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筛查:救命还是伤神

逍遥学能  2017-06-22 19:04

近日,《英国医学期刊》(BMJ)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癌症筛查可能降低已患某种特定类型癌症的人群死亡率,但不能降低总体死亡率。这一结论再次掀起了“癌症筛查究竟能否挽救生命”的讨论。

困惑:查出病来徒增烦恼?

“关于肺癌筛查这事儿,我们医生有时会觉得很纠结、很困惑。”北京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赵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如果通过肺癌筛查发现了早期恶性病变,可能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治疗机会。但当筛查的结果是肺部小结节时,情况就变得微妙起来。

有研究证明,大约40%的肺部小结节是良性的。在没有接受筛查的情况下,很多人就带着小结节平安地度过了一生。但也有人在得知检查结果后,要么选择接受手术治疗,要么活在肺癌的阴影之下。

不仅如此,很多小结节根本无法通过手术取出。在这种情况下,向病人解释为何不能采取治疗措施而要留待观察,就成了一件让人头疼的事。

“患者往往心急如焚,要引导他们从科学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是很难的。”赵军说。

一名医生告诉记者,癌症筛查与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筛查的最大不同在于,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癌症也是一种慢性病。“查出‘三高’的人会主动向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调整;查出患有癌症的人恰恰相反,自暴自弃、盲目求医、恐惧焦虑的不在少数。结果是,筛查反而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命质量。”他说。

矛盾:宏观微观的价值较量?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吕有勇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癌症的筛查早诊多年来一直都有争议,支持和反对的数据都不少。

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型队列研究结果出现,促使人们进一步反思癌症筛查的效应和意义。

一个非常有名的案例是:加拿大一项长达25年的研究指出,40~59岁女性的每年乳腺钼靶X线检查并不能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也并不优于普通体检的诊断率。

另一项的研究则显示,对不同种类的癌症而言,筛查起到的作用大不相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比如,在筛查推广后,宫颈癌和大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均有所下降;而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等癌症的死亡率没有明显变化;更引人关注的是,对甲状腺癌、黑色素瘤进行筛查后,发病率成倍增加,死亡率没有变化。

“特别是甲状腺癌,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严重的过度诊断问题。”吕有勇说,“很多人的甲状腺都被毫无意义地切除了。”

除了癌症的类型差异,统计方法本身也造成了癌症筛查功过难明的矛盾。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赵平指出,两种观点的冲突也是“宏观与微观之争”。从微观来讲,每一个因早筛早检而获救的生命都有意义;而从宏观来看,如果减少的死亡人数与基数相比微不足道的话,癌症筛查的意义就不会表现在统计结果上。

如果把经济账也算进来,问题则变得更为复杂。假定对2000万人进行癌症筛查,检出率在2%左右,这就意味着1960万人白查了,买单的则是政府。鉴于癌症筛查的不菲成本,这对像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必然是沉重的负担。

变迁:意义要依靠技术彰显?

在采访过程中,有医生坦言,他们也常常围绕癌症普查问题开会讨论,结果却总是莫衷一是。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阎锡蕴指出,以人类当前的医疗技术水平,对早期肿瘤的治疗效果远远高于晚期。仅凭这一点,癌症筛查就有着毋庸置疑的意义。

“其实,癌症筛查面临的最关键问题还是缺少好的方法。”她说。

从传统的钼靶、B超、血清PSA标记物,到正在探索中的基因组、蛋白质组检测方法……癌症筛查的技术正在不断推陈出新。

“我们已有的检测方法都不够好,即便是已证明能显著降低死亡率的宫颈癌和大肠癌筛查,也很难称得上理想。”吕有勇说,“随着认识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人们对癌症筛查的价值判断必然会逐渐变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2011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之一:Bruce A Beutler
下一篇:高中生物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知识点总结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癌症筛查:救命还是伤神】相关文章
【癌症筛查:救命还是伤神】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