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7-05-18 10:09
1.体现老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强调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为此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师生互动成了我的教学方向。实践与自主是数学活动课的精髓,因而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核心要素。就活动课而言,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新颖的思维方式,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比如在介绍全等三角形这一章内容时,首先要求学生从字面“全等”指的是什么开始讨论。得出结论后,每人各裁剪一个三角形。同桌或小组之间相互比较,那几个同学剪出来的三角形全等。实践证明各顾各的制作几乎没有全等的。我则趁此提出问题怎样合作你们剪出的三角形就能全等呢?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纷纷各显神通。我则把他们的制作条件一一列举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自行讨论在众多的方法中实际上有的几种不同的类型,然后再用几节课来逐一用理论证明,真正做到“数型”结合。这样不拘泥于课本的编排顺序,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和学生的主体。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更易于接受掌握和应用。在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我只教会学生怎样去剪两个全等三角形,如何把它们拼成平行四边形,其它的性质都由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自始至终,都由学生占主导地位,让他们在经历观察、猜想、实际操作、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也有的老师提出,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本来是不矛盾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困难。合作学习时,同学们讨论的气氛很浓,有的大声说话,是不是这种课堂气氛太乱了,老师把握不了课堂,难以收场呢?我觉得这种就是学生的探究形式,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学生学习才能感觉到学习数学课的轻松,没有心理压力,就觉得数学好玩,在玩中就能学到数学,这就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程改革的意义。
2.增强趣味性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能轻松愉快地就能学到知识。例如:在讲“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时,我先把一张方纸对折,再用剪刀随意剪一个图形,然后展开方纸,这时一个轴对称的图形就呈现在学生面前,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于是要求学生仿照我的做法动手“做一做”。实践证明,尽管大家剪的图形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共同的对称特征。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同学们对其抽象的概念和性质自然印象深刻了。同时课堂的活跃气氛也很快调动起来,使学生“乐学”;在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我设计了一节《24点牌游戏》的活动课。
在“24点扑克口算游戏”活动课中,4人一组,分好牌后,各人从自己手上的牌中抽出一张,根据四张牌上的点数,可任意运用加、减、乘、除进行口算,计算出24,并且每张牌的点数都要用,也只能用一次。谁先算出来谁就收起桌面上的四张牌,最后无牌者为输。可以搞面向全班的表演赛,擂台赛,引入竞争机制,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这样来培养,他们的运算能力提高很快,在游戏的过程中洋溢快乐、竞赛的气氛,使他们觉得乐趣无穷,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同时还可以满足他们的好胜心,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故事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吸引力,讲故事不但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学习数学家严谨、刻苦、勤奋的作风,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平,配合自已学过的数学基础知识,设计“数学故事会”活动,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有趣的数学知识,介绍好的学习经验、指导方法。如“棋盘上的学问”、“七巧板的来历”、“瞎子转圈的道理”等等,都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维就是操作,思维是内化的动作------在头脑中进行。”思维的发展必须通过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操作,才能树立清晰明确的思维形象,使得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例如:在上完七巧板那一章后我就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副七巧板,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图案,让我们老师无不赞叹学生们的智慧和潜力,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人惊讶。制作出来的图案多达20多种。还有在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时候,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三角形来拼图,先做四边形,再做五边形,再找六边形,最后推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整个过程让学生自己操作,课堂既活跃又有创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活动课,可以安排大量的思维训练内容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这些充满了数学逻辑的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励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勤思、善思,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共2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