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酿造和染色
逍遥学能 2017-05-20 09:10
酿造和染色是中国古老的化学工艺。因为这两种工艺跟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有密切的关系,也是社会文化的反映,所以在4000多年前就发展起来了。当原始社会末期,由于农业和手工业开始分工,生产有了发展,社会上逐渐出现了贫富不同的阶级。一部分上层的富有者就利用谷物酿酒作为享乐之用,或者作为祭品向天地和祖先求福。在中国原始氏族社会末期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中,就有不少陶制的酒器,说明这时已会酿酒。在商、周时代,饮酒已成为统治阶级的风尚。甲骨文中出现了许多酒字;从地下出土的商、周陶器和青铜器中有许多盛酒或煮酒的东西,如尊、卣、壶、爵、角、觚等,有的青铜器上还有铭文。有关酿酒而见于记载的也不少,如《诗小雅?鹿呜》:"我有旨酒,此燕乐嘉宾之心。"《小雅?吉日》:"以御宾客,且以酌醴。"醴即甜酒《周颂?丰年》:"为酒为醴,(丞下+四点)畀祖*。"言在丰年的时候,用酒祭祀祖先。这些记载说明在公元2000多年前的禹王时代就能酿造酒了。
到了周代,已经有了"酒人"、"酒正"专门掌管各种酒曲和酒品的生产。《礼记?月令》上记有造酒时的必须注意的六件事:"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这段记载把造酒过程中从原料选择到制曲、渍料、蒸煮、用火、掌握火候和挑选设备等重要的关键问题都指出来了,反映了古代人们在酿酒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技术经验。其中关于酒曲制造不仅对于化学知识有关,而且涉及微生物的作用。
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在很早以前就会酿造各种酒类。例如新疆地区的葡萄酒早已闻名于国内。葡萄在古书中称"蒲桃",至迟在西汉时代已在新疆等地种植。《本草经》中已把葡萄列为上品,并指出它可作酒。《魏书?高昌传》谈到新疆地区的特产时说:"多葡萄酒。"后携带入内地,为人们所欢迎。
在酿酒的时候,人们还利用发酵原理,从谷物中酿造出醋。醋古代称"醯"、"酢"或"苦酒",在春秋战国时的文献中已有记载。如《周礼?天宫》中的"醯人",是掌管酿醋的官员。在更早的《论语》中有"或乞醯焉"之语。除酒、醋以外,酱和酱油也是古代酿造工艺的产品。
染色工艺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很早的。从考古发掘和甲骨文等文献得知,在商代养蚕缫丝已相当发达,因此染丝技术也相应发展。在周代,已把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作为主要颜色。《书经?益稷》:"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而且用五种颜色染丝帛制衣,以区人们的身分等级。同时把染色工序概括为煮、(三点水+柬)、暴、染几个步骤,并设有"染人"掌染丝帛。染色所用的原料,据古代文献所载,是经过化学加工而提炼出来的植物性染料,如蓝靛染蓝,茜草染绛等。先秦时代的《考工记》中有关于古时染色技术的记载,不过这种劳作多操之于妇女之手。至泰、汉时,染色技术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单独的手工业。《史记?货殖列传》描述说:"千亩(后-口+巴)茜,其人与千户侯等"。可见当时种值染料作物和染色技术已相当发达。6世纪中叶,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杂说第三十》谈到"河东染御黄法"时说:"碓(提手旁+寿)地黄根令熟,灰汁和之,搅令匀;掐取汁,别器盛。更(提手旁+寿)滓使极熟,又以灰汁和之如薄粥。泻入不渝釜中煮生绢。数(走字底+回)转,使匀,举看有盛水袋子,使是绢熟......"按地黄根中所含的有机染料是一种媒染染料,染色时必须靠金属媒染剂形成色淀才能固色,此处使用植物灰汁就是因为其中含有金属媒染剂的缘故。从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织物中,有彩色套印花纱及多次套染的织物,据分析共有36种色象,反映出当时的染色已达到高度水平。中国古代提取蓝靛的技术在中世纪经中亚传入欧洲,直到人造合成染料以前,始终是欧洲染色与印花主要染料之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