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7-05-22 09:32
上海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加大环境整治的力度,并把环境整治同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转换及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结合起来,用于环境保护投入占全市GDP的比重已从1991年的0.85%升至今年的3%以上,10年的总投入超过了620亿元。
从某种意义上说,与黄浦江交汇的苏州河是中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是上海的象征。20世纪20年代起,由于沿岸纺织、面粉、化工、造纸等工业的发展,苏州河发黑了,变臭了。横穿上海城区的苏州河得不到治理,上海的环境质量就不会得到全面的改善。
1993年,上海市政府专门成立了苏州河综合整治办公室,1996年,启动了上海开埠百年来最大的环境治理工程──苏州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整项工程规划投资200多亿元,计划用10多年的时间,通过水资源调度、水污染整治、沿岸景观改造等17项主体工程的实施,使苏州河消除黑臭、重新恢复鱼翔浅底的勃勃生机。
正在实施的苏州河治理一期工程已投资86亿元,通过综合调水、支流截污、码头搬迁、桥闸改造等工程,现在苏州河上的黑臭已基本消除,达到了阶段性的目标。2000年11月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在苏州河上举行了“苏州河光明行”,让上海水上运动队的运动员们在苏州河上悬帆劈浪,引来观众阵阵由衷的欢呼。昔日深受苏州河恶臭之苦的居民们终于可以亲近苏州河了。
上海整治环境的努力还体现在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城市功能上。无自然资源优势的上海在全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日益完善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格局中,走出了一条能最大程度发挥其优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及时调整原材料及能源消耗的传统产业,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大力发展汽车、通讯设备、电站设备、钢铁、石化和家电等六大支柱产业,近年来,又将重点拓展到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上。目前,上海的六大支柱产业产值已占全市GDP的54%,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12.8%。
上海的经济在整个90年代的增长速度年均达到12.3%,由于80%以上的工业企业治污达标,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却有较大幅度的削减。1999年,全市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工业化学耗氧量分别比1990年减少40%和63%。大气环境中的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的含量分别比5年前减少了50%以上,空气中已几乎不含有直径大于100微米的大颗粒悬浮物,酸雨的发生频率平均每年也下降了3个百分点。2000年7月1日我国实行新的国家空气质量监测标准。这以后,上海测得的一、二级空气质量天数超过100天,优良率达到90%以上。
十几年前,上海市中心还是烟囱林立、烟尘弥漫的工厂与居民住房混杂的城区,功能不分,林立的高楼间夹杂着“棚户区”和“穷街”,环境问题突出,市民生活质量不高。现在,通过城市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已有1 500多家企业或向工业区、开发区集中,或被淘汰、转产,腾出地盘发展第三产业。现在的上海中心城区栋栋摩天大楼取代了工业烟囱,20多个3 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绿地取代了“棚户区”和“穷街”,有代表性的老建筑经过整修焕发了“青春”,上海城市面貌更具现代化色彩了,更具亲和力了。
上海城区已是处处透绿。90年代,上海建成公共绿地约3 000公顷,是前40年绿地建设面积的3倍,绿化覆盖率增加了9个百分点,达到21%以上。上海市区每年新建的公共绿地在200公顷以上,人均公共绿地由解放初期的“一双鞋”(0.13平方米左右)增加到目前的“一张床”(4.5平方米以上)。同时,上海用改革开放的思路,仅用了10年的时间,新建住宅1亿平方米,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12平方米,住房成套率由31.2%提高到70%以上,300余万市民搬进新居。买房、买套房、买环境可人的称心房成了眼下上海人颇感自豪的新话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