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0-03-06 13:47
关于吸引力法则,和零极限的清理。我都很认同。
不过正是因为当初自己心里的障碍所造成的原因,我并不能得心应手运用前者。
所以选择了后者。
现在我持续清理后,得出了这样一个感受,当然仅属于个人观点:
很多人运用引力法则,是要让自己在脑海里创造一个意象,然后用自身的力量去吸引结果的实现。当然引力法则本身的境界并不止于此,它“要求-相信-接受”的三部曲,事实上也是要皈依大我的神性才能实现。可是很多人在操作中往往只注重了“想要”,也就是索取,而忽略了相信。这个相信,是一种类似基督徒和正信的佛教徒才有的宗教情感,也就是皈依。是彻底的相信,毫无保留,毫无怀疑,毫无隔阂。那才是最关键的。因为那就是你自己心门上的那个门闩。不打开,是无法进门的。
宇宙是公平的,索取了什么,最终也会付出什么。索取到了财富,最后要回报社会。即便你不愿意,死后你还是乖乖地交出。索取了地位,不但要做更大贡献,最终还是要退出。索取了智慧,思想,最后也要为社会为自然做贡献,所谓普度众生。
所以引力法则到最后,并不是让你成为一个魔法师,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那样是沉沦于物质的海洋。而是让你觉醒,让你开悟,精神存在的意义,是要最终回到神性的怀抱。那才是永恒的存在。
清理,则像是反其道而行之。没有先从愿望入手,而是先将自己心中的枷锁打开,让自己的心融汇入浩瀚的精神海洋。最后当你感受到那个大我的存在后,就是那些“最恰如其分的安排,最精确的安排”吸引你自然而然地去做。换言之,你顺其自然的无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宇宙神性所作出的最好的启示。看起来,就像是你“被”吸引了。
每个人的精神,都有如一个水滴,和海洋相比,是微不足道且短暂的。但是它与海洋相比,本质上又都是水,区别就在于一个是狭隘的而一个是开放的。一滴水的运动力量十分有限,只有越汇集才越有力,只有当它汇入大海之后,才具有真正的力量,它的运动,已不再是它自己本身的运动,而是整个海洋的运动,不可同日而语。这个海洋,就是绝对的精神主宰,神性,上帝,道。老子,耶稣,佛祖都是其中的一份子,不分彼此,只有打开心门,抛弃狭隘的自我意识,才能融入精神的海洋。所谓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也就是在精神海洋的面前,只有谦卑才能融入;只要融入,就不再需要刻意按照自主意识去索取。
=========================================
新体会
最近遇上一些问题的时候,除了自己继续坚持清理,获取神性指引外,总会寻求身边一些践行零极限清理或基督教的朋友帮忙,汇聚精神力量,共同开启共同提升,解决我的问题也更迅捷。结果一些问题就会出现非常恰到好处的解决。
一周前,一个同班朋友忽然联系我,问寒假过得怎么样,需不需要一起到哪里去玩。
于是我喜出望外,向她提出指导我复习的请求。于是她爽快地答应了。花了两天时间把两本厚厚的,平日被我遗弃而无法理出头绪的西医课本整理出了眉目。真是有如神助。
期间她向我倾诉了关于学习生活,还有感情问题上的苦恼。特别是后者。她不幸被卷入一个三角,充满了苦恼。于是我有如神助,运用三寸不烂之舌,口若悬河,由心灵吸引的大道,自身修行体悟,讲至现实生活的平常乐趣,过往陷入感情烦恼的经历。讲得她心花怒放,解开烦怨。
原来她主动找我,最主要就是因为感情上的烦恼无从解除,想找个知心朋友当面纾解。我们无意间实现了共同提升与化解。
对我,还有几个修行的朋友来说,我们对神性作用的领悟,对精神力量的运用,也就又上了一个台阶。
所以说,神性指引下,事情会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凭借自我意识,我能找出对自己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这绝不会是最佳的。因为除去自身所存在的局限以及未知因素外,一个人也绝不可能非常自觉考虑到如何在此期间顺便为他人解决问题。这就是孤立的一滴水的微弱力量。
而来自精神海洋的指引,会利用最适合的机缘,给出最恰如其分的指引与安排。在一些讲究规划与评估的人眼里,看似无法达到对自身有利因素的最大化,事实上却成为远远超过他们想象的最优方案。这就是打开心门融入海洋后几滴水的力量。
所以,顺其自然,才是最高的境界。
从中又得到另一个启示。
圣经上说“因为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
在无限的精神海洋里。一滴水本身是无法引起波纹的。但是两三滴水相遇,就能做到了。
在精神海洋里,我们的心灵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彼此联系,彼此相连的。每个人都是他人生命中的一个缘,一个课程,一把开启的钥匙。我们完全可以开启心门,让心中的能量融汇在一起,完成更美好的愿望。
于是应当放下我执,不要拘泥于一件事是否做到了所谓的完全独立自主,不要介意与拒绝他人的援助,因为我们最终的归宿,就是融合。否则只会徒增烦恼,于美丽生活无益。只要让过程与结局都得到圆满,何必在意是不是完全由自己的力量解决的呢?
感谢伟大的神性,让我领会到这些道理。希望对朋友们能有所帮助。
让我们共同开启与进步吧。谨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