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4-02-09 11:20
2008年高考山东理科综合生物部分试题,以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为着眼点,倾力关注素质教育下的考生自主学习,努力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生物试题知识考查比较全面,重点突出。2008年生物题目的难度较2007年有所下降,整套试题的必做部分覆盖了《考试说明》划分的17个知识内容中的15个知识内容,并且各部分内容所占比例合理,重点突出,全卷无偏题、怪题和超纲题,难度与区分度的梯度层次平稳,体现了《考试说明》中的能力与要求,从进一步推进中学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导向上看,凸显出以下几大特色。
1 生物部分题型和知识点章节分布
卷
必修部分
选修部分
试题总分
题号
分子与细胞
遗传与进化
稳态与环境
生物技术实践
现代生物技术专题
必做
Ⅰ
1
三大物质鉴定
2
细胞器的中的生物膜系统
3
人体内环境稳态中体温的调节
4
细胞分化
5
生物进化、因突变基因频率的改变
6
细胞增殖
7
光合作用
8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及基因突变的特点
(植物激素部分)
Ⅱ
26
遗传学两大定律基因突变,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以及基因的表达
(基因工程技术)
27
生态种群增长曲线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选做
34
二选一
8分
35
8分
所有题目合计
20
27
18
共16分
81
共67分
2 生物部分各题知识点考查详解
2.1 Ⅰ卷必做题
第1题:主要考查必修一第二章三大物质鉴定,较易。“用非酶法处理”,给出信息:不考虑外加物质(蛋白质)影响;双缩脲试剂颜色反应检测蛋白质,斐林(或班氏)试剂检测可溶性还原糖,蛋白质+糖选出糖蛋白
第2题:主要考查必修一第三章细胞器的中的生物膜系统,中等难度题目。肽链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该题题干未涉及核糖体功能,故对于肽链合成没有影响,A选项错误;因其引导序列功能缺失,使该肽链无法进入内质网,也就更无法通过内质网的囊泡进入高尔基体,判定B错误;因无法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故该肽链也就无法被加工成熟,C选项错误;正因从进入内质网处发生阻断,该蛋白也就无法通过胞吐作用分泌到细胞外了。
第3题:考查必修三人体内环境稳态中体温的调节过程,较易。①科考队员通过特殊的衣物及自身系统的调节在寒冷环境中体温也会保持相对稳定,这句话不适合;②因外界温度低,热量散失快,为维持体温恒定,机体增加产热,新陈代谢速率升高,耗氧量升高。③④⑤均属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过程。
第4题:主要考查必修一的细胞分化,较易。干细胞,指的是体内保持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命名为“类胚胎干细胞”,也就是也具有了分裂和分化能力,故A选项正确;细胞分化的过程遗传物质不变,故B错误;功能与结构是相适应的,功能有差异,其形态也有差异;分化,即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表达的基因也就不同,D选项错误。
第5题:主要考查必修二中生物进化部分,较易。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B选项正确,而变的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单位是种群,故改变的是种群的特征,而非个体,D选项错误;自然选择、迁入迁出等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即引起进化,故A选项错误;变异是不定项的,并具有多害少利性,此处的“害”与“利”即指能否适应所生存的环境,C选项错误。
第6题:主要考查必修一中的细胞增殖,难度稍大。两细胞融合后在分裂期细胞的细胞质中物质影响,G1期细胞的染色质开始凝集为染色体,(C选项正确),凝集的染色体不能再进行复制,故A选项错误;分裂期细胞的DNA已经过复制加倍,故融合细胞的DNA含量是G1期细胞的3倍(核DNA),故C选项错误;融合后的细胞开始具有一个周期,D选项错误。
第7题:主要考查必修一中的光合作用,中等题目。色素存在于叶绿体囊状结构的薄膜上,而非内膜,故A选项错误;在囊状结构的薄膜上只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需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故B选项错误;C选项超纲,原为老教材选修当中的内容,可用排除法选出;光反应产生的ATP只用于暗反应,故D错误。
第8题:此题综合性较强,综合考查必修二中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及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必修三中植物激素部分,中难题。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拟南芥,出现类P基因突变体的性状,可推测出要么是生长素与花的发育有关(A),要么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之有关(B),P基因可能与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C)。而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故特定的因素不可能诱发特定的基因突变,故D选项错误。
2.2 Ⅱ卷必做题
第26题:解析:(1)此题主要考察遗传学两大定律。
P: AaBB×aaBb
↓
F1:AaBB AaBb aaBB aaBb
即后代基因型有4种。
要想自交产生矮生黄果(aabb),找隐性基因最多的,即aaBb植株自交:
F1: aaBb
↓×
F2: 1aaBB 2aaBb 1aabb
表现型: 矮生红果 矮生黄果
比例: 3 : 1
(2)此题考察减数分裂,此题容易考虑不全而失分。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A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不分离,情况有两种,一种是两条染色体均进入次级卵母细胞,这样的话,经过正常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得到的雌配子染色体数目就为12+1=13条;另一种可能是两天染色体均进入第一极体,这样,次级卵母细胞进行正常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得到的雌配子染色体数目就为12-1=11条。因此,得到的雌配子对于A基因来说就有O(表示不含A基因)和AA两种,与aa产生的雄配子a结合得到的后代基因型就有a(注意此处是单体而非单倍体)和AAa(此处为三体而非三倍体)两种,对应的株高表现型也就是矮生植株或正常植株。
(3)此题考察基因突变,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以及基因的表达过程。(Y突变体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改变比X突变体可能更多(或:x突变体的蛋白质可能只有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Y突变体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可能从第一个氪基酸后都改变)
(4)此题综合考察基因工程技术及实验设计的方法,很容易只答一个方面,即只对矮生植株进行过量表达而忽略对正常植株A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对于第二种方法的思路比较简单,可能想到的同学出错能比较少。第③个问题比较简单,考察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第27题:解析:此题考察重点必修三中生态种群增长曲线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此题主要考察人类对环境过量索取对环境的影响,第一个空为开放式答案,学生正答率应该是比较高;第二个空接着第一个空而来,环境恶化,反过来影响人类自身生存,使环境容纳量降低,人口数量下降。
(2)a和b两条曲线分别为生态学中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生物圈这个环境空间与资源决定了世界人口的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b曲线,而对于第二个空问的就可转化为S型曲线与J型曲线增长的区别,相对较易;在K/2时环境阻力最小,故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110/2=55亿。
(3)考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假设原来所供养的人为X,改变膳食结构后可供养的人为Y,则植物的总能量为(改善之前),(改善之后),而改善之前和之后植物的总能量不便故=,两侧分别提取出X和Y,然后求即可。
(4)主要考察种群的特征中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其中提倡晚婚晚育是为了演唱世代长度(即所谓都20岁生育的话100年能繁殖5代,而25岁生育的话,100年只繁殖4代,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少生一代,少出生很多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大大降低了新生儿个体数。两者均通过降低出生率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2.3 各题答案
第1-8题:C.D.D.A.B.C.C.D
第26题:(1)4 aaBb 矮生红果:矮生黄果=3:1 (2)13或11 正常或矮生 (3)Y Y突变体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改变比X突变体可能更多(或:X突变体的蛋白质可能只有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Y突变体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可能从第一个氨基酸后都改变)。
(4)①答案一:b. 通过转基因技术,一是抑制正常植株A基因的表达,二是使A基因在矮生植株过量表达。c. 测定两个实验组植株的赤霉素含量和植株。
答案二:
b. 通过转基因技术,抑制正常植株A基因的表达,测定其赤霉素含量和株高。c. 通过转基因技术,使A基因在矮生植株过量表达,测定其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答案二中b和c次序不做要求)
②与对照比较,正常植株在A基因表达被抑制后,赤霉素含量降低,株高降低;与对照比较,A基因在矮生植株中过量表达后,该植株赤霉素含量增加,株高增加。
③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途径,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第27题:(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c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 (3)1.96 (4)延长时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
第34题:(1)电荷(带电情况) 迁移速度(2)碳源 氮源 (3)数量 (4)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混合平板法) 灭菌
第35题:(1)a a (2)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 (3)植物组织培养(1分) 脱分化(去分化) 再分化 (4)耐盐基因(目的基因) 一定浓度盐水浇灌(移栽到盐碱地中)
3 生物部分知识考查评价
3.1. 试题覆盖面广,注重考查主干知识,重点考查双基,彰显素质教育
必做题仅10个题,但却涉及了细胞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生物的进化、植物的激素调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内容,基本涵盖了《考试说明》中的主干知识。其中,必修内容约占80%,选修内容约占20%。
选择题的选项情境的设置,较为广泛的。一个题目中涉及到不同知识内容或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角度,有效地检查了考生对主干知识与核心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思维的敏捷性。
在选考的《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中,着重考查了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在《生物技术实践》模块中,着重考查了微生物的利用、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等基础知识。
3.2 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生活联系,创新情景立意,凸显能力考查
3.2.1 引导考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知识,倡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相关问题,理解国家有关政策的理论依据。
例如,第3题以“我国南极科考队于2008年1月12日成功登上南极冰盖之巅”为情境材料,旨在考查人体体温调节机制和培养考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27题关于目前人口剧增、环境污染以及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的情境设置,要求考生思考人口、环境与资源问题,从而考查了考生的社会责任心,体现了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
再如,第26题第4问,以植物的两对相对性状及其控制基因为背景材料,以基因与蕃茄株高的关系为主题,要求考生深入探究,选取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实验结论三个环节设问,考查了考生的创新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从个别生物学现象归纳总结出普遍性生物学规律的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
第27题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始终贯穿人口问题这一时代热点,反映出试题的基础性、时代性、原创性特点,既考查了种群的数量变化,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等生态学基础知识,又考查了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等有关应用生态学的内容。第3问“若将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倍”,这一设问实际上也体现出实用性和创新性思维特征,有利于激发考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情感,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崭新的考查方式。
3.2.2 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等科学素养的考查,在试卷中有所突现。
①加强了实验性、探究性、灵活考查能力。
第1题是课本实验的变相考查,所涉及的实验问题情境在教材中都能找到其原型,但又不是教材中所列实验的简单重复,问题设计灵活新颖,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第6题以细胞融合实验为呈现形式,并提供必要的信息材料,以考查考生的分析和探究能力。
第8题以及第26题的第(4)问都是从实验出发设置情景或设问,试题内容的描述也是紧扣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既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又营造了研究性氛围,使考生从具体实验操作的情境出发,探究和解答遇到的生物学问题,将探究能力的考查贯穿其中。
②取材考究,情景新颖,立意独到,设计巧妙。
A试题的情境和立意大多从生物学最新发展现状出发,体现了学科的时代性。素材来源广泛,表达形式多种多样,设问角度新颖。
选择题中的第4题结合“科学家将小鼠和人已分化的体细胞成功地转变成了类胚胎干细胞”这一最新科技成果,考查了分化的体细胞和类胚胎干细胞的特征。
第26题最后一问实际上是让考生探究基因的功能,反映出我们目前正处在功能基因组研究时代。
选做题第34和35题结合当前的抗菌蛋白和耐盐转基因研究分别考查了蛋白分离、细菌培养、基因工程等生物学问题。这些题目的设置都具有较强的时代感,使考生深切体会到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要与学科发展紧密结合。
B 结合新材料、新发现,创新问题情景设计,考查获取处理信息、综合迁移运用能力。
例如选择题的第2、4、6、8题,这些试题均以科技新发现为背景,以简单的解说给考生展示“新材料、新概念、新规律”等,要求考生从试题的简单展示中透彻理解其含义,进一步使用这些“新”知识来解决给定的新问题。这些试题既考查了考生的理解能力,也考查了考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试卷中的第27题,则以世界人口日为切入点,结合当前世界人口和我国人口的增长现状为背景材料,以种群数量变动为主干知识,以文字和图示方式给予考生一定的信息,考查有关生态学问题的同时更考查了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C 问题设计有明确的主线,设问层次分明,巧妙有序,层层递进。
第5题的设问是以生物进化为主线,从基因突变(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适应环境的可遗传变异的积累到群体遗传学的机理,逐层深化。
第26题是以植物的两对相对性状及其控制基因为背景材料,从个体-细胞-染色体—基因—基因的功能等几个层面全面考查考生的遗传学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整个试题沿着遗传学发展的纵轴线,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和知识网络结构,认知层次也是由表及里、从个体到细胞再到分子逐渐深入,试题难度也相应地按梯度设置,层层递进。第一问作为入门题,考查考生对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掌握,重在考查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相对简单。第二问及后面问题的设置,难度依次增大,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情境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一问设置了探究性题目,考查考生实验与探究能力。总的来看,第26题的设计首先让考生直接用孟德尔遗传规律解决基本的生物学问题,然后让考生将知识迁移并灵活应用来分析、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最后让考生设计实验,通过探究对生物学假设进行验证,并对得出的结论上升到理论水平的高度。整个题目的难度梯级增加,整体的能力要求可以看作是“学习-应用-创造”三步曲,是对考生在遗传学乃至整个生物学方面的能力要求的高度浓缩。
第27题的设计思路是以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为知识主干,考查内容涉及到了人口增长的方式,人口过快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如何缓解人口压力,如何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国家人口政策的理论依据等,按照由基础到应用,由易到难,逐步设问,逐步加深的方式设计。该设计既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又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还使不同程度的考生各有所得。
4 展望2009年理综生物试题
2008年理科综合能力生物试题(山东卷)凸显了稳定、新颖、基础、能力和创新等特点,较2007年的试题相比,平稳过渡更有突破,实现了在素质新政下 “注重基础、突出能力” 的要求,利于科学、公正地检验新课改的成果,对中学新课改教学和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定会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面对2009年的理综高考,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重视基础知识,强化主干内涵,增强针对性。处理好选修和必修的关系,勿需将选修教材内容去深化、去扩展,要更多地从学科内综合的角度注意四本书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联系生活与时俱进的落实好生物的所学。
(2)落实好新课标理念,注意实验探究能力培养。要做到科学地思考、准确地把握、理性地渗透新课程理念和目标。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始终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为此要重视对模型的建构和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
(3)基础与能力并重,重视方法的积累,深入理解和融会贯通。侧重对基础知识的复习,通过构建知识网络,提升分析综合的能力。通过编织知识网,绘制概念图,理清要点考点;要加强对单元知识点的解析——弄清它的构成要素及含义,要注意前后的联系,注重专题复习,加强学科内的纵向联系,要善于归纳总结,抓住知识规律;借助基础性、时代性、人文性的知识点,做好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等科学素养的培养;侧重于知识重组、信息转化、逆向思维等角度,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用恰当的词语准确、清晰、流畅地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表述,以培养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