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4-02-06 11:01
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把朗读来替代默读,因为我们只有通过默读才能训练学生的默读技巧,这些技巧通过朗读是不可能来实现的。更多地在课堂上使用朗读,学生的阅读速度上不去,因为他朗读的时候,他需要把每一个音节都读出来,所以他读的速度很慢。另外,很多人在朗读的时候完全可以不动脑子。你可以出声地念出这个词,但你可以不理解,你可以不知道自己读的时候在想什么,也在继续朗读,这样的朗读在很多情况下不涉及理解,不需要理解。
当然,并不是说不可以用朗读,关键是朗读要在什么时候用,因为学生需要发展他的朗读技能和技巧。在学生理解了文章之后让学生去朗读,可以不断加深理解。朗读也可以反映出他对文章的理解,比如说他断句断的位置对不对,就可以反映出他对这个文章的理解怎么样,教师可以及时的发现,他在阅读中可能理解不对的地方,还可以通过朗读中弥补。这个朗读还有一个很好的作用,就是激励作用。学生很愿意在同学面前显示自己能够用很优雅、很标准的语音语调来进行朗读。朗读实际上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们汉语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只不过在英语教学中,我们用的阶段和目的,以及我们在默读朗读过程中到底在培养什么样的技能和技巧,老师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才能很好地使用朗读这一方法。
课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也是有区别的。课文一般是一个主题一个篇章。在教学中,老师会对课文进行很细的分解,因为课文承载着很多目的,他要完成很多的任务。而纯粹的阅读,我们可能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一种阅读技能。所以这两者要区分开,千万不要把课文教学完全按照阅读教学来进行操作,这样的话可能会无法达到语言学习的课文教学目的。
课文教学更接近传统意义的精读,而大量的阅读课属于泛读,也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让学生从实践当中体验阅读技能,体验阅读乐趣等。
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对每一级都规定了阅读量。这个阅读量并不是说简单的扔给学生阅读材料,而是需要老师的指导。首先应该制定一个合理的阅读计划,而并不是一个任意放任式的阅读。我们要规定阅读量。当然,课程标准所提出这个量是一个参考量,不是强制性的,学生程度比较好的完全可以超出这个量,而且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时间、有兴趣去读的话,也完全可以超出这个量。有的地方可能由于各种的原因无法达到这个量,也是可以的,当然也不能有太大的差距。
让学生自己大量阅读,是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靠学生大量阅读读会的,学生真正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靠大量的读,这是为什么我们在课程标准当中规定了一个量的原因。
如前所述,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技巧方面,实际上不能忽略对语言的学习,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任务。那么如何把语言学习和发展学生的技能技巧很好的结合起来呢?我们可以在课堂阅读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展他们的阅读技能技巧、学习语言的知识 高中历史,从语言的输入逐步发展到语言的输出。课外阅读需要坚持,才能由量变到质变。课外阅读教师到底应该怎么样监控才能从量变到质变呢?在有图书馆或教室里有图书角的学校(若没有,我们可以让每个学生家庭买一些书拿来,每个人贡献一本两本,建立一个教室图书角),老师可以建议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阅读计划,比如一个星期读一本英文小说简易读物,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或者兴趣来选择图书。老师让学生做一个阅读记录表、阅读卡,就是一个很简单的表格,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包括作者、书名、出版年代、主人公,以及故事梗概、重大的事件,然后记录你学到了哪些词汇、5到10个印象特别深刻的词汇、最美的句子等都记录下来,当然可以再要求学生写读书报告,甚至完成任务。这比读一些没有什么意思的文章,然后做一些选择题要好得多。总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考试让学生产生反感,他对阅读就没有兴趣了。在一个学生阅读后,我们可以问:“你愿意不愿意把你所读的书推荐给其他的同学?你为什么要推荐或者你为什么不推荐?”比如说他不推荐他可以说是因为这里面生词太多了,读不懂,那么这也是一个理由。如果说愿意推荐它,认为自己从这里学到了什么东西,他也可以展开去说。如果能够坚持的话,就是每个星期或者每两个星期都可以有这么一个小的记录,一个学期下来有这么七、八张,实际上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