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备考建议
逍遥学能 2017-05-29 08:41
面对如此大的一个问题,其实我们可以做出“回归本源”的处理:
(一)建构属于自己的完备的学科“知能”体系。特别是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不论个体既有体系是否健全,或多或少都存在各种“漏洞”,一定要在最后的阶段“亡羊补牢”夯实基础,也就是大家都在倡导的“回归教材”。但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可不必面面俱到,
高考考核的学科知识势必是学科的主干知识,所以历年高考的必考、常考点才应该成为我们回顾的重点。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
自然地理部分:地球运动部分考察的可能性不大,最多在选择题组中的某一题组中的某一题出现。而作为自然地理的主题部分大气环境中的“气候与常见天气系统”、岩石圈中的“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地质构造与地貌”水圈中的|“大洋表层洋流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必考的部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则侧重在某一组选择题组中“间接体现”。
人文地理部分:按照“惯例”选择题组中很有可能出现一组“宝贵”的存粹的人文地理题组。鉴于新课标二卷考察了一组关于“蓝水、绿水”的“学术”问题,的这一组人文地理题考查“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产业活动与环境”的可能性大增。所以我们要关注“人口的增长、老龄化”、“城市化及问题”、“我国的农业、工业、交通”等前面“热点”中提到的问题。事实上只要我们的的学科主干“知能”体系健全无论高考命题选择什么养的素材创设如何新鲜的“问题情境”但其最终的设问还是要回归“四种能力”及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我们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二)精选真题加强训练
鉴于目前教辅资料的功利性原则,近年很少见到精品的模拟题出现,有些模拟题的情境创设过于拖沓,设问项不够精准,不能够将应答域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大家都是在模仿前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出现的所谓新鲜的“素材”,“与众不同”的考察视角,所以建议大家多做高考真题。以一种“研究”的态度对待高考真题,反复推敲,反复习作。总结其中的规律。不要认为所谓“考过了”就“不考了”,恰恰相反“考过的”正是学科的“主干”还是要考的,例如新课标二卷的36题在湿润半湿润的河边、湖边、海边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沙源”来源与当地。这一“新鲜”情境就又一次出现在的新课标一卷的综合题组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