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想法

逍遥学能  2017-05-23 07:51

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因受教育目的、评价内容的影响大多采用讲授法。这种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又受“师道尊严”的影响很容易导致“填鸭式”教学。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被动的不加咀嚼地呆读死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了学生的思考力和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学习。而数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思维作为对象的学科,它高度抽象的特点又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难懂难学的问题。那么,教师应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关键是教师在教学时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主动经历感受、体验和思考的过程并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性的方法来学习,建构和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

在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教师应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采用以引导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从学生数学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在合作探究中加强方法指导。

1.转变角色,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1.1. 坚持民主,关心并理解学生

传统教育比较讲求“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的绝对权威是不可动摇的,而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从学生的成长经历来讲,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十分希望获得健康快乐的学习环境,独立性和自主性也在不断地增强,他们也渴望获得应有尊重与关注,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自己的需要和追求。忽视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发展的特点,对学生缺乏理解、耐心和细心,缺乏应有的尊重、爱护与指导,动则滥用权威,强制压服,力求把他们塑造成一群毫无个性驯服的“羔羊”,则我们的工作将会在抵触和反抗的漩涡中频频触礁,同时也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极大的伤害。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学性将逐渐削弱,学习基础漏洞百出,弱不禁风,从而为蜕变成后进生埋下了伏笔。

1.2.加强与学生平等交流,优化师生关系

教师应在知识教学和班主任管理中适当树立自己的威信,但在情感交流上应该与学生平等,如果学生对教师只有“畏”没有“敬”,教师在学生眼中只有“威”而没有“信”,师生就不能沟通。因此,教师应经常走进学生的心里与他们共同讨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语气尽量的和气。只有教师认识到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与学、授与受的关系,而且还是人与人、你和我的关系,让教师更多的作为一个学生的倾听者、交流者,敞开双方的内心世界,则学生会觉得老师不仅是可亲可敬的师者,还是可以信赖的朋友,学生自然会“亲其师,信其道”,而课堂上一旦形成这种氛围,就能调动学生参与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奠定基础。

1.3.关爱后进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优秀生和后进生是客观存在的。重视优秀生、忽视甚至排斥后进生是部分教师的工作“定理”,其实在教学过程可适应降低一些问题的难度,引导后进生回答一些问题,多给予一些鼓励和肯定,用平等理解信任激励的态度和方法开展对后进生的帮教,以公正和客观的心态去看待每一名学生在成长道路的得失,因材施教分层施教,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努力可克服)的学习情境。教师创设一定的探究式问题情境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动因,其目的在于引发探究和思维的火花,为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播下思维的种子。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可让学生从对问题情境的感知中激发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然后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其思维能力的创造性。在课题引入、新课探究、巩固练习、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中恰当运用问题情境教学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在探究式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1.创设问题情境时应遵循的原则

2.1.1.问题情境的素材要有针对性和恰当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必须考虑学生的数学实际,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有针对性地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认识冲突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质疑、猜想。

2.1.2.问题情境要有方向性 教师通过情境要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问题一旦得以解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有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1.3.问题情境要难易适度 难易适度的问题情境是引起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条件。问题情境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从何做起,可能会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

2.1.4.问题情境创设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等待时间 足够的等待时间能使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提高、猜测性提问和回答增多、推理活动增加、问题多样化、问题和回答的灵活性增大、学生学习自信心增大、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期望效应提高。

3.把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 目前我们在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时候,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略其过程,因此在平日教学中老师感到沉闷、学生不敢不愿不能是有其原因的。经过调查其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从教师方面来看,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受大纲要求的影响,没有认清这种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没有为学生提供这种能力的情景和途径,使学生缺乏提问的意识和习惯。从学生方面来看,大概可分三类:一是没有兴趣,缺乏提问的主动性就不想问;二是有兴趣但怕问的不好,同学会笑话,老师会责怪,缺乏提问的信心,就不敢问;三是有兴趣又敢问,但由于掌握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有限,缺乏提问的方法,就不会问或不善于问。面对这些原因,教师应依据教育目标特别是在重点难点处设计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同时让学生自由探讨、积极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点燃智慧的火花。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提问的基本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甚至是一些反对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要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只有这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能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平时有些学生有问题也不敢提,究其原因主要是怕提错受到教师的批评或同学的嘲笑。因此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扬民主,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以游戏、竞赛等形式,如让一些小组提出问题,一些小组回答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大胆提问,勇于质疑并大胆地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对问题的好坏、难易,教师并不加以批评,只作鼓励和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主要的关键性的问题上来。在教学中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愿说,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学生能够提出来,首先要予以肯定,然后再加以判断,什么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慢慢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总而言之,要提高教学效果,就要培养学生敢问、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好学好问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学会问会答才能真正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初中攻数学 学习习惯要“转型”
下一篇:怎样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想法】相关文章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想法】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