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费罗诗歌《箭与歌》重难点突破

逍遥学能  2017-05-23 08:23

作者:陈一鸣

重/难点

重点:1.反复朗读,解读《箭与歌》的意象。2.结合语境分析“吐”的内涵。

难点:1.能够读出《箭与歌》先抑后扬等结构形式。2.在品读过程中感受到《箭与歌》的语言美。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1.理解“箭”是指难以捕捉的时光,“歌”是指地久天长的友谊的内涵。2.“吐”突出了歌声强劲有力的特点,富含难舍的友情。

难点分析:1.从不同角度来谈《箭与歌》结构特色,如设置悬念(先抑后扬)、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重章复沓。2.从形象生动、质朴畅达、音韵和谐铿锵等角度鉴赏《箭与歌》的语言特色。

突破策略

自主学习法

◆◆你怎样理解《箭与歌》中的意象?

《箭与歌》的意象有两个:①箭。箭的“意”是什么?是指快速流逝的眼睛无法捕捉到的时光。②歌。歌的“意”是什么?是指难以消逝的地久天长的友谊。从第一、二节来看,“箭”与“歌”两个意象很相似,达到了完美的契合,哼出的歌就像射出的箭,同是转瞬间就没了踪迹,也无从找寻,以为就这样失去,从此也就没有再在意。

◆◆第二节“我向天空吐出一支歌”一句中的“吐”字妙在哪里?

“吐”字突出了歌声强劲有力的特点,有特定的内涵,不为旁观者所理解,但是这支歌的旋律和歌词发自肺腑,富有难舍的感情。如果用“哼”(唱)字,就给人以“随便感”(不经意)。

◆◆《箭与歌》”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①先抑后扬(设置悬念)

第一节写“我”信手射出的一支箭嗖地飞向远方,转眼间便不见了踪影。读者不禁心中暗想,那箭究竟飞向了哪里,又落脚在了何处?就这样地永远消失不见了吗?设置悬念,令人遐想。第二节写哼出一支轻快的歌,歌声在原野中也只停留了瞬间,便消失得无声无息了。这歌向了哪儿?留下悬念让读者思索玩味。

“箭”与“歌”的归宿在哪里?正在大家疑惑不解、遗憾惆怅的时候,第三节诗如一股清爽的凉风迎面吹来,颤动心灵,让人思绪万千、回味无穷。在许多年以后,那支射出的箭仍然牢牢地钉在一株大橡树的树干上,而那首随意哼出的歌居然还完整无缺地保留在一个朋友的心里,友情在此真诚再现,令人难忘。这种先抑后扬的安排最容易打动人心。

②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前两节戛然而止,并不急于道出主旨(创作意图),而是给读者以思索玩味的余地,为第三节“卒章显志”打下基础。这样第三节指出箭与歌的归宿,就让我们豁然领悟到诗的主题:无论时光怎样流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付出中我们得到朋友,品尝友谊的快乐。

③重章复沓

重章,是指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的结构方法。第一、二两节,句式和用词几乎完全相同,如“我向空中射(吐)出一枝箭(一支歌),不知它落到哪里(何方)”,这两行诗对个别词语作了调整,回环往复,形成了“重章复沓”式结构,加强了抒情效果,表现了友谊的力量,友谊的震撼,友谊的珍惜。

◆◆有人说《箭与歌》语言美,请问其美在何处?

我们可以从如下三点去阐述:

语言形象生动。这首诗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朋友之间心灵的默契友谊,让我们听到的是歌声,看见的是蓝天、绿树、利箭,它们全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而且彼此结合得和谐自然,天衣无缝。

语言质朴畅达。语言明白晓畅,如诗句“谁有这样尖、这样强的眼力,能追上歌声的飞翔?”用词浅显淳朴,平白如话,透着淳朴的情感,却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灵。

音韵和谐铿锵。译文与原诗韵脚一致(箭、断、全、间),读起来朗朗上口,仍能体会到原作淡雅飘逸的情韵。

◆◆《箭与歌》与李白的《赠汪伦》比较,有何异同?

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两者都使用了“曲笔”。《赠汪伦》次句“忽闻岸上踏歌声”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忽闻”表明这送行场景出乎李白的意料。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箭与歌》第一节中的“我向空中射出一枝箭,不知它落到哪里”,第二节中的“我向空中吐出了一支歌,不知它落到何方”,没有马上指出“哪里”、“何方”的具体地方,设置悬念,就在运用“曲笔”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两者语言都讲究“形象性”。李白《赠汪伦》中的“不及汪伦送我情”一句,在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变空灵的概念为直观的赞美,自然情真,形象可感。《箭与歌》第一节描写了射箭的场景,第二节描绘了唱歌的场面,第三节展现了箭与歌合一的画面,将友情拼成“连环画”一幅一幅展开,令人回味无穷。比较后发现,前者重视物象与感情比较,后者重视描写方式的呈现。

两者语言风格有明显区别。《赠汪伦》表现了李白明快、坦率、直露的语言风格。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让诚挚真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箭与歌》多了几分含蓄蕴藉,橡树上留下了那根箭,朋友的心中留下了那首歌。这应该怎么样理解?真要细细品味。

两首叙写友情的诗歌,叙事、描写、抒情各有自己的特点。细心品读,真切地看到大诗人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看到美国抒情诗人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沉淀后的感慨。

突破反思

《箭与歌》语言通俗晓畅,内容平易近人,韵律悦耳上口,感情真挚动人。看似无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疑呢?首先看意象(内容),其次看主题,第三看结构,第四看语言风格。引导学生试着去质疑,试着去作答,试着去诗歌创作。

作者:陈一鸣

重/难点

重点:1.反复朗读,解读《箭与歌》的意象。2.结合语境分析“吐”的内涵。

难点:1.能够读出《箭与歌》先抑后扬等结构形式。2.在品读过程中感受到《箭与歌》的语言美。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1.理解“箭”是指难以捕捉的时光,“歌”是指地久天长的友谊的内涵。2.“吐”突出了歌声强劲有力的特点,富含难舍的友情。

难点分析:1.从不同角度来谈《箭与歌》结构特色,如设置悬念(先抑后扬)、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重章复沓。2.从形象生动、质朴畅达、音韵和谐铿锵等角度鉴赏《箭与歌》的语言特色。

突破策略

自主学习法

◆◆你怎样理解《箭与歌》中的意象?

《箭与歌》的意象有两个:①箭。箭的“意”是什么?是指快速流逝的眼睛无法捕捉到的时光。②歌。歌的“意”是什么?是指难以消逝的地久天长的友谊。从第一、二节来看,“箭”与“歌”两个意象很相似,达到了完美的契合,哼出的歌就像射出的箭,同是转瞬间就没了踪迹,也无从找寻,以为就这样失去,从此也就没有再在意。

◆◆第二节“我向天空吐出一支歌”一句中的“吐”字妙在哪里?

“吐”字突出了歌声强劲有力的特点,有特定的内涵,不为旁观者所理解,但是这支歌的旋律和歌词发自肺腑,富有难舍的感情。如果用“哼”(唱)字,就给人以“随便感”(不经意)。

◆◆《箭与歌》”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①先抑后扬(设置悬念)

第一节写“我”信手射出的一支箭嗖地飞向远方,转眼间便不见了踪影。读者不禁心中暗想,那箭究竟飞向了哪里,又落脚在了何处?就这样地永远消失不见了吗?设置悬念,令人遐想。第二节写哼出一支轻快的歌,歌声在原野中也只停留了瞬间,便消失得无声无息了。这歌向了哪儿?留下悬念让读者思索玩味。

“箭”与“歌”的归宿在哪里?正在大家疑惑不解、遗憾惆怅的时候,第三节诗如一股清爽的凉风迎面吹来,颤动心灵,让人思绪万千、回味无穷。在许多年以后,那支射出的箭仍然牢牢地钉在一株大橡树的树干上,而那首随意哼出的歌居然还完整无缺地保留在一个朋友的心里,友情在此真诚再现,令人难忘。这种先抑后扬的安排最容易打动人心。

②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中学语文高效课堂,应该具有5个特征
下一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经典语录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朗费罗诗歌《箭与歌》重难点突破】相关文章
【朗费罗诗歌《箭与歌》重难点突破】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