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3-11-23 19:28
摘要:高中一年级???新学生面对新教材、新同学、新老师、新集体……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科学整合新课程教育资源,为学生巧建关键时期的联系桥,使学生具有良好心理状态,平稳渡过初高中化学衔接期,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健康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思考和形成正确“三观”的过程。
每届高一新生都有一些入学时化学成绩比较好,但是学习高中化学却比较困难,甚至出现成绩大幅度下降,学生产生的挫败心理对整个高中时期个人成长和化学学习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对学生而言高一初始即初高中衔接期是一个关键时期。本文结合教育实践和理论,对引起学生初高中化学学习分化的误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策略建议,希望学生、
家长和老师能够互相配合,科学建设这个关键时期的联系桥,使学生平稳渡过初高中化学衔接期。
一.学生在初高中衔接期的误区
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科学构建衔接桥梁,教师就要认识到学生主要存在着如下思想误区:
1、时间误区 误区表现在进入高一的新生,由于来源不同,在学习习惯、认知水平、能力层次特别是心理状态上存在共性和个性的不平衡。但一般而言,学生都是经过了紧张激烈的中考复习才考取了高中,有些学生会认为距离高考还有三年呢,就会产生思想上的懈怠,入学后无紧迫感,内驱力减弱。
2、心理误区 误区表现在高一新生中有的是以很高的成绩考来的,会认为自己在高中也会成为班里的佼佼者;有的是勉强上线的,会认为自己初中都没学好,高中就更困难了;还有一种情况是入学前耳闻高中化学抽象、内容多难学等等,这都是不好的消极心理暗示。
3、认知误区 误区主要表现在学习方法上,初中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型”和“记忆型”,欠缺独立思考,习惯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知识跨度大,覆盖面广,被动学习和机械记忆必然会感觉学的知识多且乱,迁移运用能力相对较差,这是学习出现初高中分化的重要原因;思维方式上,初中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高中要通过想象和抽象思维来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逻辑推理,最终建立科学的化学学习思想和化学情感,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是形成初高中学习分化点的另一个认知原因。也就容易形成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点”上,无法上升到高中知识层“面”进而形成知识的“网”。思维方式的滞后必然导致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能力差,挫败心理一旦形成,也就导致学习主体求知欲下降,成绩下滑。
二.教师走出陈旧的教育观念误区,为学生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巧建联系桥。
在教师中对初高中也存在着如下误区:每位老师从心理上都希望自己培养出优秀的合格人才,但长期的教育导向会使某些教师片面的把高中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视为高考,忽略高一学生主体的心理生理特点,教学起点高,难度大而使一批学生无法适应新的高中化学学习;另外,还有部分教师对初高中教材体系、大纲和学生特点不了解,教学时忽略对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培养,容易使学生产生知识链和学习能力的脱节。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对初高中的衔接工作很实用。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师生协作互动,勇于创新。具体而言,要做好一下几点:
1、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渗透化学哲学思想
传统教学我们是以智力因素发展为培养方向的,研究表明,非智力品质对学生健康个性发展产生的影响可以占到70%,它不仅促进智力因素发展,而且是优良智力品质得以发挥的关键。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意志品质、诚信品质、情绪调控能力等多种因素。研究还表明,教师对这个年龄学生的态度和期望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强的暗示作用,因此教师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要尊重、关爱每个学生,让学生认识到高一化学学习的重要位置,引导其建立学习长短期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像没有舵的船。”信念是我们成功的动力,这样就会不断克服不利因素对自己思想和行为干扰,百折不挠,长期奋斗;利用化学学科特点创设情境和研究环境,尽可能为每个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增强努力学好化学的信心和紧迫感,转化其思想上存在的时间和心理误区。第二,要注重挖掘教材中化学的哲学思想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如化学史、化学家的故事、化学探究实验、研究性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化学都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影响他们克服困难,正确面对挫折,主动创新和终生学习的强烈愿望。更重要的是教材中的哲学思想如量变引起质变,内因决定外因,事物的相对性以及研究问题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一般规律等,对培养学生的和谐个性品质会有迁移默化的作用。当然,高中化学的特点注定了学生在学习上挫折多,教师好要多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心理辅导矫正。
2、关注学法指导,培养学习习惯
这个阶段是培养良好化学学习习惯的关键期,因此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高中物理。第一,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初高中化学在教材内容上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的不同,使学生认识到高中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性。第二,用案例法给学生讲清学习方法上初高中本质区别和联系,如思维方法、记忆方法的多样性;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学习方法,或请高年级学生谈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生活,构建自己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三,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任何一个良好习惯和方法养成都需要时间,教师要在开始阶段及时督导。如引导学生形成利用学案预习研究?上课探究?复习归纳?运用创新的学习模式的建立就要注重信息反馈,还要引导如何复习?如何上课探究?如何归纳创新?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最终实现主动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的习惯。第四,把学法指导和课堂教学、作业讲评、试卷分析于一体,这种方式容易同化、顺应初中的学习方法;举办记忆方法、思维方法等讲座,在化学计算、化学思想、技巧等方面还要设计专题进行训练,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定期在合作学习小组和班级学生间的学法交流,培养了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团队的合作意识。
3、关注生活、材料、科技和实验化学,改进教学方法
高一学生一般在15-16岁,他(她,)分析事物的能力明显提高。问卷调查表明,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化学实验和生活中化学,在教学中要改变“注入式”和“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不仅利用实验和生活中化学激发兴趣,还要以兴趣为催化剂,保持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就要不断改进,首先,剖析初高中学生在衔接期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衔接点,在教法上力求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分化难点,使学生发展特点和教材、教法有机结合起来。我建议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对一些章节顺序进行调整,如把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和第二节的离子反应调整次序,因为初中的复分解反应主要是离子反应,这样学生在一个新的环境学习本节知识陌生度下降,有助于心理减压,如果高一新开课就讲氧化-还原,难度大,学生也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不利于对这部分知识的综合运用,这一反应类型是在初中知识基础上,从表象到实质的研究思想建立的一个飞跃,在今后化学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次,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学生认知过程和非智力品质形成,运用激励教育,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对化学直接兴趣转为间接兴趣,也就是乐趣和志趣。兴趣的被激发和延续,积极性被调动,量变必然引起质变,没有学不好的化学。如,卤素一章可以用整体学案探究法,培养学生自学、协作、实验、观察设计和总结归纳能力,进而养成严谨的思考习惯。第三,结合实验和生活实际设计研究性课题或化学竞赛等,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想态度和方法。如结合离子反应内容让学生写出我“我市铜矿对水体的污染情况的调查报告。” “我市空气质量变化三十年的调查分析” “昆玉河水源染情况调查”“变色镜真变色吗?”等的调研,学生感到化学不仅有趣还很有用,利于化学情感的培养。
最后,还要对家长建议,初高中是一个质变,但是对15??16岁的学生的而言,心理发展不可能立即质变,尤其现在不是少数的学生心理年龄发育缓于生理年龄。因此,不要认为“孩子上高中了就长大了,交给老师就行了。”家长还是要从思想上、生活和学习上关心、引导他们,激励他们主动学习,克服挫折,积极进取。
总之,初高中化学衔接问题是老师学生都面临的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教育理念和自身素质,整合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像恩格斯说的“缔造出更加神奇的力量。”使新学生面对新教材、新同学、新老师、新集体……从零做起,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和心理调整,自尊、自信、自强,进取创新,再铸辉煌。
学而思教育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