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7-07-02 18:34
作者: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回想自己这么些年来,读《师说》基本是从现代意义角度来进行的,这有违韩愈先生本意。
第一文中提到的“师”不是指在学校教书的老师。文中明确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是给社会上的学者以及做官的人当老师,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师”。当时的士大夫之流是反对这样的老师的,认为敢于做这样的老师的人是狂人。文章对“师道”提出新的见解,打玻了封建传统的师道观念。文章开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结尾说“余嘉其能行古道”,论述当中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这些构成了韩愈“师道”的?涵,这个“师道”不仅在文章中首尾呼应,而且贯串全篇。虽然在提法上有“必有师”“无常师”“行古道“,但脉络是清晰贯通的,行文是富于变化的。
第二文中提到的“师”之职责“传道”“授为”“解惑”也有特指的内涵。.“传道”是核心。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在唐代,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主张“文载明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业”是指儒家经典,是“道”的载体。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解惑”,而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申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第三文章开篇提到的“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师”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韩愈先生在第2段申明确提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显然,作者认为教小孩子写字和断句的老师不是他所讲的“师”,他讲的“师”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道”即儒家思想,“业”就是承载这一思想的儒家的经典著作,“惑”就是学习这些著作时碰到的疑难问题。文中的“师”指的就是具有这一特点的群体。由此可以衍生出一个问题:谁能成为这样的“师”?从文中可知应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为师者”完全可以突破地位、年龄的界限。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韩愈先生提出的“师”与“师道”是基于“复古”需要,也就是维护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对当时特别盛行的佛老思想。还有就是针对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对尊“家法”而鄙从师的时俗风尚提出批判。他借《师说》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
其一,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其二,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
其三,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
这些思想把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减轻了;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了,平等化了,把师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垒打破了。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本文的主要内容摘录于教辅参考资料,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