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地理试题解析

逍遥学能  2014-03-11 11:24

 

读图l.完成1~2题                               

 

1.①、②、③、④四地段中平均坡度最大的为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在同一幅图中等高距相同,则等值线密集的坡度较大,故正确答案为D。

 

2.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面积约为

 

A.0.05 km2    B 0.5km2   C.5 km2    D.50km2

 

【解析】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位于本区的东北部,大致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的长度约为3个比例尺单位,也就是450米(即0.45km),宽度约为1.5个比例尺单位,也就是225米(即0.225km),则此三角形的面积约为(0.45×0.225)/2=0.050625 km2, 故正确答案为A。

 

图2示意某雏形生态工业目区的产业链。箭头表示物、能量流动过程,其中虚线箭头表示副产品或废弃物的流动。完成3~5题。

 

3.图中a、b、c分别代表

 

A.电厂、化工厂、盐场    B.盐场、电厂、化工厂 

C.电厂、盐场、化工厂    D.盐场、化工厂、电厂

 

4.该生态工业园区中

 

A.发电厂的废水、废气与废渣得到有效利用

B.制盐的副产品得到利用

C.建材厂有效利用了盐场的废弃物

D.化工厂的废弃物得到利用

 

5.该生态工业园区可能位于

 

 A.晋南    B.粤北    C.冀东    D.闽西

 

【解析】解答此组题,关键在于读图,图中显示废气物最多的是a,且a的废气物可直接应用于建材厂的的原料,因而它只能为电厂,盐场需要较强的光照,化工厂可以以电厂的废气为原料; 电厂的废气物并没有完全利用, 化工厂的废气物没有利用, 盐场的废气物全部被化工厂所利用。海水淡化、盐场既要临海,又要具有较强的光照条件,故冀东最佳。

 

答案:3.C 4.B 5.C

 

图3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完成6~8题。

 

6.若该圈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

 

A.66 5°N、66°N、40°N、40°S      B.66 5°S、66°S、40°S、40°N

C.66 5°N、66°N、0°、40°S        D.66 5°S、66°S、0°、40°N

 

7.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

 

A.a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

B.b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

C.③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

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

 

8.①地在a月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a与Pb的关系应符合

 

 A.O<pa/pb<1    B.Pa/Pb=0    C.pa/pb=1    D. Pa/Pb>l

 

【解析】这一组题主要考查昼夜长短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以及随时间、空间变化的变化规律,即昼夜变化幅度问题。①、②、③地上半年白昼增长为北半球,④白昼缩短为南半球。白昼总是12 小时者在赤道上。又同一时间昼长变化幅度(即与12小时差值的绝对值)是①>②>③=④,这说明纬度关系是①>②>③,③与④纬度数值相同,但南北半球相反,因而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即赤道)昼夜长短变化为零。从①在a月昼长为0~3小时,在b月昼长为3~8小时,那么在这两月的平均昼长变化必为0<Pa<Pb。 答案:6.A   7.D   8.A 

 

图4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完成9~ll题。

 

9.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太阳辐射    C.土壤    D.降水

 

10.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洋流        C.土壤    D降水

 

11.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解析】影响樱花初放日期早晚的主要因素是热量条件而决定的,热量多开花早,热量少,开花晚。影响热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这是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原因。N地、M地、P地虽在同一纬度,但开花日期并不相同,说明三个地点热量并不相同。N地比M地早,是日本暖流影响所致,P地比M地晚,是山地垂直地带性影响的结果。答案:9.B    10.B    11.A

 

36.(36分)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D湖泊(图6a)的湖面海拔约3800采,降水资料如图6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走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6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

 

(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l2分)

 

(2)归纳D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4分)

 

(3)指出威胁D湖沿岸地区发展耕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发生时间间。(8分)

 

(4)说明该农耕系统对防治这些气象灾害的作用。(12分)

 

【解析】区域定位该图D湖泊为南美洲的的的喀喀湖(世界海拔最高淡水湖),纬度较低(26°S),由于海拔较高(3800米),其气温季节变化是夏凉冬暖(类似于昆明)故气温的年变化小,同时又由于海拔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保温作用差,所以气温的日变化大。降水特征的叙述需要说明量是多还是少,有多少,有何时间变化规律。气象灾害有哪些?气象灾害是由气候状况(气温、降水)决定的,该地气温对耕作业不利的主要是气温的日变化大,夜晚会出现低温;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必然出现旱涝灾害。当地如何面对这一不利因素呢?图6c显示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相互交织,本来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但为什么要修建水渠呢,又如何解决夜晚低温(利用热容量大的特性)、旱涝(利用水渠的调蓄功能)呢?本题完全是利用所给资料要求学生临场独立思考,考查了应变能力以及联系迁移能力。这说明今后教学和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根据资料、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答案:(1)(年均温较低,)年变化(年较差)较小(2分),因为海拔高,地处热带(低纬度地区)(4分);日变化(日较差)较大(2分),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增温快,夜晚散热快(按高度推测日最低温度可能降至0℃及以下)(4分)。

 

(2)年降水量约600(580~620之间皆可)毫米(2分),集中于夏季(1—3月或l2月至次年3月)(2分)。

 

(3)低温,冻害(2分)  夜间(2分);洪涝灾害,夏季(雨季、I一3月或l2月至次年3月)(2分);旱灾,其他季节(4—12月或4一ll月,答春、秋季即可得分) (2分)。

 

(4)(沟渠、水塘与高台交织,)排水通畅利于雨季防洪,灌溉方便利于旱季抗旱(4分);水体增温和降温的速度比陆地慢。因此,增大水体面积,并使水面与高台交错分布(3分)。可减小气温变化幅度,尤其可提高夜间温度(3分),有效减少低温、冻害对高台农作物的损害(2分)。

 

39.(60分)阅读分析资料和图7,完成下列习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缅公路运到中国。威廉·凯宁在《飞越驼峰》一书中指出:“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

 

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

 

3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3)简要说明驼峰航线穿越地区的主要地形特征。(10分)

 

(4)当时的运输机沿该航线飞行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哪些?(10分)

 

【解析】材料显示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为驼峰航线”,则该航线主要通过了喜玛拉雅山地、青藏高原(高海拔)、横断山(山河相间、山高谷深)、云贵高原(地表崎岖)等主要复杂的地形区,则运输机飞行需克服高海拔、缺氧、低压、雨雪、强对流等天气以及地形复杂之状况。

 

答案:(3)平均海拔高(3分),山河相间(3分),山高谷深(地形复杂、地势崎岖)(4分)。

 

(4)飞行高度高,空气稀薄,地形复杂,气流紊乱。对流比较旺盛,天气多变、多云雨等。(每答对1项得3分,本小题满分l0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选修六 环境保护 第2讲 自然资源保护》考点及考点训练
下一篇: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 地理部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地理试题解析】相关文章
【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地理试题解析】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