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7-05-03 12:44
摘要: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关键词: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方法;教具演示;动手操作;运用多媒体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问题情境是指能够激起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问题背景,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由于教科书的编写要考虑到实用的广泛性,书中呈现的问题情境难以满足课堂教学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提倡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具体环境,大胆而创造性地创设问题情境。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若用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来创设问题情境,就会使学生亲临其境,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结合学生实际巧设问题情境,激活数学课堂,使课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在第三学段(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巧设问题情境,激活数学课堂呢?笔者认为创设“问题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用教具演示巧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贴近生活实际是新课改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中体会生活,是提高新课程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教具(实物或挂图)创设情境,能增加数学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具除了常用的作图工具外,还有常见的模型,如:正方体、长方体、圆锥等。另外,教学挂图、生活用具也是常用的,当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还可以自制教具。
例如在教学“图形认识初步”时,可以运用丰富多彩的图形(案)来进行直观的教学。如用正方体堆放不同的实物图来进行“三视图”教学;又如在讲解“图形的旋转”时,借助于“时钟”这一实物,学生很直观地就理解了旋转的定义并知道了“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概念。又如例举一些生活中对称的图形来进行“对称性”的教学等。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善于挖掘教材与生活的联系点,用教具巧设情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实例巧设情境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教育家指出:教师要尽量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能从生活中引入的,尽量从生活中引入。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师一般都体会到:概念、定理等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师不易讲解透彻,学生也不易理解深刻。对于这样一些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板块,我们如果直接讲解,学生往往会出现死记硬背、概念混乱、错误叠出等状况。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课本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设简单易懂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进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整式的加减中的“同类项”一节时,有个教师没有用直接讲解的方式,而是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他在上课时先拿出准备好的8小袋纸制硬币(面值为1元,5角和1角),要同学们分小组数一下各袋有多少钱。结果出现了这样的三种情况:有两个小组的同学是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中拿出来,边拿边加数:5角,1.5元,2元……(都在两分半钟后得出共48元);有四个小组的同学则是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的拿出来,把5角的2个2个的拿出来……(都在二分钟后得出共48元);还有两个小组的同学则是先将硬币倒在桌上,然后把桌上的硬币分成三堆:一堆全是1元,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最快的在一分十五秒后就得出答案共48元)。显而易见,最快的小组采用了先分类再计算的方法,至此,教师才点出在整式中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那就是“同类项”。课后,有同学说: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的道理是一样的啊。
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经常运用实例巧设情境,让学生参与经历和体验学习过程,那学生就会愿学、乐学,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三、动手操作巧设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布鲁纳也曾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教学中,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主动去体验、探索、构建数学知识,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态度。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新知、尝试成功。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三边关系时,笔者提前一天让学生准备了4根小棒(4cm,5cm,12cm,13cm各一根),开始上课就提出问题:“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连而成的图形,那么是不是只要给出三条线段就一定能构成三角形呢?”接下来就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己动手拼接、尝试。最后三角形三边关系是由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讨论概括中得出来,学生尝试到了成功的快乐,不但掌握了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巧设情境
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的性质”时,利用计算机里的几何画板,画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当转动“第三条”直线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度数也发生变化,但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始终未能改变,通过演示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又如,在教学“数据的表示”时,让学生在计算机教室里上课,利用Excel折线图、条形图和饼图(即扇形图)来对一组特定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这组数据的某个特性,学生也能很好地对自己亲自收集的数据进行表示和分析。通过使用多媒体巧设问题情境,学生会兴趣盎然,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进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模拟生活巧设情境
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学生能把要学的知识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立足社会需求,模拟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笔者结合了当地的实际,设计了这样一题:佳惠超市在春节期间出售了一种优惠购物卡,用50元买一张卡,凭卡购物可享受8折优惠,你家购年货需要买卡吗?这样把问题交给学生,使学生带着自己的实际问题进行学习。通过分析、思考得出花250元购物,用购物卡和不用购物卡用的钱一样多,超过250元用购物卡合算时,学生就会为家人做出选择了。又如,在本市推行的“新教材大练兵活动”中,八年级一位数学教师在同级的八(4)班上习题课时,进行了这样的开场白:“上周星期六,我有一位亲戚读八年级,他问了一个八年级的题,我做了半天都没做起,听说你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现在请你们帮我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出示问题,学生就融入了认真分析、思考问题的氛围。因此,模拟生活巧设情境,可以激活数学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更能吸引学生,因此,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要构思巧妙,让学生感兴趣,还要紧扣教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点,巧设问题情境,这样才能够激活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变得生动而又充满活力,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永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初探[J].青海教育,2008(Z1).]
[2]教育部.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伊红钟旭天陈士军.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杨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