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7-06-30 11:35
张楠
学习古代小说写作的技巧和手法,我们不得不提到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我们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时,最好阅览一下金圣叹的批注,品味一下金圣叹批注中关于古代小说写作方面的技巧和手法。
一、伏线于此,为后文地
两口儿欢喜道:“我夫妻二人正没个亲眷……”【如此等语,总为后文地,非写李小二夫妻情分也。】这一评点说的是,此句不是专门写李小二夫妻对林冲的情分,而是为后文李小二偷听陆虞候谋害林冲埋下伏笔。
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闲闲叙出大葫芦,及投东大路一句,非但写老军絮叨故态,盖奇妙绝文,伏线于此。】这一点评中的“大葫芦”却是极其重要的道具。正因为草屋四下里崩坏了,身子觉得冷,才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去买酒,从而躲过了墙倒命殒的灾祸。正因为买酒,才能在路上看见了一所古庙,才会在后文中寄宿古庙时知道到底是谁想要杀自己。这样一环一环地相扣,可谓是前引后应,首尾相连,增强了故事情节的连贯和完整。
“伏线”和“为后文地”,其实就是伏笔。伏笔即是前文为后文预先埋下的线索或暗示。在明清小说中,伏笔的另外一种常用的说法是“草蛇灰线”。“草蛇灰线”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在《读第五才子书》中,金圣叹说:“有草蛇灰线法。如景阳冈勤叙许多‘哨棒’字,紫石街连写若干‘帘子’字等是也。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皆动”。在小说的写作中埋伏笔,使小说环环相扣,前后呼应。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这样的伏笔还有很多,比如,林冲买的那把刀子。金圣叹点评说:“刀在此处带起,看官记着。遥遥然,直于此处暗藏一刀,到后草料场买酒来往文中,只勤叙花枪葫芦,更不以一字及刀也。直至杀陆谦时,忽然掣出刀来。真鬼神于文也!”
二、详略正好,疏密有法
“……向后我将按酒入去,只听得差拨口里呐出一句‘高太尉’三个字来。这人莫不与林教头身上有些干碍?”【只点高太尉三字,详略正好。】此处只提到了“高太尉”的名字,便让读者与李小二一般心生疑窦,到底是不是和林冲有干系呢?让原本平静的文笔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如若此处用详笔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写出来,那么就毫无悬念可言,只怕读者读来会味同嚼蜡。
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妙笔!勾画明白。前止猜一陆谦,此方补出富安,行文疏密有法。】前文中写“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一共是两个人。林冲已经猜出“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而另一个人却是不提,直至文末,才写出是富安。可见,前面是疏,后面是密,行文疏密相间。
文章都讲究详略、疏密。详略,即详写与略写;疏密是指一定篇幅中所包含内容的多和少。其实,写文章如果没有略和疏,只是一味地详和密,那么文章也就没有了重点和高潮,没有了悬念和空白,所有的故事全部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文章就显得平平淡淡,无奇无味,就引不起读者的任何阅读兴趣了。因此,详略和疏密在写作时显得尤为重要。
三、极力放慢,诡谲之极
李小二道:“这个差使,又好似天王堂。【极力放慢,诡谲之极。】那里收草料时,有些常例钱钞。往常不使钱时,不能够得这差使。”林冲道:“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极力放慢,诡谲之极。】李小二道:“恩人休要疑心。只要没事便好了……”【写得小二反有羞悔前日失言之意,极力放慢,诡谲之极。】
在这一段中,金圣叹连用了三个“极力放慢,诡谲之极”。李小二告诉林冲有人要害他,于是林冲买了一把尖刀,寻了五六日,都不见仇人的影子。因此“自心下慢了”。此处,陆谦密谋之后,本来应该有一场腥风血雨,没想到,作者却放慢情节的发展,故意把这场争斗拖延到了最后。在此期间,作者又加入了让林冲看守草料场的情节。读者本来期待快意复仇的心一下子舒缓下来,为后文更加痛快地报仇积蓄了充足的感情。如此一来,文章就显得变化多端,诡谲之极了。
行文要讲究张弛,在故事的讲述中要注意把握叙述的速度,收放自如。不可一味地张,使得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总是沉浸在紧绷的状态之中;也不可一味地弛,使得情节拖沓,读者读起来感觉缠绵无力。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有张弛有度,才能使文章读起来像是看连绵的山峰,一会儿平整秀丽,一会儿突兀挺拔,这样才能使人产生诡谲之极的感觉。
所以,我们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应该多读些金圣叹的点评。金圣叹的点评其实就是对于《水浒传》的再次创作。我们从中不只是学到了关于古代小说写作方面的技巧和手法,或许还能学到金圣叹思想和情感方面的认识。无论是哪一方面,总会受益颇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