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7-05-12 10:45
作者: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虽说是广义的记叙类文章,但绝对不能当记叙文来讲。记叙文说到底是记人叙事的文章,“再现”多于“表现”。而散文则属于“表现”类的语言艺术,它绝不停止于人、事、物、景,往往朝着情感、心灵、思想、精神深处进发,由此可知它更多的是务“虚”。
散文也记录生活与人生、人类与社会,但很值得注意的是,其生活、经历都是为散文家所独有的,或者说虽是别人曾经涉历的,不过其体味、感悟、思索等却是独有的,散文中出现的人类与社会,自然也染上了散文家的情感色彩,自然也闪烁着散文家的思想光亮,说通俗点,是经过散文家的“心”与“脑”过滤过的。这就决定着散文教学要走散文之路。
其一,散文教学要重“表现”,其思路是由“实”到“虚”
刘锡庆先生在《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中指出。散文由“实”到“虚”,有两条维度,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主“理”,重哲理感悟,求思想的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在高中的散文中《记念刘和珍君》和《父母和孩子们之间的爱》就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小狗包弟》即是。
作为散文教学,就不能停留于所写的人、事、物、景,而是由“实”到“虚”。
如《记念刘和珍君》,我们就不能停留于梳理其中的人和事,就不能停留在刘和珍形象的感受上,要从历史与现实、人生与社会、革命青年与反动派,猛士与庸人,还有就是鲁迅先生的“无话可说”和“有话可说”,感受其中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父母和孩子们之间的爱》同样要由感性到理性,由“情”悟“理”,深刻地认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种能力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性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这样一来,就不仅是时间安排,就不仅是内容取舍,而且是教学思路和教学重心的调整与改变。
其二,散文教学要重“自我”,其重心是让学生感知并分享作者独有的内在体验
《小狗包弟》,从始自终,文章中都有一个浓浓的自我在里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自我”为线,梳理如下情感,进行初步感知。
悲伤---欢快—忧虑---轻松而沉重---歉疚
这仅是起点,还要往深处读与想,明了这些点承载的思想感情、内心波动、情绪变化和心理体验等。
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语言到情感,由情感到性灵,由性灵到心灵,由心灵到思想,由思想到精神。
对散文家的独有的内在体验,重在感知与分享,而不是以我们的经验与体会去替代甚至掩盖。
其三,从语言细节出发,寻找散文家独有的表现方式,以求零距离地接触散文家的个性
还是拿《小狗包弟》来说。这篇散文一开篇就与记叙文不同,它不提包弟,而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到了写包弟时,虽有细写包弟的机会,但对它的笔墨仍然不多,只是突出它的较安静、作揖与讨糖果吃,而大量的笔墨是写巴老先生对它命运的忧叹,写对它的歉意。不仅如此,文章还写到楼园的荒凉与破败,写到了对妻子的思念,写到了十年的煎熬,写到了文革中的艺术家、“抄四旧”的某工厂的老板,写到了专政队,最后还提到了十年苦难生活的总结。于是乎,我们明白,小狗包弟仅是媒介,巴金老先生其实是想写文革,想写文革中的非理性与不人道,想写“人不如狗”的可怕社会,想写“人都保不住,更不要说狗”的恐怖社会。但这些似乎又不是全部,往细里读,往深处想,其实巴老先生是想表达作为人,要有卢梭式的诚实,要有严于解剖自己的可贵精神,要有对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致歉的胸怀,对人是如此,对比自己还弱小的小狗包弟也是如此。一个人可怕的是失却理性、良知与诚实。
这样的解读,显然与双故事复叠、人事与时代挂接以及“以小见大”的表现方式的综合把握有关。
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研读明白,散文的形式与表现方法都是为散文内容服务的,尤其是为散文家独有的情感、性灵、心理,思想、精神服务的。不过,这些形式与方法可以作为解读散文家独有的内在体验的一把钥匙,所要注意的是散文教学仍要从语言尤其是语言细节出发。
散文的阅读与教学千成不要走极端化道路,切不可走向虚空与玄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