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逍遥学能 2013-12-20 12:14
3.2.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重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难点〗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素质要求〗
知识方面:
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运用:运用这一原理说明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能力方面:
⑴在引导学生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时,注意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
⑵在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去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特别是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鲜明地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有深刻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重点解决办法】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
之所以说这是重点,是因为:
(1)从理论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正确地认识事物、解决矛盾。
(2)从实践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建设有申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和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从认识论上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既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也是科学的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的哲学基础。学习这一原理,有利于我们领会这些科学方法的精神实质,逐步学会在实践申加以应用。
同时,这又是教学难点,因为矛盾普遍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理论性很强,又很概括、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其申尤其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更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
《课程标准》只是在 "教学内容"一栏中规定要讲述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而在"基本要求"中直接提出"运用",没有讲明把这个原理讲述到什么程度。大家知道,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内容极其深刻。对高中学生究竟要不要讲,讲到什么程度为宜,是有不同意见的。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就把 "难题"留给了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对这个原理的叙述,限定为最基本的东西,着重强调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教材所述道理是清楚的,也举了不少事例。但是,学生还会感到难以理解。教学要注意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多证学生议论,穿插一些口头练习,纠正学生原有的错误认识 (如认为"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
教材关于这个原理的运用,主要讲了"五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几点。它体现了《课程标准》的一些要求,但不能代替《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针对教学活动而言的。《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一个运用要求是:"根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个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这是一个较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搞懂它。大家知道,学习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个别——一般——个别"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以学习物理课来说,上课主要体现了"个别 一般"。学生常常说的"解题要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要找出同类型的解法"等等,都包含着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学生如果能够自觉地运用共性和个性辩证统一的道理,去分析所学的学科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无疑是千举两得的事情。教师应事先向学生请教,讨论这一间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二个运用要求是:"根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对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谈谈自己的认识。"提出这一要求,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教材的叙述提供了一些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教材为基础,讲明理论观点。然后引导学生就这个问题谈些见解。不必要求学生有全面深刻的认识,那是办不到的。但学生的认识也应达到会用原理来解释这个结论。建议采取以讲授为主,以读、议为辅的方法,同时选放反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程(如农村改革、特区建设等)的纪录片,以增强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直观感受,从而加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难点解决办法】
1、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对于这难点,应该在抓住"症结"、突破误解、巧用事例、深人浅出上下功夫。所谓抓住"症结",即抓住难点,分析其"症结"所在,重点加以突破。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学生对"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往往感到最难理解,产生的问题较多。有的同学甚至反其意而理解为"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括了特殊性"。究其"症结",主要是因为对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的含义不够朋确,存在着两个误解:一是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如认为"张山"这一特殊性,只是一个人,而"人"这一普遍性,既包括了张山、李冰,也包括了喀秋莎、约翰逊,包括了古今申外所有的人,从而得出"普遍性包括特殊性"、"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叫 的结论。二是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把金属当成"整体",而把金、银、铜、铁、锡……当成"部分",因而认为"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所谓"巧用事例,深人浅出",是指要巧妙地运用具体实例,深人浅出地讲清理论。对于事例,一是要选好,举例的目的就是为了讲清概念、原理,所以应通俗易懂,如果一开始就选用学生不熟悉、老师讲不清的例子,就很难达到目的;二是要分析好,要紧紧住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含义来分析事例,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如对张山、李冰、王洋等等每一个具体的人,都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进行具体分析,在高矮、胖瘦、长相上,在思想觉悟、待人接物、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上,在性格、脾气、兴趣、爱好和特长上,他们每个人都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如果再对喀秋莎、约翰逊、璧德拉也进行分析比较,就会发现他们的差别更大,如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性别不同等等。这就是他们各自的特点,即个性、特殊性。那么,张山、李冰等等这些具体的人,有没有普遍具有的共同本质、性质呢?这当然只有在张山、李冰等这些具体的人中去我,而不能离开一个个具体的人去找。张山、李冰等虽然各有特点,千差万别,但通过观察和思考,总是可以找到他们的共同性:如他们都有一个脑袋两只手、都要进行新陈代谢,而普遍具有”自觉能动性“则是人的共同的本质。这一共同本质是在个性中存在着,是我们从个性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而不可能离开张山李冰等个性而单独存。因此,正确的结论?quot;普遍性(共性)寓于特殊性(个性)之中",即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矛盾普遍性?
(2)什么是矛盾特殊性?它有几种表现?
(设计这两个题目的目的是,通过回忆已学过的关于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知识,引出今天要讲授的主要内容,即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导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思想家,牵着一匹马出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不许带马出关。公孙龙却说:“我牵的是马吗?我牵的白马,不是马!白马和马是两回事,规定只说马不准出关,但并没有说白马不准出关呀!"经过一番舌战,公孙龙还是牵着马出关去了。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夸大了白马的个性、特殊性,而否认了白马作为马的共性、普遍性,割裂了矛盾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二者的关系,因而便得出了如此荒 谬的结论,这说明客观事物本身不仅包含矛盾的普遍性,而且同时包含着矛盾的特殊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板书)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板书)
从刚才我们讲的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结的。
(l)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板书)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板书)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这里的“寓”原意是“居住”、“寄托”之意,在这里则演化为“存在于”或“含于”的意思,即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为什么这样讲呢?先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普遍性(共性),它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它原来存在于什么地方?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总结。)
普遍性是同类事物中许许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它是人们对同类事物总结、概括、抽象出来的,原来它就存在于一个个具体事物之中,所以我们说普遍性就存在于各种特殊性之中,并且只能通过特殊性而存在,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比如人的共性,就只能存在于张三、李四、王五……等一个个具体的人之中。人的一般的共同本质即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点点到即可,下册书还要具体学习),在阶级社会,都带有阶级性,就是从具体的张三、李四、王五......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没有这些具体的人的特殊性,就不可能有人的普遍性。
那么能不能反过来说“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呢?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先听我讲一段故事:
这个故事是明朝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写的。据说,宋朝宰相王安石有一首没写完的《咏菊》诗,开头两句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后,不以为然,心想,菊花敢与秋霜 战,至死焦干枯烂,并不落瓣,怎么会“吹落黄花满地金”呢?于是依韵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见到续诗,心中不快,但想到,苏东坡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于是密报天子,调他到黄州当了个团练副使。苏在黄州当官一年,一日重九之后,到后花园赏花,不禁大吃一惊,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铺金,校上全无一朵。至此方知,同为菊花,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
结合这个故事,我们再重新分析刚才的问题,能否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呢?
(学生议论、发言、教师总结。)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菊花的个性是十分丰富的,有大小、颜色、花型、花期的差别,也有故事中讲到的落瓣与不落瓣之分,而菊花的共性指的只能是这些形形色色菊花中共同的一般的属性,不可能包括每一种菊花的所有属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事物的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采、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则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特殊的东西,抛开了许多丰富多采、具体生动的个性、特殊性,只是概括、抽象出了它们的共同的本质,因此,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或"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中所以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既不是"多数"与"少数"的关系,也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学们要特别注意加以区分。
⑨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通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板书)
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它事物有共同之处,比如张三、李四、王五”……无论在身体条件、思想水健⑿愿裉氐愕确矫嬖跹?厥猓?煌?诔H耍??且脖囟ǘ忌?钤谝欢ǖ纳缁峁叵抵校?诮准渡缁嵋脖囟ùυ谝欢ǖ慕准豆叵抵?校换浦莸木栈?」苈浒辏?惨欢ㄊ蔷哂卸嗄晟?荼局参铮?ブ绷??种?虿环种Γ?蝗崦?灰堵研沃僚?胄危?鹱辞沉鸦虬肓眩?卸瘫?煌纷椿ㄐ颍?笮〔灰坏染栈ü餐?奶卣鳌?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板书)
普通性换一个场合可以变为特殊性,反之特殊性换一个场合也可能是普遍性,是吗?你能举个例子具体地说明一下吗?
(学生举例,教师归纳。)
通过同学们所举的事例,我们确实发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当空间范围、时间阶段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以相互转化,这是由客观世界范围的极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决定的。
学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2.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板书)
请同学们教材第99页第7自然段、第8自然段并思考:
①什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⑧教材上列举了几种科学的工作方法,你能运用哲学道理就其中的一种加以分析吗?
(学生看书并思考,回答问题) 。
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 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建议教师把这段话制成投影片,边出示边讲解。)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江总书记讲到的这“两次历史性飞跃”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两大理论成果"产生过程的哲学基础或哲学依据是什么?
(学生仪论、发言,教师概括。)
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因此,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板书)
请同学们教材第lO0页,并找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分别是什么?(学生阅读、回答,教师和学生一起看教材,加以明确。)
由于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本质特征,所以每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原有的基础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等,因而社会主义一般规律及其本质和特征的实现形式、途径也必定是各不相同的,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这又是矛盾的特殊牲。因此,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l)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板书)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过去是这样做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建设有中国持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这样做的。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鲜明地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板书)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等;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
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内容之一的对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便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制度的确立,就是把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及共同特征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即“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 ‘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其它内容也都是普遍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它不仅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中国特色,因而最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我们要始终不移地坚持。
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以及在这一原理指导下的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并进一步了解到这一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哲学依据。
巩固新课
课下通过学习江总书记十五大报告,如何进一步理解邓小平同志所讲“把社会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的这段话。
【学生活动设计】
1、活动方式:小品表演 (导人设计)
2、教师的组织过程
第一步,课前准备,指导学生把下列笑话改编成小品,并抽时间排练好。表演时间5-8分钟,角色至少安排六个:医生、父亲、儿子、水果摊贩一、水果摊贩二、水果摊贩三。笑话改编可适当请语文教师指导,尽量把人物形象、个性化语言突出来。
笑话:一个平时认为自己很聪明的人,生病后看医生,医生要他多吃水果。他儿子买了苹果,他摇头;买了梨,他也摇头;买了西瓜,他还是摇头;最后买了桔子,他却非常生气地说:《医生让我吃水果,你怎么去买苹果、西瓜!"儿子回答说:"水果摊里就这几样水果,你让我买什么水果铲 医生知道后,给病人写了一张纸条:"世上水果多又多,但无抽象的水果;不识具体水果痴,哪能埋怨儿子错!"
第二步,指导学生表演小品《水果痴》。表演前先把教室作适当布置成"L"型。
第三步,对学生的表演作适当点评,同时给以充分肯定和欣赏。表演结束后提问:那个要吃水果却又不吃水果的人犯了什么错误?这个病人能吃到抽象的水果吗?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展开讨论分析,作出回答。
第四步,教师总结归纳: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一般事物通过个别事物表现出来。
3、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小品等文艺节目的自编、自导、自演能力。
(2)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形象思维、口头表达、艺术鉴赏等多种能力。
(3)通过活动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地利用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给学术以美的享受,实现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