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恐龙蛋概况

逍遥学能  2017-05-10 10:34

恐龙类产的卵,因具有坚实的外壳,故可保存为化石。恐龙蛋大小不一,小的3cm左右,大者长径达56cm,形状通常为卵圆形,少数为长卵形或椭圆形,可成窝保存。恐龙蛋化石最早是在法国南部的Provence发现的。1869年Matheron第一次描述了在Rognac的Trummern层中找到的两块碎蛋片,1877年Gervais对此进一步地研究,发现它们的结构和龟鳖类的卵最为接近,因而认为是属于一个末知种属的爬行动物的蛋。随后又在Rognac发现了另一个蛋化石,其显微结构也和龟鳖类的蛋很相似。壳的细微结构与上述所发现的标本一样,和爬行类的龟蛋很相似,基本上是由很多细小的圆锥形的乳突组成,乳突的末端向外突出,在表面上形成了密集的瘤状小突起纹饰。由于这些蛋化石比较大,有的直径大于20cm,因此被认为是恐龙的蛋。

中生代恐龙蛋化石是一类很稀有而又很特殊的化石,恐龙蛋在亚洲、非洲、欧洲和北美等地都有发现,而以我国发现的最为丰富。我国是产恐龙蛋的大国,无论在蛋的品种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是令世人瞩目的。河南南阳,广东南雄、始兴、惠州、河源,江西信丰、赣州,山东莱阳,四川,内蒙,江苏宜兴,湖北安陆等都是重要的恐龙蛋产地。

(1)河南西峡盆地的恐龙蛋

河南南阳西峡盆地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恐龙蛋化石。西峡盆地的恐龙蛋化石最早由河南省地质局12队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1974年发现,目前已确认7个蛋化石埋藏点,西峡盆地的蛋化石主要分布在西峡县的丹水镇、阳城乡和内乡县的赤眉乡等地,面积大於40km2(图65)。恐龙蛋化石常呈窝状分布,排列有序,每窝10多枚至30多枚不等,偶见50枚至70枚者,到1993年6月已发现恐龙蛋达数千枚,估计整个分布可达数万枚,其数量之多为世界所罕见。尤其是恐龙蛋化石原始状态保存完好,基本上未遭后期构造运动的破坏。除少量蛋壳受岩层挤压底面略有凹陷外,大部分完整无损,这在世界上也是前所未见的。

西峡盆地所发现的恐龙蛋,有的如鸡蛋大小,直径4~6cm,有的长径达40~50cm,以扁圆状占多数,有的形如橄榄,长达50cm以上。西峡盆地恐龙蛋类型全,种类多,已发现有,杨氏蛋(Yaungoolithus)、蜂窝蛋(Faveoloolithus)、圆形蛋(Spheroolithus)、副圆形蛋(Paraspheroolithus)、似滔河扁圆蛋(Placoolthus of.taohesis)、安氏长形蛋(Elongatoolithus andrewsi),瑶屯巨形蛋(Macroolithus yaotunensis)、长形长形蛋(Elongatoolithus elongatus)似金钢口椭圆形蛋(Ovaloolithus of.chinkongknensis)等9种类型。

(2)广东南雄盆地的恐龙蛋

南雄盆地是我国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位於南雄盆地西端的始兴县所发现的化石,分布于沿浈江两岸长约20km,宽约4km的连绵起伏的小山上。到目前为止,已列入登记的化石点有113处,其中恐龙化石点32处,恐龙蛋化石点73处。

始兴县发现的恐龙蛋化石,保存完好,有2~3枚至10多枚、20多枚、甚至30多枚一窝的。历年已挖掘出的恐龙蛋在200枚以上。恐龙蛋有圆形和长椭圆形两种,个体大小各异。据统计,圆形蛋占蛋总数的70%左右,长椭圆形蛋占30%左右。

圆形蛋∶形状如“铅球”,有的因埋藏过程中受到挤压略呈扁圆形,表面光滑,呈褐红色。蛋的直径7~13cm,大多7~9cm.蛋壳厚薄不匀,l~3mm不等。其中,发现保存较好,排列规则,数量较多的有两窝,一窝有33枚,另一窝35枚。

长椭圆形蛋:外表有凸出的长条纹或蓖点纹,蛋的直径范围,长径8~19cm(大多8~13cm),短径5~7cm,蛋壳普遍较薄,厚1~1.5mm。其中,15枚一窝的保存最完整,呈内外分层放射状排列。

(3)江西赣州-信丰盆地的恐龙蛋

在上白垩统红层中保存有较多的散碎蛋壳化石,亦有单个完整的和20多枚成窝的。以壳饰为粗糙丘点状(粗皮蛋)和点线状(长形蛋)为主。笔者曾于1976年在赣州郊区采获两枚带胚胎的长形蛋化石,长径18cm,短径7.5cm,壳厚1.8mm。粗皮蛋是肉食类恐龙的蛋,观赏价值较高。

(4)内蒙古二连盆地的恐龙蛋

二连查干诺尔和阿拉善吉兰泰盐池一带,素有“恐龙公墓”之称,不仅出土了门类?多的恐龙骨胳化石,还有恐龙蛋出土。70年代,吉兰泰盐池北部毛尔图鄂博,查汗敖包等地找到三窝27枚恐龙蛋化石及大量蛋壳碎片,均埋藏于白垩系紫红色砂岩中,每窝相距100~200m。蛋的排列无一定规律,与现代的龟?类相似。蛋呈短椭圆形,长径142mm,短径138mm,蛋壳厚1.12~1.68mm,大小相差不多。

1989年,在乌拉特后旗白垩纪砂岩地层中。发现一窝共13枚完好的恐龙蛋化石,呈放射状排列。排列方向是大头朝里,小头朝外(与江西赣州发现的一窝13枚的恐龙蛋化石,排列方式相似)。蛋形与吉尔泰所发现的不同,为长形蛋,长径17~18cm,短径778cm,壳厚1~2mm,蛋的两端大小接近,一端稍圆,略大些;-端稍尖,略小些。

(5)山东莱阳的恐龙蛋

山东莱阳的恐龙蛋可分为二种,一为短圆蛋(Oolithus Spheroides),蛋形短圆,长径为8.0~9.5cm,短径为6.0~7.4cm,壳厚2~3mm,壳面具小丘状的凹凸;一为长形蛋(Oolithus elongatus),蛋形长而扁,一端钝,一端略尖,长径可达17cm,短径约为6.0cm,壳厚1~2mm,壳面粗糙,具虫条状刻纹。

恐龙蛋最珍贵的品种是含胚胎的恐龙蛋。目前,在我国的广东南雄,江西赣州,内蒙二连,河南南阳均有发现。

一般所谓的“恐龙蛋”确切地说应称为蛋化石,是地质时期的生物卵壳,经石化作用保留了卵的原始形态及其内部的一些结构构造。蛋化石最早于19世纪后期在法国南部发现,当时仅被作为珍品收藏,以后才开始对蛋皮微细结构进行研究。本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白垩纪末期恐龙迅速绝灭的重大灾变事件,使凡涉及恐龙或“恐龙蛋”方面的工作,都越来越引人注目,其化石价值及科学意义也越来越高。尤其1994年9月当我们专题组通过一枚蛋化石首次开展分子古生物学工作以来,引起了不少人的关心和兴趣。今后有关蛋化石方面的研究任务确实是很艰巨的,大量与古DNA相关联的边缘学科及基础地质工作责无旁贷地落在科学工作者的肩上,我们相信只要有一个严肃的科学态度,进行实实在在的工作,必然能推动分子古生物学的发展。 恐龙蛋(Dinosaurian eggs)的形态一般为圆球形一长椭圆形,长径可从几厘米到 50cm以上,多见于中国、蒙古、法国、北美、非洲南部等地的中生代地层中。

1922~1925年间,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牙道黑达层发现的蛋化石可以称为第一枚恐龙蛋化石(长形蛋),因为其中保存着被证实含有真正的恐龙胚胎骨路。直到本世纪末,人们越来越对白垩纪末期灾变的事件给予相当的兴趣和重视,不断提出与此相关的设想:①“气候变化说”,气温强烈变化影响恐龙生活,有可能改变其性别比例,造成大规模的灭绝;②“大规模火山作用说”,火山作用施放出大量尘埃及有毒气体,直接或间接导致恐龙消亡;③“小行星撞击说”,推测一颗直径约 10km大小的行星撞击地球,使大量尘埃笼罩地球数月之久,绿色植物因缺少阳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成片死去,造成恐龙食物链的危机,而发生灾难性灭绝;④“慧星撞击说”,慧星撞击地球产生巨热及有毒化学物质,置恐龙于死地;⑤“生物碱中毒说”,砷等元素中毒是恐龙绝灭的原因;③“氧含量降低说”,大气里氧含量迅速降低,构成对动、植物生存的威胁,使恐龙逐渐衰减最终绝灭;①“综合说”,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恐龙不能适应因而绝灭;③“遗传信息突变说”,某种因素使恐龙遗传基因突变,恐龙不能繁衍后代因而绝灭;⑤“近亲繁殖说”,近亲繁殖造成基因缺损,后代呆滞不适应环境,逐渐走向灭绝。总之提出的所有绝灭设想都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化学元素污染”密切相关。近来有人又提出恐龙没有绝灭,而是在演化过程中特化成鸟,鸟是恐龙的后代。不管恐龙绝灭与否,恐龙化石及蛋化石可能是解开中生代末期大量爬行动物绝灭事件或是它们进一步演变的重要线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将从宏观及微观世界揭开谜底。所有地质历史期间重大绝灭事件的本身,带给人类的启示是:要关注人类的生活空间,要防止现存生物的灭亡。

我国是世界上富产蛋化石的国家,最早曾在内蒙古二连和辽宁南部发现蛋化石,时隔多年后分别又在山东、广东、江西、浙江、安徽、新疆、宁夏、湖南、湖北、吉林、河南等省、区先后找到大批蛋化石。最近在河南南阳地区西峡、内乡一带晚白垩世地层中发掘出数量众多、成窝成片的、保存完整的蛋化石,作为古生物的珍稀自然遗迹,这是人类的又一大财富,它为人类了解史前恐龙生存奥秘提供了重要信息依据。1994~1995年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科学院、中科院植物所等单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行业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及地质矿产部地质科技项目基金资助下考察了西峡、浙川等区域,对所产出的上白垩纪各种蛋化石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蛋化石壳体作为生物的遗迹被保留下来,它的功能是起到保护胚胎的作用。在脊椎动物演化中,为适应外界环境,蛋壳的结构不断完善,甚至趋于特化,恐龙蛋就是其中的代表。对于蛋壳结构的认识主要依赖于其本身的形态及化学成分,这两者与当时的沉积环境和保存条件诸因素密切相关。 1925年, van Straelen认为恐龙蛋壳外层为结晶构造,将其称之为“棱柱层”。20世纪50年代以来,CaIIob。将一些鸟蛋与恐龙蛋蛋壳的显微结构进行对比性研究,提出蛋壳演化的初步假设:球形结晶构造一圆柱及针形双层结构一三层结构; Erben(1970)对现生及化石鸟类及爬行类钙质蛋壳的矿物成分和亚显微结构进行了比较,也是最早利用扫描电镜方法研究卵壳的早期代表。我国早期对恐龙蛋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其形态、蛋壳上的纹饰及壳的厚薄进行分类。周明镇(1951、1954)对蛋壳显微结构做过研究,他按岩石薄片的方法将恐龙蛋皮纵切面(剖切面)磨制成薄片,将蛋皮的微细结构由里而外模式化地分为乳状层、柱状层或海绵质层、上膜层(包括三层)以及气孔道,并结合形态证实由山东莱阳产出的两类化石在显微结构上有显著区别。杨钟健(1954、1965)则以形态学的方法对山东莱阳、广东南雄及始兴、江西赣州白垩纪地层中的蛋化石进行了研究,分为粗皮蛋(OOlithes rugustus)、长形蛋(Oolithes elongatus)、圆形蛋(OOlithes sPheroides)、南雄蛋(Oolithus nanhsiungensis)四类或四种,以下又分出许多亚种。 70年代以来赵资奎等在杨钟健、周明镇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及国内其它地区的“恐龙蛋皮”也做了切片研究(包括蛋皮的剖切面及弦切面),进行了系统的显微结构观察。根据蛋壳形态及蛋皮内层“乳突层”和外层“层状棱柱层”的特征,提出分类依据(赵资奎、蒋文凯,1974、1983),为我国科学工作者进一步研究蛋化石奠定了基础。目前对于化石蛋皮的结构划分,国内、外基本的意见大体为: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可将蛋化石分为四种类型,即龟鳖类、鳄鱼类、恐龙类和鸟类。龟鳖类的蛋壳主要由有机核及文石结晶带组成,其特点是从壳基的有机核(或称“球节”)处,向壳表放射状生成单一的文石结晶带。具有文石结晶带是龟鳖类蛋壳的主要特征。鳄鱼类蛋壳的微细结构是由壳基处向上放射状生成板状结晶体,在壳基处缺少有机核;鳄鱼类蛋壳的基部由分散的结晶体及上部板状集合带组成。恐龙蛋壳的结构与鸟类及龟类、鳄类蛋壳结构比较,它更接近鸟类,但它们又保持着各自的特点。恐龙类蛋壳一般由单一的板状结晶组成环状带,并从壳体基部的有机核呈放射状分布,蛋壳结构主要为基部的分散晶体、有机核及板状集合带。按恐龙蛋壳体棱柱排列方式又可细分为:离散型、扩展型、融合型三种。鸟类蛋壳构造最复杂,它是由三套微细结构带组成:次生球状体带(由基部的辐射板和有机核组成)、具横板结构的楔状带(相当乳突层)和磷板带。

最近一些国外研究人员从我国流失出去的蛋化石中找到了含恐龙胚胎的化石,经化学处理已剥离出清晰的小恐龙。目前对恐龙蛋所进行的古生物学研究,主要还是对不同的蛋皮结构特征进行形态分类,所涉及的样品虽然被称为恐龙蛋,但并非都与恐龙有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最严新环保法实施 佛山环保企业生物科技变废为宝
下一篇:初一下册生物期末试题(济南版含答案)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中国恐龙蛋概况】相关文章
【中国恐龙蛋概况】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