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0-03-05 20:30
向成功的人学习成功的方法成功的决心和热情并不能取代科学的方法。
人人希望事半功倍,人人渴求少走弯路。你当然可以花十年、二十年,甚至穷毕生的精力和时间,自己慢慢地摸索成功之道,但那毕竟不是最好的方法。成功最重要的秘诀之一,就是要用已经证明有效的成功方法。
已经证明有效的成功方法在哪里?在成功人士那里。
因此,向成功的人学习成功的方法,是追求成功的捷径。首先,向成功的人学习成功的方法,可以肯定,这个方法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行得通的、可操作的;其次,向成功的人学习成功的方法,就必然要直接或间接与成功者为伍,受他们的世界观、思维方法的影响而积极上进。美国的一个机构经调查后认为,一个人失败的原因,90%是因为这个人的周边亲友、伙伴、同事、熟人都是些失败和消极的人,正所谓跟好人学好人,跟巫婆跳假神;没有好的思想来引导激励,没有好的方法来指导成功,走下坡路是必然的。 因此,向成功的人学习成功的方法,不仅能成功,而且能早日成功。所谓成功者成功的方法,不一定是他们穷数年之功,历经无数次失败的经历。我们大可不必走他们的老路,而是要直接进入他们的经验、原则之中。做成功者所做的事情,了解成功者的思维模式,并运用到自己身上。任何一位成功者,之所以在某一方面高人一筹,出类拔萃,必定有其与众不同的方法。只要分毫不差地学习他的做法,就能够做出和他相似的成就。
向成功的人学习成功的方法,其一,就是要向身边耳闻目睹的成功人士学习;其二就是学习"成功学"。
"成功学"于20世纪30年代正式作为一门学科在美国提出。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总结前人的成功经验、成功思想,运用多种学科,研究、揭示成功的规律,探索、提炼成功的方法。现代成功学的开山鼻祖和奠基人主要是富兰克林、卡耐基、拿破仑·希尔。其后,全世界都曾掀起过"成功学"热潮,出现过各种流派的成功学,但其源头都源自上述三位伟人的理论。20世纪60年代,日本人别开生面,提出了自己的成功学,即著名的"魔鬼训练"。20世纪80年代至今,新的学科带头人,主要是波恩崔西、金克拉、安东尼·罗宾、克莱门·施东、约翰·麦克斯韦尔和柯维等人,他们对成功学都有着重要的研究、实践和贡献。
中国也有成功学。不仅有,而且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近现代成功学研究出现了断层,反不如西方发达了。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成功学",但并不等于没有成功思想。成功的渴求与生俱来,只要有人,就一定有对"成功"的思考。 比如,关于"成功"的定义和标准,《左传》认为,"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也就是说,最大的成功,莫过于树立天下道德楷模和规范,如圣人或宗教领袖;次一等的成功,就是立大功建大业,如各国缔造者,功在千秋的元勋;再次一等的,就是必须要有思想传世,如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艺术家等等。这个"成功定义"十分高远,必须要有"虽久不废"、"不朽"的东西,才能算成功。
立德、立功、立言的三立完人,历来如凤毛麟角,即使"圣人"们也未做到。因为他们大多立德、立言而没有立功。
据说清朝的曾国藩做到了"三立"。古代没有"成功人士"这样的说法。"俊杰"和"君子"或许相当于人们敬羡的成功人士。"识时务者为俊杰",随天下之变而应变的人,应当算成功的了。
据《论语》记载,子路曾请教孔子怎样才算君子(成功者)。子曰:"修己以敬。"(修养自我,敬谨自重)"仅此而已吗?"子路再问。曰:"修己以安人。"(以自己的修养使亲近的人安乐)"仅此而已吗?"再问。曰:"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养自己使所有的百姓安乐,尧舜恐怕也难以做到呢)这也可以说是孔子所定义的成功人士的三个标准和层次:最起码是"修己以敬",其次是"修己以安人",最高层次为"修己以安百姓"。至于成功的步骤,儒家在《礼记》中指出了一条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此过程中,必须"自强不息"(《周易》),"笃志而体"(《荀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面对逆境,要充满信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要坚持不懈,勇于付出,"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遇必明,虽柔必强。"(《礼记》)同时,向成功者学习,加快成功的步伐,"人有师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儒效》)还要注意把握人际关系的原则,凡事先找自己的原因,"君子求诸己",多为别人作想"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善则称人,过则称己",这样,才能"民作让","民不争","怨益亡"(《礼记》),正所谓"德不孤,必有邻"(《论语》)。在以上前提下,则是见机行事,顺势而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周易》)"得事理则必成功。"(《韩非子》)
三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劭,在其不朽的人才学专著《人物志》中,对"成功"的规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较为系统的论述:
(1)质理结合才能成功。质,就是人的资质;理,即所谓有"事理"。刘劭认为,一个人的资质与事理相应,就产生聪明,这种聪明发展到能充分认识把握有关整理的程度,就能成为这一方面的成功者。这与韩非子"得事理则必成功"的思想不谋而合。那么,什么是"事理"呢?按刘劭的说法,主要有四种:道之理,事之理,义之理,情之理。"道之理"指的是天地自然之理;"事之理"指的是社会、政治之理;"义之理"指的是礼乐教化之理;"情之理"指的是世事人情关系。一个人能否成功,全在于能否认识事理,而认识事理的根本在于具有与事理相应的资质,换句话说,人的主体资质与客观外界的事理相符合,才有成功的可能。刘劭把人的资质分为平淡、警彻、和平、机解四大类型。如果这四种资质与四种事理相应,就能成功,即成为"道理之家","事理之家"或"义理之家"和"情理之家"。道理之家,质性平淡,心灵性巧,思维细腻严密,因而最易与自然沟通;道理之家的成功典型是哲学家、科学家等。事理之家,质性机敏,多谋善断,行动果敢敏捷,能迅速处理烦难之事;事理之家的成功典型是政治家、军事家等。义理之家,质性平和,温文尔雅,长于理论的分析解说;义理之家的成功典型是教育家、艺术家等。情理之家,质性机巧,对世故人情了解透彻,能适应及把握各种情况变化;情理之家的成功典型是企业家、商人等。综上所述,人的禀气、质性是成功的内因和根据,有事理则是成功的外因和条件。质理结合才能成功,而质性最终决定了人一生的成就大小。
(2)发展特长求得成功。刘劭认为,人有八种能力,即聪、思、明、辞、捷、守、攻、夺。如果一个人同时具备这八种才能,并都很完善,那就"能通于天下之理",而获大成功;如果只有这八种才能的某一个方面,那就应发展为特长,在一个方面取得突破而成功。也就是,根据自己特长的不同,靠聪慧敏锐成功,靠发明创造成功,靠远见卓识成功,靠能言善辩成功,靠应变能力成功,靠稳慎缜密成功,靠勇猛精进成功,靠论说严密成功。欲成功,必须扬长避短,看准自己的才能,重点发展。
(3)整合要素取得更大成功。英雄是成功者的典型代表。刘劭认为,英雄是由"英才"的聪、明、智和"雄才"的力、勇、胆六种要素组成的。然而要有所成功,二者必须兼容。为什么呢?因为聪明的人,具有"英才"资质,却无"雄才"所具的胆力,那么他的见解就无法推动;而有胆力的人,具有"雄才"资质,却不具"英才"所具的智慧,那么他的事业也就无法取得成功。因此,"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历史上张良这样的人才可算是"英"的代表,而韩信这样的人才则是"雄"的典型。英和雄的成分在各人身上往往不平衡,比例多的成分就决定了一个人是"英"还是"雄"。"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只有英、雄平衡的人才能为王。"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如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就是这样的"英雄人物"。否则,"徒英而不雄,则雄才不服";"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因此,"雄"只能得雄才,"英"只能得英才。"一人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
以上仅是中国古代成功思想之沧海一粟。中国古代的"成功学"由此也可略见一斑。只可惜过于庞杂,没有形成专门的体系。我在多年的武学修炼和创业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思考成功的方法,同时潜心研究了古今中外近百名著名成功者的生平传记和文章著述,最后得出结论,成功者尽管时代、环境条件不同,成功的具体方法千差万别,但却有共同的、永恒的成功之道,这就是成功的五大核心要素,或叫做成功的五大基本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