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4-03-26 08:33
经过了以掌握基础知识为重点的第一轮复习之后,我们将迎来持续约两三个月的二轮复习。该轮复习所花的时间虽然远不及复习,但如果复习策略得当,方法合适的话,同学们往往会感觉到自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会产生一个质的飞跃。为了帮助同学们有效地搞好二轮复习,本文试就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的策略和方法略谈己见,希望对同学们能有启迪和帮助。
一、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策略:
1.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教材之间的关系:
与一轮复习以教材为主要依据的方式不同,二轮复习时要密切联系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这对于新课标高考特别重要,因为新课标高考是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来命题的,而不同地区的同学选择的教材则是不同的,因此可以说某版本教材中牵涉到的案例肯定不会作为考试的依据。在贯穿二轮复习的全过程中,要依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为据,弄清地理学科主干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相互联系、脉络清晰的知识体系。切记:二轮复习不可过分地依赖教材。
2.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
二轮复习以理解重点,突破难点为主,故需要加强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复习时要打破教材的框架体系,将相互存在联系的知识放到一起来进行专题复习。如:地球运动是地理学科的重点和难点,其中牵涉一些表示季节的信息,如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某个地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或昼夜的长短;二轮复习时,要将这些知识与地中海气候、季风气候、草原气候等季节变化较为明显的气候特征联系起来;此外,海陆上的气压中心势力变化,水文环境中河水位、地下水位的季节变化,北印度洋洋流的运动方向等也有着明显的季节性;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工农业生产等,也有一定的季节性。复习中,只有将这些表示季节信息的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知晓某一现象的发生,立即能找出同时可能还会有哪些现象发生,这样才算得上真正地搞懂了这一问题,解题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3.正确处理好区域地理和高中必修、选修地理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削弱了对记忆性知识的要求程度,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而区域地理则侧重于对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等基础信息的概述,比较注重记忆;虽然有些省区仍把区域地理列作考试大纲的一部分,但切不可将大量的精力用于复习区域地理,更不能“背”地图,把每条经线、纬线经过哪儿都背下来,把各地的地形、气候、物产等基础信息背下来。复习时要把区域地理作为学习必修的基础,认识到区域只是为分析高中地理原理提供背景材料,如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时,较常见的是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复习时应注重这些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以及解决的措施,切不可将主要精力放在案例中所举的西北地区、黄土高原这些区域上。
选修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拓展,每一模块是对某一专题的深入研究,开设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同学们兴趣的差异,另一方面也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但选修部分在高考中的分量并不太大,并且试题涉及的往往都是该模块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如《旅游地理》侧重于旅游资源及其评价、《环境保护》侧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危害和措施等;因此,在复习选修地理时,切不可像必修教材那样系统、面面俱到,只要抓住主干、重点以及与必修部分联系紧密的部分则可。
4.正确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相对于一轮复习以掌握知识为主而言,二轮复习则强调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当前新课标高考对考生提出的要求。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知识是可以通过听课、背诵来记住的,而能力则是要通过训练来提高的;因此,在一轮复习掌握基础知识之后,二轮复习时,可以精选一些大市级的模拟试题,模拟考试环境,经常对自己的审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训练;同时,要强化地理学科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着重培养自己运用图表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
二、高考地理二轮:
1.进行知识重组、紧抓学科主干知识:
地理学科研究的范畴较广,但地球运动、天气与气候、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工农业生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地理学主干知识内容,一直是高考的重点,命题者会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分析、加工、提炼,从中抽象出知识的本质,然后辅以新颖的资料、信息,或是从另一侧面、换一角度进行命题;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真正牢固地掌握了相关的原理,完全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但二轮复习不是一轮复习的重复,应将这些知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重组为几个专题。如等值线知识,地图部分学习了等高线、气候部分学习了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工业部分有等运费线……这些等值线虽然各自表示的地理含义不同,但它们的绘制原理是相同的,它们所具备的特征也是相似的,复习时我们可进行等值线专题复习,总结出等值线的一般规律,然后再用这些规律去解决具体不同的问题,这样即使在高考中碰到从未见过的新颖等值线,也就不会束手无策了。
2.多分析、绘制图表 学习效率,注重能力的提高: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试题将会越来越脱离教材,试题将会为考生提供一个全新的情境、全新的素材,要求考生调动头脑中储备的知识、根据学习教材而产生的经验,对新情境和素材进行分析、加工,甚至于还要加上自己的推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即对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将会提高。
由于图表能够较好地体现地理学科特色,灵活地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在复习时,要认真对待课本中的每一幅图,不仅要理解图中所蕴藏的知识,还要掌握绘图的原理和读图的一般方法。此外,对于教材中的一些结论、规律,如果能够用图表进行表述的,不妨将之转化为图表的形式,如某日日出时间随纬度的变化图、某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图等。只有这样,拿到专门为高考设计的新图时才会得心应手,解题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3.注重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为了让真正高素质的人才脱颖而出,新课标高考必将加强对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改变过分拘泥于课本的传统命题和答题方式,命题时会为考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意境,让考生的思维不过多地受到限制,给考生留下一个相当大的答题和发挥空间。在复习时,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如“某区域有一山丘,请根据这一条件谈谈如何发展该地区的经济。”由于本题的限制条件较少,思路开阔的同学则可想到从发展旅游、发展林牧业、修建水平梯田、开发水力等方面去考虑。
4.注意关注一般和特殊现象:
许多地理的分布都是具有一般规律的,这对于我们快速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很有帮助,如掌握了世界气候分布的一般规律之后,对各大洲的气候分布基本也就清楚了;但考试时往往会从不符合规律的一些特殊现象入手,如热带雨林气候一般分布在赤道附近,但远离赤道的地方也有几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就要知道这些特殊的地理现象和规律主要分布在哪里,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特殊现象的出现。反过来看,关注了特殊现象也有利于加深对一般规律的理解。
5.及时总结答题方法、技巧和模式:
不少同学都会抱怨,说综合题难答,常常答不中要点,我认为这是没有真正掌握答题方法的体现,在二轮复习中要加强答案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事实上,许多综合题的回答都是有模式可以借鉴的,在学习高中地理的原理时,我们常常会以某一地区的情况作为案例,在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过程,事实上就是“建模”的过程;高考过程中,虽然不会考到相同的案例,但一般会考到相应的模式。如我们可以总结出:分析传统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一般应从“资源、能源、水源、市场、交通”五方面进行,在遇到分析鲁尔工业区、东北辽中南工业区等时,都应从这几点去考虑;而高技术工业区的发展条件则应从科技、交通、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逐步总结、积累一些常用结论,会使你少走许多弯路、节约大量宝贵的考试时间,如:某地北极星的高度即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刚好发生极昼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纬度的2倍;海洋上等温线弯曲方向即洋流的流向;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则全球陆地等温线都向北弯曲;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等等。
当然,地理复习并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技巧,只要适合自己、能够帮助自己提高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愿同学们及时找到理想的方法,快速地提高自己的地理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