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复习教案1
逍遥学能 2013-12-22 14:12
教学目的:
隋朝为什么能统一南北,开皇之治的内容,隋朝的大运河,暴君隋炀帝,隋朝为什么覆灭。
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
教学难点:三省六部制和改革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创设)
教学方法:指导阅读,讲解,讲故事、诗词,练习,识图填图。
有条件时用多媒体教学。(自制课件)
一、隋朝统一南北
1.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
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②江南经济的发展。(让学生)
2.统一时间
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让学生看P1《隋朝疆域图》)
二、开皇之治
1.三省六部制的设立(讲对后世的影响)
2.在地方,把原来的州郡县三级,减为州县两级。(讲背景意义)
3.改革选官制度
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课堂练习:
三、隋朝大运河
1.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动河?
①经济原因:南粮北运 ②政治原因:加强对南北的统治 ③炀帝的个人目的:到江南游玩。
2.开凿的过程
605年至610年,征发几百万民工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让学生看《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强调记忆大运河的中心,南北端点,四段的名称。
课堂练习:
3.意义: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经济的交流,至今仍是重要的水运路线。
“尽道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皮日休
四、暴君隋炀帝
四大罪状 1、营建东都洛阳 2、开凿大运河 3、游江南 4、三次征高丽。
总之,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官逼民反 (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课堂思考:隋炀帝的统治类似于谁?(秦始皇)
五、瓦岗军和隋朝覆灭
让学生看“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1.隋末农民战争开始
611年,山东长白山
2.发展
几十处之多,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的瓦岗军。
3.隋的灭亡
618年,隋灭亡。
小结:复述本课内容,讨论如何评价隋炀帝。
作业:P7一、二题。
课后记: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思想认识
①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进步性改革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②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
3.能力培养
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而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人物的评价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首先用复习课件复习上节内容。
导入新课: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介绍“贞观”、“开元”年号,指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唐朝前期的三位杰出皇帝。唐朝的繁荣强盛发生在他们统治时期。
一、唐朝的建立
1.晋阳起兵 隋朝官僚李渊617年在晋阳起兵反隋。618年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
2.唐朝建立后,又经过七、八年的战争,逐步统一了全国。
二、玄武门之变
1.时间:626年
2.经过:秦王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等,史称“玄武门之变”。
3.性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
史料:“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甲子,立为皇太子,庶政皆断决。太宗乃纵禁苑所养鹰犬,并停诸方所进珍异,政尚简肃,天政大悦。”??《旧唐书?太宗本纪》
提出下列两个讨论题:
①什么是玄武门之变?事变的性质怎样?历史的根子在哪里?
②你怎样看待这一历史事件?
评:李世民的帝位虽是通过政变夺得的,但从他即位后,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有利于唐朝走向强盛的角度看,政变的结局并不是坏事。
三、贞观之治
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船水,要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必须让老百姓能够生存下去。
2.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
<1>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房玄龄、杜如晦 “房谋杜断”
魏征(讲故事)
史料:
⑴征顿首曰:“愿陛下摔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福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抵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因问:“为君者何道而明,何失而暗?”征曰:“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尧、舜氏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虽有共、玄,不能塞也,靖言庸违,不能惑也。秦二世隐藏其身,以信赵高,天下溃叛而不得闻;梁武帝信朱异,侯景向关而不得闻;隋场帝信虞世基,贼遍天下而不得闻。故曰,君能兼听,则奸人不得瘟蔽,面下情通矣。”??引自《新唐书?魏征列传》
⑵郑仁基女美而才,皇后建请为充华,典册具。或言许聘矣。征谏曰:“陛下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食膏粱,则欲民有饱适;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今郑已约昏,陛下取之,岂为人父母意!”帝痛自咎,即诏停册。
直 谏 ( 附 )
贞 观 二 年 , 隋 通 事 舍 人 郑 仁 基 女 年 十 六 七 , 容 色 绝 姝, 当时 莫 及 , 文 德 皇 后 访 求 得 之 , 请 备 嫔 御 , 太 宗 乃 聘 为 充 华 。 诏书 已 出 , 策 使 未 发 。 魏 征 闻 其 已 许 嫁 陆 氏 , 方 遽 进 而 言 曰 :“ 陛 下 为 人 父 母 , 抚 爱 百 姓 , 当 忧 其 所 忧 , 乐 其 所 乐 。 自 古 有道 之 主 , 以 百 姓 之 心 为 心 , 故 君 处 台 榭 , 则 欲 民 有 栋 宇 之 安 ;食 膏 粱 , 则 欲 民 无 饥 寒 之 患 ; 顾 嫔 御 , 则 欲 民 有 室 家 之 欢 。 此人 主 之 常 道 也 。 今 郑 氏 之 女 , 久 已 许 人 , 陛 下 取 之 不 疑 , 无所 顾 问 , 播 之 四 海 , 岂 为 民 父 母 之 道 乎 ? 臣 传 闻 虽 或 未 的 , 然 恐 亏 损 圣 德 , 情 不 敢 隐 。 君 举 必 书 , 所 愿 特 留 神 虑 。 ” 太 宗 闻之 大 惊 , 手 诏 答 之 , 深 自 克 责 , 遂 停 策 使 , 乃 令 女 还 旧 夫 。 左仆 射 房 玄 龄 、 中 书 令 温 彦 博 、 礼 部 尚 书 王 ? 、 御 史 大 夫 韦 挺 等 云 : “ 女 适 陆 氏 , 无 显 然 之 状 , 大 礼 既 行 , 不 可 中 止 。 ” 又陆 氏 抗 表 云 : “ 某 父 康 在 日 , 与 郑 家 往 还 , 时 相 赠 遗 资 财 , 初无 婚 姻 交 涉 亲 戚 。 ” 并 云 : “ 外 人 不 知 , 妄 有 此 说 。 ” 大 臣 又 劝进 。 太 宗 于 是 颇 以 为 疑 , 问 征 曰 : “ 群 臣 或 顺 旨 , 陆 氏 何 为 过尔 分 疏 ? ” 征 曰 : “ 以 臣 度 之 , 其 意 可 识 , 将 以 陛 下 同 于 太 上皇 。 ” 太 宗 曰 : “ 何 也 ? ” 征 曰 : “ 太 上 皇 初 平 京 城 , 得 辛 处 俭妇 , 稍 蒙 宠 遇 。 处 俭 时 为 太 子 舍 人 , 太 上 皇 闻 之 不 悦 , 遂 令出 东 宫 为 万 年 县 , 每 怀 战 惧 , 常 恐 不 全 首 领 。 陆 爽 以 为 陛 下今 虽 容 之 , 恐 后 阴 加 谴 谪 , 所 以 反 复 自 陈 , 意 在 于 此 , 不 足为 怪 。 ” 太 宗 笑 曰 : “ 外 人 意 见 , 或 当 如 此 。 然 朕 之 所 言 , 未能 使 人 必 信 。 ” 乃 出 敕 曰 : “ 今 闻 郑 氏 之 女 , 先 已 受 人 礼 聘 , 前出 文 书 之 日 , 事 不 详 审 , 此 乃 朕 之 不 是 , 亦 为 有 司 之 过 。 授充 华 者 宜 停 。 ” 时 莫 不 称 叹 。 ? ?引自《 贞观政要 》
⑶
⑷它日,宴群臣,帝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间并草昧,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为国家长利,征而已。虽古名臣,亦何以加!”亲解佩刃,以赐两人。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时上封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欲加谯黜,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其谤本之遗乎!陛下思闻得失,当恣其所陈。言而是乎,为朝廷之益;非也,无损于政。”帝悦,皆劳遣之。
⑸
??引自《新唐书》
“马 周 , 博 州 茌 平 人 也 。 贞 观 五 年 , 至 京 师 , 舍 于 中 郎 将常 何 之 家 。 时 太 宗 令 百 官 上 书 言 得 失 , 周 为 何 陈 便 宜 二 十 余事 , 令 奏 之 , 事 皆 合 旨 。 太 宗 怪 其 能 , 问 何 , 何 对 曰 : “ 此 非臣 所 发 意 , 乃 臣 家 客 马 周 也 。 ” 太 宗 即 日 召 之 , 未 至 间 , 凡 四度 遣 使 催 促 。 及 谒 见 , 与 语 甚 悦 。 令 直 门 下 省 , 授 监 察 御 史 ,累 除 中 书 舍 人 。 周 有 机 辩 , 能 敷 奏 , 深 识 事 端 , 故 动 无 不 中 。太 宗 尝 曰 : “ 我 于 马 周 , 暂 时 不 见 , 则 便 思 之 。 ” 十 八 年 , 历迁 中 书 令 , 兼 太 子 左 庶 子 , 周 既 职 兼 两 宫 , 处 事 平 允 , 甚 获当 时 之 誉 。 又 以 本 官 摄 吏 部 尚 书 。 太 宗 尝 谓 侍 臣 曰 : “ 周 见 事敏 速 , 性 甚 慎 至 。 至 于 论 量 人 物 , 直 道 而 言 , 朕 比 任 使 之 , 多称 朕 意 。 既 写 忠 诚 , 亲 附 于 朕 , 实 藉 此 人 , 共 康 时 政 也 。 ”?? 引自《贞观政要》
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
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的人数。合并州县。
(让学生看“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3.经济发展,治世局面形成。“贞观之治”
四、女皇帝武则天
政绩 ①继续推行唐太宗的发展生产的政策。
②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 (让学生看武则天的肖像)
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讨论:如何评价武则天?
史料:“初,则天年十四时,大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大帝于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时皇后王氏、良娣萧氏频与武昭仪争宠,互谗毁之,帝皆不纳。进号宸妃。永徽六年,废王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后。高宗称天皇,武后亦称天后。后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天后详决。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择自《旧唐书》
五、开元盛世
1.武则天后,唐朝政局动荡,七八年后,唐玄宗即位,政局安定下来。
2.唐玄宗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为相。
3.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这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小结:用复习课件。
巩固练习
课后记:玄宗的统治是唐朝的重要阶段,应增加讲解内容,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开元盛世”的含义。
开元初年的政治经济措施
1.任用名相。开元初年,相继任用熟悉吏治富有才能的姚崇、宋?为相。玄宗对他们深信不疑。两人“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
2.裁汰冗官。将武后以及中宗和睿宗时大量委派的非正式任命的官吏,予以裁汰精简。精简了庞大的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
3.整顿吏治。比较严格地选官,强调以功以才授官。对地方官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定奖惩升降。
4.淘汰僧尼。
5.重视农业生产。
汉 唐 封 禅
汉 光 武 建 武 三 十 年 , 车 驾 东 巡 , 群 臣 上 言 , 即 位 三 十 年 ,宜 封 禅 泰 山 。 诏 曰 : “ 即 位 三 十 年 , 百 姓 怨 气 满 腹 , 吾 ? 欺 ?欺 天 乎 ! 何 事 污 七 十 二 代 之 编 录 ! 若 郡 县 远 遣 吏 上 寿 , 盛 称虚 美 , 必 髡 令 屯 田 。 ” 从 此 群 臣 不 敢 复 言 。 后 二 年 , 上 斋 , 夜读 《 河 图 会 昌 符 》 , 曰 “ 赤 刘 之 九 , 会 命 岱 宗 。 ” 感 此 文 , 乃诏 梁 松 等 按 索 《 河 》 、 《 洛 》 谶 文 言 九 世 封 禅 事 者 , 遂 奏 三 十六 事 。 于 是 求 武 帝 元 封 故 事 , 以 三 月 行 封 禅 礼 。
唐 太 宗 贞 观 五 年 , 群 臣 以 四 夷 咸 服 , 表 请 封 禅 , 诏 不 许 。六 年 , 复 请 , 上 曰 : “ 卿 辈 皆 以 封 禅 为 帝 王 盛 事 , 朕 意 不 然 。若 天 下 安 , 家 给 人 足 , 虽 不 封 禅 , 庸 何 伤 乎 ? 昔 秦 始 皇 封禅 , 而 汉 文 帝 不 封 禅 , 后 世 岂 以 文 帝 之 贤 不 及 始 皇 邪 ? 且事天 , 扫 地 而 祭 , 何 必 登 泰 山 之 颠 , 封 数 尺 之 土 , 然 后 可 以 展其 诚 敬 乎 ? ” 已 而 欲 从 其 请 , 魏 郑 公 独 以 为 不 可 , 发 六 难 以 争之 , 到 以 谓 崇 虚 名 而 受 实 害 。 会 河 南 、 北 大 水 、 遂 寝 。 十 年 ,复 使 房 乔 裁 定 其 礼 , 将 以 十 六 年 二 月 , 有 事 于 泰 山 , 会 星 孛太 微 而 罢 。
予 谓 二 帝 皆 不 世 出 盛 德 之 主 , 灼 知 封 禅 之 非 , 形 诸 诏 告 ,可 谓 著 明 。 然 不 能 几 时 , 自 为 ? 覆 。 光 武 惑 于 谶 记 , 太 宗 好大 喜 名 , 以 今 观 之 , 盖 所 以 累 善 政 耳 。??《容斋随笔》
第3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唐朝农业经济的繁荣??水稻种植栽培方法的进步,茶叶与蚕桑生产,曲辕犁和筒车,水利事业。唐朝的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陶瓷业、金属铸造业。唐都长安。
2.思想认识
①唐朝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这是唐朝前期繁盛的物质基础,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与唐朝初调整统治政策也有密切关系。
②唐朝都城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
3.能力培养
指导学生归纳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从而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唐都长安的地位与繁荣。
教学难点:曲辕犁、筒车、绢、绫、罗、锦,学生未接触过实物,使他们形成准确概念是本课难点。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经济是政治的集中体现,强大的唐帝国的物质基础是繁荣的经济,本课即从农业、手工业、唐都长安等方面给同学们介绍了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情况。
一、“稻米流脂粟米白”
1.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的进步
二年三熟制在北方推广,一年两熟制在南方出现。
水稻的育秧移植栽培,冬季利用温泉水浇灌蔬菜。
2.茶叶与蚕桑生产
饮茶之风,唐时风靡全国,茶叶生产成为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唐朝人陆羽所写。
唐朝的衣服,主要是以丝、麻为原料。
3.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让学生看P16插图,讲解曲辕犁和筒车的功效。
4.水利事业的发达
教法:以学生阅读为主,教师出要点,并做练习。
二、巧夺天工的手工业品
1.丝织业
宋州、亳州的绢,质量居全国之首,益州、扬州的锦远近闻名。丝织品以轻盈精薄著称。
让学生看P17插图、故事,唐代丝织业的特色。
2.陶瓷业
瓷器的品种很多,以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最负盛名。闻名于世的唐三彩是艺术的珍品。
3.金属制造业
长安大雁塔的铁钟和扬州的铜镜就是代表。
课堂练习:列举唐代巧夺天工的手工业品。
三、“长安百万家”
1.规模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
2.城市布局特色,宫殿、衙署、坊、市分开,棋盘式的街道宽敞笔直。
3.人口众多,边疆各族和各国侨民云集长安,长安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和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4.商业繁荣,两市店铺林立,行业很多,珍奇积聚。
思想教育: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这是唐朝前期繁盛的物质基础,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与唐初调整统治政策也有密切关系。
小结:
作业:P21一、二题。
课后记:
第4课 “和同为一家”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突厥的兴衰及其与唐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关系。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关系。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的关系。
2.思想教育:①突厥、回纥、南诏、吐蕃等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贡献。②唐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发展,各族人民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边疆各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是友好的,其中吐蕃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教学重点:回纥、吐蕃及其与唐的关系
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则是一是的历史现象。
教学方法:讲解法,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突厥汗国的兴衰
1.让学生阅读P22-23内容,了解突厥人的经济文化生活和习俗。
2.突厥汗国的建立和兴衰
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6世纪末,突厥汗国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让学生看图,了解东、西突厥的位置)
3.唐对东、西突厥的战争
(讲唐和突厥的宿缘)让学生看图P23和小字。
①唐初,东突厥经济南下骚扰,威胁唐的安全。
②唐太宗积蓄力量,打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给予适当安置。
③唐高宗时灭西突厥。
④唐太宗和武则天时先后在西突厥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课堂练习:
二、“回鹘衣装回鹘马”
1.回纥人的生活和习俗。(让学生看P25文字和插图)
2.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和唐朝关系友好。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三、“车书本一家”
1.??族的生活。(让学生阅读P25内容)
2.渤海政权的建立和与唐的关系。
7世纪中期,??的粟末部强大起来。7世纪末,大祚荣统一各部,建立政权。8世纪前期,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从此,粟末??政权以渤海为号。
渤海文化较高,史称海东盛国。
四、苍山洱海间的南诏
1.7世纪初,云南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居住在那里。
2.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3.千寻塔体现了南诏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课堂练习:
五、唐蕃“和同为一家”
1.吐蕃的社会生活。(让学生阅读P27内容)
2.松赞干布统一吐蕃。7世纪前期。
3.文成公主入吐蕃
松赞干布几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这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吐蕃的经济文化有重要作用。
(让学生看彩图8,加深对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印象,教师加以解释。)
4.唐蕃第二次通婚
8世纪初,唐中宗接受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的请求,把金城公主嫁给他。
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课堂练习:
小结:通过各族历史以及他们同唐朝的关系的学习,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历史是各族共同缔造的,我们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唐时中央与边疆各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了显著的加强。友好互助关系是唐与边疆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之间的斗争是一时的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是不可避免的。
布置作业:P30一、二、三。
课后记:
第5课 “海内存知己”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唐朝对外频繁的友好往来。唐朝和新罗的友好关系。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和鉴真,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唐和印度的友好往来。玄奘西游。唐和波斯、大食的友好往来。
2.思想认识
①由于唐朝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纪领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唐和亚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②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朝鲜、日本等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唐朝也吸收了各国和积极成果,从而又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唐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双方人民都有好处。
3.能力培养
在教师的教导下,学生阅读课文小字,找出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从而培养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的能力。
教学重点:唐和新罗的友好关系。唐和日本的友好往来。玄奘西游。
教学难点:地名、国名较多,学生不易掌握。
教学方法:阅读、识图、讲解、训练。
教学过程:
一、频繁的贸易往来
1.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穆罕默德
2.唐朝比较开放的政策和比过去发达的对外交通,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3.与邻邦友好往来盛况空前,由隋时的十几个国家发展到70多个。
思想教育:通过讲述唐的强盛繁荣、发达,受各国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对学生进行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
二、唐和新罗的友好关系
1.使节往来和留学生
让学生阅读P32内容。强调:①唐留学生以新罗人最多。②新罗的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
2.唐对新罗的影响
唐文化从科举制到历法、以及政治制度、教育、医学、建筑等各方面给新罗以巨大的影响,以致于新罗文化昌盛、被称为“君子之国”。
课堂练习:
三、“唐风洋溢奈良城”
1.遣唐使和留学生 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有13次之多。
2.阿倍仲麻吕 阅读P33资料,讲他和李白等人的友谊及李白《哭晁卿》诗。
3.鉴真和尚 看P33《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塑像》和郭沫若诗。
4.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①城市建筑 ②文学艺术 ③生活习尚 ④节日风俗
四、玄奘西游天竺
1.唐和印度的友好往来
①我国的纸张和造纸术传入天竺。
②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制砂糖的技术。
③天竺的数学、天文、医学编入唐朝的书籍。
④唐朝乐舞里有天竺乐舞。
⑤隋唐吸收天竺的建筑风格。
2.玄奘西游天竺
玄奘为研究佛经征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极其艰巨的使命,这种顽强性格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五、波斯、大食和唐朝通好
1.唐和波斯的友好往来
①长安城里的外国人以波斯人为最多。
②波斯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转运站。
③波斯钱币大量流入中国。
课堂练习:
2.唐朝和大食的友好往来
①大食使者来唐共40次之多。
②在广州有大食人的伊斯兰教礼拜寺。
③中国的造纸、制瓷、纺织等技术,传入大食,再传往非洲、欧洲。
课堂练习:
小结本课内容
作业:P37一、二、三题。
课后记:
第6课 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天宝危机。安史之乱及其影响。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
2.思想认识
①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大大削弱了唐的统治力量,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
②唐末农民战争沉重的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
3.能力培养
通过思考题“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唐末农民战争。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过程。藩镇割据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开元盛世”是哪个皇帝在位?(唐玄宗)出示:唐玄宗前后期行为对比表。
一、天宝危机
讲李林甫、杨国忠。“口蜜腹剑”
引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讲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天生丽质难自去,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二、安史之乱
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讲安禄山发迹史的一些故事提高学生的兴趣。
史料:
??引自《旧唐书?安禄山》
讲唐政府平叛的经过。记住平叛将领:郭子仪、李光弼。
指图讲安史之乱的影响。
三、藩镇割据
1.讲清藩镇割据的概念
2.看表《藩镇的割据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看P41《敦煌壁画中的节度使出行图》,加强形象记忆。
四、宦官专权
1.唐宦官专权的形成:唐玄宗后期
2.宦官专权的表现:国策的制定、朝臣的任免、皇帝的废立、几乎都由他们把持。
3.思考“唐朝的宦官专权,在学过的朝代里有类似现象吗?”
五、唐末农民战争
1.让学生看《黄巢起义流动作战》示意图,自制《唐末农民战争》表。通过图和表让学生记住黄巢起义的主要内容:
原因土地兼并,租税苛重,战火连绵
爆发875年,王仙芝,黄巢;山东、河南一带
特点流动作战
高潮进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失败884年,黄巢在泰山兵败自杀
作用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2.让学生看P43黄巢像和诗,讲黄巢诗和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补充:飒飒西风满园栽,
蕊寒霜冷蝶难来,
它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菊花诗》
思想教育:
作业:P44一、二、三题。
课后记:
第7课 封建文化的高峰(一)
??科技发达、宗教兴盛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隋唐时的长安城和洛阳城。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天文学家僧一行。药王孙思邈和他的《千金方》。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的兴盛。
2.思想认识:
①隋唐时期,在继承前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②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前列,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李春、僧一行、孙思邈等的功绩,对祖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3.能力培养
结合“隋唐时期,我国科技成就有哪些处于世界先进先行列?”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列表综合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火药的发明。李春、孙思邈的成就。
教学难点:隋唐先进的历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教具: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隋唐时期各族人民经过共同努力,在继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处于前列地位。
一、兴盛的建筑业
1.让学生看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分析唐建筑的特点: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
2.赵州桥
①看赵州桥的图。
②讲赵州桥的结构;关于赵州桥的民间故事。
③让学生记住“隋 李春设计建造”
二、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⑴雕版印刷术
1.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
2.让学生看图《金刚经》卷子。 记住它的地位
3.讲什么是雕版印刷术。
⑵火药的发明
①讲火药的发明的故事
②讲火药的配方(硫磺、硝石、木炭)
③讲火药的应用
三、天文学家僧一行
1.看僧一行像。
2.了解一行的成就 ①测算子午线的长度 ②编制《大衍历》
四、药王孙思邈
1.贞观时,政府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
2.唐高宗时,政府组织人编写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多年。
3.“药王”孙思邈
①讲故事
②《千金方》
课堂练习:
五、宗教的发展
隋唐朝的统治者都重视宗教的作用。
1.佛教的发展
①隋文帝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令百姓出钱营造佛像,抄写佛经。
②武则天崇尚佛教,在全国各地广建庙宇,建造大佛。
③让学生看P50《隋文帝时期佛教的发展》示意图。增强直观印象。
2.道教
①在唐朝有特殊的地位(讲原因)
②唐玄宗时发展到极盛。
3.外来宗教??景教、伊斯兰教
小结:
作业:
课后记:
第8课 封建文化的高峰(二)
??光耀千古的文坛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唐诗和杰出诗人??初唐的陈子昂,盛唐的李白、杜甫,中唐的白居易。古文运动和著名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唐代传奇。
2.思想认识: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辈出,佳作累累,在我国以及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诗歌的黄金时代,尤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重点中的重点。
教学难点:人物多,涉及的诗篇、文章、小说多,学生不易掌握,眼花缭乱。
教学方法:文学欣赏法,故事法,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一、诗歌的黄金时代
1.初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评:这首诗写出了陈子昂虽有远大抱负,但不能施展才华的忧愤和感慨。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世为豪族,少以侠知名。后入长安太学。文明初进士及第,拜麟台正字。从征西域,至张掖而返。后转右拾遗。又随军东征契丹,参谋军事。返京后,仍为右拾遗。谏议多不合,因解官还乡。为县令诬陷,入狱,被迫害致死。其为诗力主恢复汉魏风骨,一变初唐浮靡诗风,或讽谏朝政,或感怀身世,落地作金石声。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2.盛唐时期
①王维 山水田园诗 让学生欣赏P53“王维的画”
为学生讲解《山居秋溟》的意境和画面。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因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曾奉使出塞,回朝官尚书右丞。安史之乱,身陷叛军,接受伪职。受降官处分。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多才多艺,能书善画,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长,描摹细致,富于禅趣。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指出其诗画的特色和造诣。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②李白 “诗仙”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蜀道难
噫吁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月夜,
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
? 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
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
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讲解、朗诵。讲李白的故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