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复习学案
逍遥学能 2014-01-08 10:12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复习学案
一:知识网络体系 殷周时期:萌动
春秋战国时期:诞生
秦:统一发展
1.古代辉煌 汉代:正统 强势
的 历程 隋唐:扩展
源远流长 宋元明:延续
的中华文化 明清:面临冲击
我们 近代:救亡图存
的 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见证: 文字 / 史书典籍
中华 3.创造中华文化 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
文化 新辉煌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民族复兴和文化的兴盛
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文学艺术 / 科学技术
博大精深 1.表现 地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
的中华文化 民族性——中华瑰宝,民族骄傲
2.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原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
3.中华文化的力量
1.民族精神的含义
2.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
永恒的中华 爱国主义是核心 勤劳勇敢
我们 民族精神 3.中华民族精神 团结统一 自强不息 ★
的 的基本内涵 爱好和平
民族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精神 4.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爱国主义是具体的 ★
当今爱国主义的主题
1.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 / 社会主义时期
重要性——中华民族之魂
弘扬中华 2.弘扬民族精神 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
民族精神 的原因 必要性 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3.如何弘扬 发挥“主心骨”作用 / 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 ★
民族精神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 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二:重点知识梳理:(建议使用时间:20分钟)
一、弘扬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⑴ (从历史上看)⑵ (从内容上看)
2.中华文化之所以具有上述特点是由于?
⑴ ⑵ ⑶
3.中华文化为何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的区域文化之间有何关系?
4.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的地位?各民族对于中华文化认同的意义?
5.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6.为什么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⑴
⑵
应该如何坚持爱国主义?
⑴
⑵
⑶
7.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⑴
⑵必要性: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⑶重要性:
①
②
③
⑷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7.应该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⑴
⑵
⑶
⑷
⑸
三:典型题析:
1. (2009天津文综卷)某校开展了以“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开展这项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人生道理、实践人生追求。这是因为
①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有文化知识才会有崇高的道德 ④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2009天津文综卷)《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上述材料说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 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 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3.(2009江苏卷)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向世界奉献了一部奥运史上最华美的乐章。这充分说明
①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③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基础 ④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 (2009福建文综)在《海峡西岸建设》特种邮票中,有俩枚以“闽台缘博物馆”和“湄洲妈祖”为题材,展现了“闽台关系” 地缘近、血缘奈、文缘深、商缘广和法缘久的特点。“五缘”显示了闽、台文化之间
①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②相互交融,相互借鉴
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5.(2009年广东文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话可以用来表达文化的
A.包容性 B.不平衡性 C.同一性 D.时代性
我们的民族精神
1.(2009年广东文基)孙中山“集毕生之精力以赴之,百折而不挠”地从事革命事业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是
A.善良朴实 B.爱好和平 C.自强不息 D.艰苦朴素
2.(2008年高考山东文科基础,44)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 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位卑未敢忘忧国 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3.(2007高考海南卷,16)琼州胜景五公祠有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这副对联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④自强不息、坚韧不拨的顽强斗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四:限时训练(建议时间: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
1.中国艺术有许多独到之处。以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和笔迹的律动,表现出书写者的情绪和审美的追求,从而使文字的书写升华为一种艺术,这就是中国书写的奥秘。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人生的写照。这说明
①书法、绘画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是中华文化特有的 ④多彩多姿的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优秀的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汉朝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唐代的玄奘到“西天”取经,明代的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这体现了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一脉相传 D.继承性是中华文化的最大优点
3.下列说法中能够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经久流传④我国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最久远、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它的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综合发挥了分水、导水、蓄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完整、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既能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可防止灾害发生。这说明
A.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B.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C.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中国的文学艺术在古代就大放异彩
5.深港澳台少儿文化艺术夏令营正式开营,140名来自深港澳台的中小学生在深圳进行为期六天的文化之旅。孩子们分别到中华民俗文化村、深圳博物馆、南山书城等地参观交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之所以开展上述活动是因为
A.文化艺术素质是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前提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C.感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D.丰富学生暑期生活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灭亡”这一古训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这表明
A.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求遵循古训
B.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C.弘扬民族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D.“社会主义荣辱观”已成为每个公民的道德选择
7.文化传承需要承载体,从文字、音乐到传统节日。从挂春联、买桃花到吃粽子、划龙船、登高望远,一项项活动无不在做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工作。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②我国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③中华文化有其丰富而绚丽的内涵④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近年来,全国政协高度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先后对闽南文化、河洛文化、三晋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地域文化进行调研,不断推动全国对地域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以此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回答8-10题。
8.在我国,之所以产生和存在着各具明显特征的不同区域文化,主要是因为
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②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③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④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中华文化是一个恢弘的整体,融合了各具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这主要显示了
A.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C.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D.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0.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在结束对安徽“徽文化”的考察后认为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资源,加强对徽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安徽在中部的崛起,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明区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力量
A.是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可以促进文化资源的持续发展
C.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 D.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二)非选择题
1.“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不爱社会主义等于不爱国。”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请阐述理由。(10分)
2.北京奥运会火炬的设计吸收了往届奥运火炬的优点,又渗透着深厚的中华文化。火炬造型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纸的出现使人类文明得以更好传播。“祥云”的文化概念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北京奥运会火炬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的无穷魅力。
请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源远流长、蕴涵着无穷的魅力?(10分)
3.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灾情惨烈,举世震惊。但中国表现出一个更加强大和成熟的国家形象:政府以最快的速度做出镇定的反应,受到国际社会的称赞;灾区人民稳定沉着,没有出现秩序混乱而是积极自救。灾区到处是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的行为。胡锦涛等领导人带头捐款,表达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关怀,激励灾区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奋力抗震救灾。在全国各地,一个个捐助点前,普通老百姓排起长龙,慷慨解囊,争相献血,涌动着一片真情。
在大灾面前,国人挺起脊梁,展现出强大的抗灾自救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在地震废墟上闪耀,中华民族更加紧密团结在一起。这是一个国家伟大之所在,中国呈现给世界和国民一个有力、有序、有效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鲁迅先生曾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1)请结合材料说明,鲁迅先生所说的“民魂”指什么?其基本内涵是什么?(4分)
(2)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怎样理解“民族精神在地震废墟上闪耀”?(6分)
(3)为什么要让“民魂”“发扬起来”?(8分)
(4)你觉得应该怎样来发扬我们的民族精神?(10分)
4.材料一:2008年5月23日上午,温家宝总理来到在四川绵阳市区内设立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看望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师生,他在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勉励师生。“多难兴邦”源自《左传?昭公四年》:“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些遭遇劫难的国家,政权巩固,疆土拓展;有些未遭劫难的国家却政权不守,疆土丢失。现在,人们这样解释多难兴邦: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
材料二:《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或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4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1)“多难兴邦”源自史书典籍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2)古人和今人对“多难兴邦”的不同理解给了我们什么启示?(8分)
答案:
1-10.DBCB CBBA DD
(二)非选择题
1.(1)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作为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最浓厚感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2)我们不能要求历史人物爱社会主义,但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爱国就要爱社会主义,爱社会主义才是爱国。(3)对于港澳台及海外同胞来说,虽然不能要求他们都有拥护社会主义,但至少不能反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只要拥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作贡献,也是爱国的重要表现。所以,题中观点是片面的。
2.答: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蕴涵着无穷的魅力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4分)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6分)
3. (1)民魂指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民族精神在地震废墟上闪耀,指民族精神的重要性。①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
③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⑶①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所以要让民魂发扬起来。
⑷①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②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又要继承和发扬)
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又要警惕)
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4. ⑴①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多难兴邦”源自春秋时期的史书典籍,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