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逍遥学能  2017-06-01 09:05

  

      摘要:审题不慎,急于求成,考虑不周,是每年高考部分考生解题时出现的通病。加强审题思路的指导及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注意审题经验总结,具有现实的的意义。

  关键词:审题思路 信息处理   经验总结

  审题不慎,急于求成,考虑不周,是每年高考部分考生解题时出现的通病。考生在答题中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混乱、审题不清等可以看出考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及学习策略的欠缺[2]。在高三化学的复习中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具有现实的价值意义。

  一、加强审题思路的指导

  审题清楚是解题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是灵敏性和精确性的品质,靠平时养成而临场不失常才行。在考场中,大部分考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特别是遇到难度较大的题目时出现思维混乱,审题不清导致思维受阻的现象。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审题思路的引导,使学生养成正确审题的习惯,对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及遇到难题时能自我暗示,及时调整解题思路,树立信心是有帮助的。

  1、审题时灵活处理题设与问题的先后关系

  一道题的设计可分为题设与问题。有的试题设计的问题与所给出的信息没有任何的联系,只要用平常所掌握的知识就可解决。这就要求考生在解题时应灵活处理问题与题中所给信息的先后关系,大可不必在完全读懂题的前提下再看问题,也可先浏览一下问题再看信息,有时问题对我们理解题意有一定的帮助。一道题在问题的设计上都有一定的梯度,一般先易后难,所以我们解题时一般按题设的顺序来解。但如果上一问题被卡住时,可以先看后面的问题,注意前后问题的联系,说不定问题之间有所启发与提示。

  2、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多角度寻找与问题联系的条件

  难题一般是信息源多、信息类型多、信息的加工方式多,考生看完题后经常说“不知道在说什么”。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引导学生不要烦燥,应先明确求解的问题,筛选信息、重组信息,寻找条件与问题之间、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预测可能遇到障碍。如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氢氧化钠溶液的误差分析中,有些学生不能定量分析,只是定性地瞎猜。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找出待测量与已知量存在下面量的关系,抽象模糊问题就具体化了,学生自然会独立思考分析不同操作

过程(如滴定管是否用蒸馏水或待装液润洗、锥形瓶用待装液来润洗、滴定过程中有溶液溅出、对滴定终点的把握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情况。

  二、加强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中所做的一些习题或是各种考试题,无非都是设置一些新情境和条件,要求考生分析解决。审题过程其实也是个自学过程,是自学者对题中所给出信息的理解处理过程。试题所考核的实际上就是接受信息(包括已经学过的知识、观察社会和课外活动所接受的知识,做过的实验所提供的信息,考卷上所给的信息等等)和处理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调用、筛选、转换、重组)和输出信息(文字、符号、方程式、图表等表达式)[2],这三方面的能力培养是要靠平时训练积累的。所以,在我们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加强对学生对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只灌输结论,不讲过程,违背认识规律。没有情感的体验,学生学不不深刻,不能灵活掌握、运用方法与技能。

  1、引导学生审题时注意关键的文字信息,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观察能力是化学教学要求培养的四种能力之一,在做习题和考试时就表现在审题上,正如观察时要发现和选准观察点一样,审题时要注意关键词,既不可掉以轻心,忽视细节和词语的含意,也不可凭思维定势曲解题意。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部分考生做错题是因为在审时过于草率,没有注意到关键的文字信息,导致思维受阻或理解错误而做错题。

  例1.(2006年.广东化学.4)某金属氧化物在光照下可生成具有很强氧化能力的物质,能用来消除空气或水体中的污染物,下列有关该金属氧化物应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将形成酸雨的SO2氧化为SO3

  B.将家居装修挥发出的甲醛化为CO2和H2O

  C.将医药废水中的苯酚氧化成H2O和CO2

  D.将电镀废水中的氰根离子CN-氧化成CO2和N2

  答案:A。

  点评:此题错误率很高,虽然对于许多中学生来说C、D涉及知识很陌生,不清楚是否正确。但如果能认真审好题,注意到题干中“应用”一词,想想题目中的“应用”二字的含义,也会选对答案,因为SO2氧化为SO3,SO3仍然造成酸雨,这种转化没有应用价值。完全是审题问题。

  在习题的训练中,我们应提醒学生在审题时应注意关键的信息文字,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是写“化学式”还是写“名称”,写“离子方程式”还是“化学方程式”,写“结构式”还是“电子式”等;

  2、在解题训练中注意功能性的信息迁移培养  防止错误迁移

  所谓功能性的信息迁移是指接受的信息必须与已有的知识高度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知识迁移到题设情景中去,才能回答问题。[1]这种类型的信息迁移题中在这两年的高考试题占的比重较大,因为这类题易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在平常的习题训练要结合新反应、新结构、新物质等新情景来加主干知识及审题能力的训练,同时注意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防止错误迁移知识。

  例2、(2006年天津).有人曾建议用AG表示溶液的酸度(acidity grade),AG的定义为AG=1g([H+]/[OH-])。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在25 ℃时,若溶液呈中性,则pH=7,AG=1

  B. 在25 ℃时,若溶液呈酸性,则pH<7 ,AG<0

  C. 在25 ℃时,若溶液呈碱性,则pH>7 ,AG>0

  D.在25 ℃时,溶液的pH与AG的换算公式为AG=2(7-pH)

  本题把新情景知识“酸度”与学生学过的pH值及溶液酸碱性的有关知识综合在一起。考生必须把新的信息与已有知识结合在一起,迁移到题设情景中,才能解决问题。该题有效地考查了考生的自学能力及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例3.(2005年.广东化学.13)铊(Tl)是某超导材料的组成元素之一,与铝同族,位于第6周期。Tl3+与Ag在酸性介质中发生反应:Tl3++ 2Ag =Tl++2Ag+。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Tl+ 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        B.Tl3+ 的氧化性比Al3+弱

  C.Tl能形成+3价和+1的化合物     D.Tl+ 的还原性比Ag强

  答案:C。

  评析:对于第IIIA族,学生不陌生,一个有关金属离子反应的新反应。学生会利用所学的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关系易错选B选项。这里要求我们在平常的训练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好信息与规律的关系,不要错误迁移知识。准确判断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应以实验事实为根据,一般的反应规律应立足于反应事实,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素养。

  3、加强对隐蔽性的信息迁移能力的培养

  隐蔽性的信息迁移能力指的是信息并不在题中明确给出,而是隐含中题设条件中(文字、图表、数据等)中[1],需要考生发现才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4、(2005上海)在实验室中进行合成氨工业的模拟实验,当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并建立相应的平衡以后,及时分离出氨并补充与起始原料比相同的氮气和氢气,以实现连续的生产过程。

  在1 L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N2(g)  +  3H2(g)  2NH3(g) ;   △H<0

  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起始时,氮气与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n(N2):n(H2) = _________?__________。在15 min时合成氨反应第一次达到平衡,其间以H2的浓度变化所表示的平均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t1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计算氢气在t1起点时的坐标(_________,________);以及在t2平衡时的坐标(_________,________)。(3)为达到图示中t2的平衡状态,在t1~t2之间需要采取的措施是(填序号)_________。

  a.扩大容器的体积     b.升高温度     c.降低温度     d.缩小容器的体积

  (4)经历十次上述的循环过程,计算在t11达到平衡时,N2和H2的物质的量之比

  n(N2)?n(H2) = ___?______,整个过程中N2和H2的总转化率之比

  α(N2)?α(H2) =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_1?3_,0.02 mol·L-1·min-1 ;(2)分离氨气、补充物质的量之比为

  n(N2)∶n(H2)=1∶3.3的氮气和氢气,25,3.33,50,3.03 ;(3)a、b ;(4)3:11 ,11:10

  评析:该题信息隐含于图象之中,考生必须经过定量分析才能发现解决问题的信息。在信息呈现过程中有梯度。特别是第(3)小题,在部分的考生错选c、d选项。原因是只是把问题停留在定性分析的表面,没有注意定量分析所隐含的信息:从0~t1  及t1~ t2这两段曲线来分析,要求的相同点是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都是20 min),平衡时,生成氨气的物质的量相同。虽然开始时氮气的加入量相同(都为1 mol),但氢气的加入量不相同(前者为3.3 mol,后者为3.33 mol)。所以要满足两者的生成氨气的量及反应速率相同,只有选a、b选项才满足这些要求。

  三、引导学生对处理信息的经验进行总结

  在平常的训练中,应引导学生对不同题型的审题经验进行总结,这对提高学生审题的灵敏性与精确性是有帮助的。下面列举一些例子仅供参考。

  1、对于图象问题信息:(1)横、纵坐标所表示的化学意义;(2)图象的起点、转折点、终点、斜率;(3)同一图象比较,不同图象比较;(3)经过对以上一些表面信息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得出隐含的信息是什么?哪些信息对我们解题是有用的。

  2、化学平衡方程式所包含的信息:(1)化学平衡方程式的计量数、反应物、生成物的集聚状态;(2)正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3、实验题中的信息:(1)实验装置图中的信息:仪器连接、气体流向,液面“高”和“低”、瓶口“向上”还是“向下”、导管“长”和“短”、止水夹位置、气压影响、试剂状态、产物状态等等;(2)实验操作中的信息:条件控制、操作步骤、试剂加入顺序和方式;(3)注意问题中所引含的信息,问题之间的相互提示与启发。(4)实验目的是什么?为达到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药品、仪器、操作顺序等要素的选择上如何围绕着实验目的来展开的。

  审题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解题过程慢慢体会与总结。同时要夯实学生双基,否则提高审题能力还是句空话。

  参考文献

  [1]瞿兵.从2007年高考化学试题看高三化学复习[J]新高考,2007,(9):24-25

  [2]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科考试说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5-126,183-184。

  来源:高中化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高考化学答题技巧:基础知识记忆口诀16句
下一篇:七成高中生想出国 中学生留学催热“洋高考”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浅谈化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相关文章
【浅谈化学审题能力的培养】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