积极的师生情感逐渐建立起来.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位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一个业务水平高、知识丰富、视野开阔的教师,他的课堂教学才会从容自如、才会妙趣横生、才会吸引学生.正所谓“善歌者,使人断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如学习“指数函数”时,通过庄子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来描述古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使数学课堂融入浓厚的文化气息,怎能不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呢?
用善良、博学感染学生,浓浓的师生情感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设计精彩导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让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很快进入积极的情感状态.如学习“解三角形”,通过一个测量问题引入:“在我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明月高悬,我们仰望夜空,会有无限遐想,不禁会问,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又如学习“直线与方程”时结合数学史“直角坐标系使几何研究又一次腾飞,几何从此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让我们给直线插上方程的‘翅膀’吧!”来引入.
三、让数学知识生话化,激起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育心理学认为,对于数学中抽象公式的理解离不开现实生活背景的支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抽象公式与现实生活背景的联系,给学生提供分析、评价、解释某个数学知识的机会.这种用现实生活背景来反映抽象数学公式,比那种强化式的记忆、重复性的练习所给人的智力、情感和能力上的训练效果好得多.
比如教学组合公式和时,我首先提出两个学生非常熟悉的问题:(1)某班每天派4位同学值日,要求1人打水,3人扫地,问有多少种分派方法?(2)在7件产品中有1件是次品,随机抽3件进行检验,有几种可能?(引导学生得到和,虽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但结果是相同的.)这样设计,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抽象的形式化公式的理解,还能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如果我们经常开这样的数学课,怎能不激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呢?
四、渗透开放练习,提升学生情感活动的层次
开启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既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又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训练,又要打破教材中所涉及的命题大都是给出条件和结论,让学生去判断、推理、证明这一常规模式,设计一些具有不确定性、非唯一结论的问题,条件不很清晰、不很完备,需要探寻和补充的问题,现实性强、容易调动研究热情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开放练习的探索,进行一次次创新演练.
比如在学完“圆的标准方程”后,我设计了如下开放性练习:寻求确定圆(x+1)2+(y-1)2=1的条件.(至少写3个).我引导学生抓住确定圆的两个条件(圆心与半径),以及这个圆与坐标轴的关系,联想直线方程知识,便可得到若干个确定此圆的充分条件.由于条件不确定,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宽阔的想象空间,他们兴趣十足,主动探索.同时,使一些学困生通过独立思考也能做出一种或多种答案,产生成功的喜悦.老师适度的鼓励,又像一束阳光温暖着学生的心田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常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