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7-06-30 11:24
文/徐学伟
摘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符合新课标精神,体现新课改理念的重要方面。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促使人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创新思维、创造发明。
关键词: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动因
1.培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有位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的,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有人对中国的教育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我们有两个优势和两个不足,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强,但实践和创新能力较差,这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这些事实足以说明加强培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强调问题意识能促使人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人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会得以发展。
每年的普通高校招生的考试说明中都提出,对学生能力考核的最高层次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是要有问题意识。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都是指向某一个具体问题的。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当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感到自己需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人的思维才真正地启动。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促使人们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创新思维、创造发明,比如蒸汽机的发明。(数学教学论文www.fwsir.com)正因为如此,心理学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不如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为此,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营造平等宽松的氛围,使学生“敢问”
我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别的班级的学生问班主任说:“我有一大堆问题,可我不敢问数学老师,数学题有很多不会做”“为什么这道题只能这样做,那样做就不行,错在哪里?”等。每当听到这些话时,我都感到“堵得慌”,这不是在“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吗?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是善于创设良好的提问环境。应该牢固树立“学生无错”“言者无罪”的意识。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作的每一次回答,哪怕是十分的幼稚和肤浅,都应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只有当学生的提问行为受到保护时,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自由呈现。
2.精心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想问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剥夺了很多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单向传递信息的过程,把自己当成了知识搬运工,把学生当作整装待灌的“容器”,采取“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自己的感情和体验,增长的只是越来越多的顺从和麻木,缺乏的是美好的情感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巧妙设障布疑,把学生置身于研究问题的氛围中,能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3.进行提问训练,让学生养成“问”的习惯
可以把提问作为教育的一个环节,进行有意识的训练。提问训练其实是训练思维,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有学才有思,有思才有问。资料记载,茅以升在教学时曾用“学生考老师”的方法,根据学生提问的难易程度来评分,提不出问题说明学得不好。后来,学生提出有意义、并具有深度的问题愈来愈多,可见,有意训练,可以使问题意识得到发展。事实上,只有学生在自己亲身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到的东西才是他难以忘怀的东西,只有经过学生自主建构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学生长久支配的知识。
4.将问题意识向课外延伸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丰富多彩的生活视而不见的学生也大有人在,所以结合课堂教学,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从生活中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才能使他们的头脑充满灵性。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经过深入思考,使他们养成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刘克。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11)。
(作者单位 安徽庐江二中)《问题意识??学好数学的关键》出自:范文先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