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指要复习:近代中国维权斗争教学案
逍遥学能 2014-03-25 17:13
【必备考点指要】
1.列举1840年至1945年列强侵华史实。
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注意列强侵华的阶段性特点。
4.注意区分列强在不同时期的侵华活动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结合必修2相关知识辩证地分析列强侵华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双重影响。
5.重点关注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这是这一专题高考的重点。
【基础考点整理】
考点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的背景
(1)中国和欧美的对比: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弱)(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强)(经济、政治、军事、外交)。
(2)直接原因(偶然性):中国禁烟运动成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
(3)根本原因(必然性):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必然对外侵略。(引出战争性质: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
2.鸦片战争的经过:爆发(1840年6月)——扩大(1841年)——结束(1842年8月)。
3.中国战败原因
(1)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2)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3)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
4.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与英法美签订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口岸、关税协商(“本质意图”的争论,有的说是开口岸,有的说是关税协商,但更多的人倾向于关税协商)。
(2)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①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 ②片面最惠国待遇(“一体均沾”条款)
③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建立“租界”的法律依据)
(3)中美《望厦条约》:兵船巡查贸易,开医院建教堂。
(4)中法《黄埔条约》:天主教徒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清政府保护其教堂和坟地。
5.鸦片战争的影响
(四个变化)
(1)社会性质变化: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3)革命任务变化:由反封建统治变为既反本国封建主义又反外来资本主义侵略。
(4)思想文化变化(补充):中国人掀起“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新思想。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起因)
(1)根本原因(目的):英法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附:一鸦后输华商品滞销原因:自然经济抵制;不合中国人的习惯;买鸦片后购买力低。
(2)借口:“亚罗”号事件与“马神甫事件”
(3)实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性质)和扩大(危害)
2.战争经过及相关条约(经过)
(1)1856年10月袭击广州,战争爆发。 (2)1857年英法联军组成,占领广州。
(3)1858年占领天津,签订《天津条约》(中国与英、法、美、俄)
口诀一:公开自传(要)赔款。
口诀二:公使进北京;十处开口岸;长江自由行;内地游经传;赔款六百万。
口诀三:营(口)烟(台)汕(头),琼(州)台(湾)淡(水),长江镇南和九汉。
(4)1859年借口换约,战争再起。
(5)1860年10月,占领北京,签订《北京条约》(中国与英、法、俄),战争结束。
口诀一:准许华工天(约)天(津)陪(赔)酒(九)。
口诀二:承认天津开天津,九龙一区给英国,准许华工运出国,赔款一千八百万。
3.沙俄侵占北方领土(插曲)
(1)东北:爱妃(珲)北京,外黑里酷(库) 约100万平方公里
(2)西北:北、勘、改 约50万平方公里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使中国社会半殖半封程度加深。
(三)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背景
(1)日本:为发展资本主义,急需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残余、市场、政策)
(2)列强:对日本侵略中国采取不干涉政策(默许或纵容)。(口诀:美望助手英牵俄,德法夺权俄未绪)
(3)中国:清政府腐朽妥协,寄希望于列强“调停”,不认真备战。
(4)朝鲜:东学党起义。(清军应邀派兵,日军不请自来)这是直接原因、导火线。
2.战争经过
(1)第一阶段:1894年7月—1894年9月 (爆发标志:1894年7月,朝鲜丰岛海战)
①平壤战役:“先定守局,再图进取”;左宝贵英勇牺牲;叶志超弃城逃走。
②黄海战役:北洋舰队护送援军后返航;邓世昌、林永升与舰同沉;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李鸿章不许巡海迎敌;日军取得黄海制海权。
(2)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
①辽东战役:日军两路进攻;聂士成徐邦道率部抵抗;赵怀业龚照屿临阵脱逃。
②威海战役:“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中国战败原因:
(1)主观:清政府的极端腐败和妥协退让。(根本) (避战求和政策的原因:中国领导阶层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慈禧怕冲击万寿庆典,怕削弱其统治地位;李鸿章要保住官场资本即北洋海军和淮军;帝、后两派分裂,清政府内部不团结)
(2)客观:日本制度先进、准备充分、蓄谋已久(大陆政策等)。
(3)具体:中日双方军队建设差异巨大。如:中国将领素质低下;中国军事装备落后;中国军费筹备困难等。
4.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1)内容:(一厂二亿三岛四口)
①割地:辽台澎湖割地; ②赔款:赔偿白银两亿;
③开口岸:沙重苏杭通商,日本轮船入内; ④设工厂:口岸开设工厂,运销内地免税。
(2)危害:
①危机加深:破坏主权,严重掠夺,刺激野心,危机加深。②控制命脉:加剧负担,大借外债,控制命脉。
③深入内地:口岸开放,深入内地。(重庆:长江上游)。④阻碍发展:在华设厂,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3)影响:
①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②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4)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三国)的实质
反映出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过程中,既勾结又斗争,一切以国家利益为转移。
(四)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背景:发展不平衡使列强加紧争夺殖民地。《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的野心。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3)表现:列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国别强占的租地划分的势力范围
德国山东胶州湾山东
俄国辽宁旅顺和大连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广州湾广东、广西和云南
英国香港“新界”地区和山东威海卫长江流域、云南、广东
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福建
2.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提出时间:1899年。
(2)背景:当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时,无暇顾及中国。美国军事力量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为了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
(3)内容: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
(4)实质和目的:缓和列强间的争夺;消弭(减少)中国人民的反抗(表面宣称保障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5)影响: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标志着美国侵华进入新阶段,开始独立制定侵华政策。(总之,利于美国和其他列强,危害中国)
(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经过:
(1)一次进犯狼狈逃回。(2)二次进犯占领天津。(3)占领北京暴行累累。
2.《辛丑条约》及影响
(1)时间、签约国:1901年,11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比荷西)
(2)内容:
口诀一:前(钱)进(禁)宾(兵)馆外商出新(辛)丑。
口诀二:赔款四亿五;划定使馆界;拆台驻沿线;禁止人民反;改设外务部;修订旧条款。
(3)危害:
①赔巨款→勒索搜刮人民困;②使馆界→使馆界是大本营;③派驻兵→控制清府压人民;
④禁民反→镇压反帝成帮凶;⑤外务部→外务使清行卖国;⑥修条款→扩大侵略更方便。
(4)影响:
①卖国到家: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深渊到底: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考点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三元里抗英
1.背景:鸦片战争期间,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
2.经过:1841年5月,三元里附近103乡的群众包围了四方炮台的英军,并诱敌至三元里牛栏岗,大败敌军。
3.意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俄都力图在新疆扩张势力。(2)1865年,中亚地区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侵入新疆并与英、俄勾结。(3)1871年,俄国出兵强占中国的伊犁地区。
2.经过:(1)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2)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从肃州(今酒泉)西征,收复了北疆大部分领土。(3)1877年,清军在各族人民支持下,消灭了阿古柏的主力。(4)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回祖国怀抱。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中国新疆的阴谋破产。
3.意义:打击了列强侵略阴谋,维护了国家主权。
4.中俄《改订条约》签订:(1)1880年,左宗棠在哈密建立抗俄军事基地。(2)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曾纪泽在谈判中据理力争,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约七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5.在新疆设立行省:(1)时间:1884年。(2)目的: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
(中国古代对西北边疆的管辖机构:西汉西域都护;唐朝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清朝伊犁将军)
(三)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
1.黄海海战(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1)爆发:甲午战争爆发后,中日在朝鲜交战,中国北洋舰队在护送清军返航途中,与日军舰队在黄海遭遇激战。
(2)经过:海军提督丁汝昌带伤督战;“定远”舰管带(舰长)刘步蟾、“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靖远”舰管带叶祖?率军英勇杀敌。(四位管带记忆口诀:刘步蟾淡定(定远),叶祖?平静(靖远),向邓世昌致敬(致远),为林永升念经(经远))
(3)结果:①以日舰率先逃离战场而告终。②北洋水师主力尚存,李鸿章命令“避战保船”。③日军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背景: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列岛给日本。
(2)概况:①时间:1895年5月—10月。②领导人:邱逢甲、徐骧(当地义军)、刘永福(黑旗军)。③主要战役地点:新竹、台中、彰化、台南。
(3)结果:由于缺乏清政府的支持,台湾全部沦陷。
(4)意义:充分体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四)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1.兴起
(1)原因:①根本原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客观原因:戊戌变法被镇压后,中国人民无法指望清政府承担反帝责任。③直接原因: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2)起源:义和团起源于义和拳,是山东、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参加者多是农民和手工业者。
(3)中心转移:山东——直隶(京津地区)。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镇压——招抚(利用)——铲除。
2.抗击侵略:(1)在河北落垡、廊坊一带抗击八国联军。(2)包围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并发动猛烈进攻。(3)清政府下诏对八国宣战,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3.败因:(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2)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从“扶清灭洋”的口号分析)。
4.意义:(1)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2)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3)中国军民坚决抗敌,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的主要原因。
考点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日本侵华的原因
(1)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既定国策)
(2)受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危机影响)
(3)日本政府趁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之机,发动了侵略战争。(趁机侵略)
2.主要侵华事件
(1)1931年九一八事变。(2)1932年一二八事变。(3)1935年华北事变。(4)1937年卢沟桥事变。(5)1937年八一三事变。(6)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3.日军侵华罪行
(1)在军事侵略过程中,在中国土地上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制造许多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
(2)在殖民统治过程中:①政治上“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如伪满洲国、汪伪政权),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如在东北“讨伐”和“治安肃正”,在华北“治安强化运动”,在华中“清乡运动”)。②经济上“以战养战”,大肆掠夺中国资财和劳动力。③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蒙蔽、麻醉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同化)。
4.日本侵华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危害?
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对中国进行大肆掠夺,造成中国大量的人力、物力损失;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烧杀抢掠、细菌战等。总之,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原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军的武装侵略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
2.概况
(1)中共宣传和组织抗日:①“九二○宣言”(用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②“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④组织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2)东北人民自发抗日: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纷日伪军沉重打击。
(3)国民党爱国官兵抗日:①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上海抗战;②东北军安德馨营山海关抗战;③二十九军宋哲元部长城喜峰口抗战;④冯玉祥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⑤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放,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4)爱国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①工人罢工、募捐;②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拒收日钞,要求政府对日经济绝交;③青年学生举行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运动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3.1931—1937年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①自发性、形式多样;②局部性、分散性,尚未形成统一的力量;③抗日与反蒋相结合,后发展为逼蒋抗日。
(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背景: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2)经过: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拉开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序幕。②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③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红军接受改编(八路军、新四军),两党首先在军事上实现合作。④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特点:①广泛的民族性(群众基础广);②采取党外合作方式;③统一战线内部矛盾复杂(没有双方遵守的共同纲领和共同组织);④处在既有利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中。
(4)抗日救亡运动为什么会发展到全民族抗战?①中日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因素);②日本侵华的扩大,使国民政府改变不抗日的政策(关键因素);③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主导力量)。
2.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
(1)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不发动人民群众的片面抗战路线。
(2)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抗战(四次会战一个结果有功有过)
①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②太原会战(八路军一一五师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防御阶段配合正面战场的战斗)。③徐州会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④武汉会战(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⑤结果:正面战场的抗战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
(3)相持阶段正面战场继续抗战:枣宜会战(张自忠);豫湘桂战役。
3.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
(1)抗战路线: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2)抗战策略:①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②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
(3)相持阶段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
①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扫荡”、“蚕食”和“清乡”。
②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进行了百团大战。
③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少数民族抗日武装在反“扫荡”中发展壮大。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中国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
(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
(2)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部成立。
2.中共继续推动抗战胜利——中共七大
(1)背景:1944年春,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共1945年春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内容: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领导人民打败日本,解放全国人民,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3)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和政治和思想基础。
3.抗战胜利的进程
(1)国际:①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②《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③美国投下两颗原子弹。④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⑤美英集结重兵,准备在日本登陆。
(2)国内: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4.抗战胜利的意义
(1)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2)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共领导人民革命力量壮大)。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高考方向预测】
1.本专题高考出题形式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偶尔涉及材料解析题,但难度不会太大。
2.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等知识经常联系起来命题。
3.选择题以材料型选择题为主,解决问题时可采取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办法解答。
4.中日关系是高考的长期热点之一,因此,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抗日战争这些知识,在高考中出现的概率很大。
【规律方法总结】
1.本专题中,不平等条约较多,可采用灵活的方法进行记忆。
(1)对中英《南京条约》可以用口诀记忆:南约有五项,割赔和开商,口岸有五处,广厦福宁上。
(2)对中国与英法美俄签订的《天津条约》,可以三个口诀进行梯次记忆:①口诀一:公开自传(要)赔款。②口诀二:公使进北京;十处开口岸;长江自由行;内地游经传;赔款六百万。③口诀三:营(口)烟(台)汕(头),琼(州)台(湾)淡(水),长江镇南和九汉。
(3)对中国与英法俄签订的《北京条约》,可以用两个口诀来记忆:①口诀一(谐音法):准许华工天(约)天(津)陪(赔)酒(九)。②口诀二:承认天津开天津,九龙一区给英国,准许华工运出国,赔款一千八百万。
(4)如何简要区分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有关割地的内容,可以谐音口诀记忆:爱妃(珲)北京,外黑里酷(库)。
(5)对中日《马关条约》可用数字浓缩法记忆:一厂二亿三岛四口。也可用口诀法记忆:辽台澎湖割地;赔偿白银两亿;沙重苏杭通商,日本轮船入内;口岸开设工厂,运销内地免税。
(6)对中国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的《辛丑条约》,可用两个口诀来记忆:①口诀一(谐音法):前(钱)进(禁)宾(兵)馆外商出新(辛)丑。②口诀二:赔款四亿五;划定使馆界;拆台驻沿线;禁止人民反;改设外务部;修订旧条款。
2.要联系世界潮流趋势,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3.要善运用相关的哲学原理,分析本专题的历史现象:运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原理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运用普遍联系的原理多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运用总体与局部关系原理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4.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必然性,结合《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它们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5.复习抗日战争的内容,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分阶段、分模块归纳课本知识。按模块可分为日本的侵华活动、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国共关系等。按阶段可分为抗战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注意战争局势的变化发展;敌后战场的建立和发展;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这三个区域的比较。
6.从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角度分析、理解:日本全面侵华的国际背景;解放区的困难及其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局势的关系;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抗战取得胜利的国际因素。
7.运用列表法区分中国近代史上五次列强侵华战争(中法战争除外)
名称背景目的交战双方结果对中国的影响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抗日战争
【易混知识清单】
1.鸦片战争爆发不是英国为维护商业秩序,而是为了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军事准备,而是制度落后;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主要是消极危害,而不是积极促进。
2.俄德法等列强在甲午战前与战后对日本政策的变化,主要是列强自身利益的得失。
3.对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正确评价。首先要明确,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因此在抗战时期这个特殊阶段体现出以下基本特点:坚持抗战,但又不放弃反共反人民的基本立场;始终抗日,但政策发生过动摇。
4.对抗战中两个战场的作用的客观评价,往往忽视正面战场作用。
5.对敦促日本投降,往往认为美国的两枚原子弹起了决定性作用,从而忽视了中国人民自身的抗战。
6.蒋介石的两面性是由主要矛盾和阶级利益决定的。
【单元要点分析】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指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一个独立国家,夺取侵略权益,从政治上、经济上加以控制,使其国家主权遭到破坏,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成为虽有本国政府但主权已不完整的国家,这是历史的沉沦。
半封建指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一个封建国家的大门以后,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权益,输出商品和资本,掠夺原料,将这个封建国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使其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形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的一部分,这是历史的进步。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于鸦片战争,形成于《辛丑条约》的签订,结束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租界、租借地、势力范围的区别
租界:指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住和经商”的一定区域,成为“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的据点。
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占领,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借去的地区称做租借地。租借期限长短不一,最长不得超过100年。期满归还。
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插手。
3.“门户开放政策”对中美两国和列强的影响:
(1)对中国:名义上尊重中国领土主权与完整,实际上是列强共同支配和宰割中国;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对列强:承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3)对美国:列强各国开放了其“势力范围”让美国能“利益均沾”。实际上美国是该政策最大的赢家,它以“机会均等”为手段,利用其经济上的优势,为美国参与侵略中国并取得侵华有时创造了条件。表明美国在侵华问题上从此有了自己独立的政策,美国的对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日本为什么要首先侵略中国东北?
(1)日本早就想霸占中国东北(1895年《马关条约》割占的辽东半岛因三国干涉而由中国赎回;1905年日俄战争攫取了中国东北的许多特权;1919年设立关东厅,建立关东军;1927年“东方会议”武力侵略占东北)。
(2)中国东北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物产资源。
5.全民族抗战的原因(屈原?苏武?蒋干?共工?华佗?)
(1)中共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战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
(2)由于百余年间帝国主义压迫和反对帝国主义斗争造成的民族觉醒和中华民族的强大的凝聚力,这种民族觉醒和凝聚力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3)国共两党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是抗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根本原因。
(4)中国人民与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人民的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加快了抗日战争决定性胜利的进程。
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1)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团结全民族一切抗日力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包含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2)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组织机构和政治纲领,只是一次反抗力量的联合。
(3)国共双方在统一战线中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
(4)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指导路线。
(5)中共的领导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7.正确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
(1)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对日军进行了较为积极的抗战,先后在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组织了大规模的会战,国民党正面战场是当时抗日的主要战场,其军队是抗日的主力。
(2)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具有重要意义。它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牵制了日军主力,客观上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也鼓舞了全国人民,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3)由于国民党推行片面抗战路线,在战略战术上只是消极防御,不敢主动寻机歼敌,往往造成被动挨打局面,使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失利。
(4)抗日战争中后期,由于日本改变侵华方针,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民党正面战场不再是抗日的主战场,敌后战场在全面抗战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8.近代列强对华军事侵略
(1)1840~1842年鸦片战争期间,英军两次从广州北上,第一次打到天津白河口,第二次兵临南京城下。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将侵略触角伸向内地。1857年底攻陷广州,设立联军委员会进行殖民统治;1858年攻陷天津;1860年攻陷天津和北京,焚毁圆明园。
(3)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先后攻占旅顺、大连和威海卫等地,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旅顺大屠杀,北洋海军全军覆灭。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先后攻占天津和北京,分别设立都统衙门和联军司令部进行殖民统治。
(5)1931~1945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先后占领了中国东北、华北、华南的大片领土;扶植伪满洲国、汪伪政权等傀儡政权;制造南京大屠杀等惨案;对沦陷区人民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
9.近代列强对华政治侵略
(1)破坏主权:①以《南京条约》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②《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列强取得了公使驻京、北部沿海和内陆开放等一系列特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③《马关条约》使日本取得割占大片领土、巨额赔款、内陆四口通商和开办工厂等特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④《辛丑条约》中列强要求建立领事馆、京畿要地驻兵、惩办反帝官吏等,对清王朝实施“武装监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⑤1915年,袁世凯基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干涉或镇压革命:①以《北京条约》签订和辛酉政变发生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联合绞杀了太平天国运动。②1900年,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积极扶植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对南京临时政府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帮助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④国民大革命期间,英美等武装干涉,制造一系列惨案,如“五卅惨案”、“万县惨案”、“一?三惨案”等;后又积极扶植国民党新右派蒋介石为代理人,支持其叛变革命,篡夺胜利果实。⑤在国共对峙和解放战争时期,支持蒋介石的内战政策。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对新中国进行包围、封锁,等等。
10.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1)从19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前,列强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对中国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到19世纪60年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2)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便疯狂对华进行资本输出(如提供奴役性贷款、抢夺铁路修筑权、开办厂矿等),中国进一步沦为列强的资本输出场所。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对沦陷区的农业、工矿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劳动力等进行野蛮掠夺,其总方针是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其附庸经济,实现“以战养战”的目标。
(4)解放战争期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求得美国的援助,大肆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被称为“新二十一条”,美国商品大量涌人,独占中国市场,对中国民族资本是个毁灭性打击。
11.近代列强对华文化侵略
(1)宗教麻醉:鸦片战争后,列强依据《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中允许其建立教堂、自由传教的条款,向中国派遣大量传教士;传教士在中国进行的是文化侵略,为本国政府侵华出谋划策,起到了炮舰政策所起不到的作用。
(2)奴化教育: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期间,对沦陷区人民实行奴化教育,企图摧残和消磨中国人民你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实现其民族同化政策。
12.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
(1)鸦片战争:1839年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关天培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2)第二次鸦片战争:广州人民同清朝爱国官兵奋勇抵抗;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清军在大沽重创英法联军。
(3)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击毙了外国侵略者华尔,严惩洋枪队。
(4)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
(5)甲午中日战争中,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聂士成等英勇杀敌或壮烈殉国;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把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在廊坊等地抗击侵略者,粉碎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7)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五卅运动是大革命时期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给帝国主义以前所未有的打击;北伐战争期间,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
(8)抗日战争: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特点:国共两党携手合作抗日)
(9)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国内和平与民主进行了积极斗争。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最终打败了美蒋反动统治。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百多年来任人宰割、受尽凌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的结束。
13.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中期日本的两次侵华战争有何异同
(1)相同点:日本都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而发动的对外战争;都以征服中国为最终目的;两次战争中日本都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旅顺、南京);都进行了残酷的经济掠夺。
(2)不同点:主要是结局完全不同(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抗日战争中国取得全面胜利)。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①从领导因素看,前者清政府腐败无能,妥协求和;后者国共两党合作,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②从民众因素看,前者清政府极力压制人民的抗日热情,并阻挠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后者中共倡导并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③从战略战术看,前者李鸿章避战自保、消极应战,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后者两大战场分别开展阵地战和游击战,协同配合,进行持久战,最后取得抗战胜利。④从国际环境看,前者列强对日本侵华采取默许态度,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后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中国抗战得到反法西斯国家和爱好和平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14.国共两次合作的不同点
(1)斗争目标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斗争目标主要是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合作的斗争目标是日本帝国主义。
(2)参加统一战线的力量不同。第一次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革命阶级的联盟;第二次包括了除汉奸、卖国贼以外的国内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团体及海外华侨,更具有广泛性。
(3)两党的历史地位不同。第一次合作时国民党只有小块根据地和不十分巩固的政权及少量军队,共产党既无政权又没有军队,两党共同为国民革命的胜利而奋斗;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两党团结合作并发动民众抗战,为取得抗日斗争全面胜利而斗争。
(4)组织形式不同。第一次合作时,采取了党内合作的形式;第二次则采取党外合作的形式,没有形成共同纲领和固定组织。
(5)国际条件不同。第一次合作时,虽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支持,但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都反对中国革命,反对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时,由于英美同日本矛盾日益尖锐,它们支持中国全面抗战,支持国共合作。
【学科问题探究】
1.浅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1)从资本主义发展角度分析
①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当时世界历史的主流,特别是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为其征服世界各地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
②资本主义本身极具扩张性,它需要足够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这注定了它要征服世界。③英国具备成为侵略急先锋的条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军事实力强大,对外扩张愿望强烈,又有印度作为其在亚洲扩张的基地。
(2)从中国角度分析
①19世纪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主要表现有:最根本的落后是以腐朽的封建制度为代表的社会制度;最主要的落后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标志的社会经济;最关键的落后是思想意识——“天朝上国”、“盲目排外”、“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所有这些都必然造成国家管理、社会发展、民族素质的全面落后。这是近代中国遭受侵略并且屡屡失败的根源。
②中国面积广大,物产丰饶,是主要的原料产地,而且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
由此可见,西方列强的工业文明与中国农业文明的交锋是必然的,而中国的落后造成了中国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2.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从原因上看: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从进程上看: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是英国军队,战火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占了清政府统治的心脏天津和北京,破坏程度进一步扩大。
(3)从结果上看: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美法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使中国众多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美俄等国强迫清政府《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使中国丧失了更的主权和领土,中国半殖半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4)从性质上看:两次鸦片战争都侵略性的资本主义殖民掠夺战争。
3.对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思考
当时中国是大国,有4亿人口,有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只有29万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为什么最终清政府还是失败了呢?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已经步入资本主义社会,且侵略野心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舰船武器亦较先进,清政府政治腐败,统治者不思振兴,苟且偷安,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如此看来,一个老大的腐败封建帝国败给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便不足为奇了,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4.“不抵抗政策”的真相
近年的研究表明,实际上“不抵抗政策”是张学良和蒋介石在面对日本威胁问题上的共识。张学良之“不抵抗”,是由于东北军没有能力单独抵抗日本的军事攻击,日本最希望能够挑起战端,所以不断升级挑衅行为,而张一旦与日本开战,他也不可能得到任何来自中央政府的支援,结果只会是丢掉东北的领土和损耗自己的军事实力,所以他严格命令军民百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给日本人挑起战端的借口;而蒋介石之“不抵抗”,则是为了贯彻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路线。
5.抗日战争体制的民族精神(引自《胡锦涛主席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这就是: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6.近代列强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略及历史启示
近代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绝大部分都是从海上开始入侵。1840年,英国舰队从海上敲开中国国门。20年后,英法联军再次用坚船利炮突破中国的海上藩篱,驱兵北京城。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5年后,八国联军的炮舰又迫使清政府与其签订了《辛丑条约》。此后的中国国门洞开,有海无防;外国军舰在中国的领海和内河恣意横行。据不完全统计,自鸦片战争后开始的百余年间,西方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队达1860多舰次,入侵兵力达47万人。也就是说,一部列强侵华史,就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这给我们今天的启示是:必须从经济上确保海防经费的充足投入;必须变革旧制度,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更新落后观念,树立现代海权战略意识;必须立足实际,增强综合国力。
【高考真题选编】(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精选精析)
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浙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 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答案】:B
【解析】:1900年,清政府中央向列强宣战,南方的地方实力派却与列强勾结,这在本质上表明了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A项错在“有效遏制”;地方实力派也未成为列强代理人,排除C;刘坤一、张之洞等人列强的勾结是维护共同利益的需要,不能说明“分庭抗礼”,排除D。
2.(2011年北京卷文综17)图8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答案】:B
【解析】:题中,“野蛮”行为不野蛮(正义),“文明”行为不文明(不正义),正是对八国联军对中国侵略掠夺这一本质的揭露。
3.(2011年安徽省文综16)图五是抗日战争某一战场的局部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A.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
B.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
C.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
D.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答案】:B
【解析】:图5反映的中国远征军入缅甸抗日,最有利于反法西斯国家对中国抗战的战略物资支援,其它选项与中国远征军的作用无关。
4.(2011年福建省文综18)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A.损害身体,削弱军队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5.(2011年四川省文综16)1898年8月,清廷颁布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扯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清廷的意图不包括
A.收回通商口岸 B.发展民族经济 C.维护国家主权 D.挽救国家危亡
【答案】:A
【解析】:题中上谕“广开口岸”与A项“收回通商口岸”不一致,故按题目要求,选A项。
6.(2011年浙江省文综18)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前后 B.一?二八事变以前 C.西安事变前后 D.八一三事变以后
【答案】:C
【解析】:题中材料的关键句“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应该是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红军万岁!”出现于1927-1937年间。A、B时,中共尚未提出“抗日统一战线”,故排除。C、D满足条件,但题目要求“最早可能出现”的时间,C当为最佳答案。
7.(2011年重庆市文综17)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霸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A.1851年 B.1895年 C.1898年 D.1906年
【答案】:C
【解析】:“焚我皇宫”是指火烧园明圆,排除A。“强迫开埠胶州”是指1898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排除B。“竟欲瓜分中国”说明是在义和团运动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之前,排除D。
8.(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26)“岛寇荼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弃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死如饴。瘗忠有圹,名勒丰碑。懔懔大义,昭示来兹。”这段碑文纪念的是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中国远征军第八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答案】:B
【解析】:注题本题关键词“滇西”、“边陲”,综合判断这是抗战时期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
9.(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7)
(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900年10月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1)说明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7分)
(2)简要分析《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5分)
【答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