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7-04-16 10:24
作者:朱宝军
语文就是语文。语文不是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学,也不是哲学、历史、思想品德等社会科学。语文就是“语”和“文”,就是语言和文字。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
——曹公奇《本真语文·追求语文的本真》(第4页)
第一节听课,课题是《河中石兽》,作者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即乾隆帝非常赏识的纪晓岚,此文选自他的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他也是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开课前5分钟。一学生汇报朗读自己的读书笔记,并汇报自己仿写的片段,是一段关于天气变化的描写。
师:句式上有点不妥,另外汇报时要注意礼仪细节,如声音洪亮,手不要乱动,汇报时的站姿等。
点评:这个习惯非常好!课间和授课老师交流时,我了解到了老师引导学生的具体做法,即推荐学生阅读曾冬的《唐诗素描》,此书编排很有特点,左页是作者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改写的散文,可以看作是对学生的一个导读吧!右页配插图,并附上原诗及注释。学生每天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并认真研读“导读”,做好笔记,同时就“导读”文章选取自己喜欢的一个段,结合诗歌,进行仿写,篇幅可长可短。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尤其是对于学生的阅读和习作有很大的益处。
师:石兽掉入河里,人们打捞无果,老河兵闻之,发表自己的看法,果然在数里外捞获。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河中石兽》。
师简介纪晓岚的生平及事迹,并请一学生朗读老师提前搜集到的关于纪晓岚的一则故事。
师:结合注释,试读课文,注意文中的生字词。
师大屏幕打出难以辨认生字词,如河干,圮,棹,曳,铁钯,湮,木?,啮,坎穴,溯流,臆断,欤等。
学生分工查阅生字词,正音做笔记并自读。
学生试着朗读。
学生汇报朗读,要求读准读流畅。
学生齐声朗读第三段和全文。
师强调几个句子的停顿,提示根据意思划分节奏。
点评:这个环节的工作做的很扎实,循序渐进,重视语言最基本单位的字词的音、形的学习掌握,重视学生的自主朗读,形式多样,很有实效!
师: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有无出人意料的地方?
生:打捞河中石兽时不同的人持不同看法,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出人意料的地方在于“石兽最后在上游数公里处找到了”。
师:文中写“僧人打捞”和“讲学家发表言论”有何作用?
生:侧面烘托老河兵的判断正确。
师:本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师: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
点评:这是一个整体感知的环节。安排在反复朗读之后,也是可以的,但不宜耗时太多。因为学习积累文言字词是首要任务,让学生在揣摩掌握文言字词的过程中,自觉地去品析文中的形象,感悟文中的道理,这样也许更深刻。
师生共同逐段疏通文言字词。老师先示范讲解几句话,根据老师的指导,然后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解决剩余部分的疏通与翻译。(借助课后注释或者工具书,手拿着笔,及时记录讨论结果,或者提出质疑。)
学生人手一本《古汉语词典》。
对于学生共同质疑的字词,老师引导学生及时查阅字典,如“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一句中的“乃”的理解,先让学生汇报字典中的解释,共七种,“你、你的”“于是”“却、竟然”“只、仅仅”“是、就是”“语气词”“如此、这样”等,然后让学生结合语境体会,其中争议比较大的有“只”和“是”两种意见,最后经过反复揣摩,得出共同结论,即翻译为“是”较合理。
点评:不给学生现成答案,利用工具书,引导学生请教工具书,结合语境,根据人物的语气,反复揣摩,这样做,利于学生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