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7-04-16 09:54
从在美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到来华路演的澳洲生物医药基金;从专注一级市场的PE、VC,到在A股掘金生物医药个股的公私募基金……最近记者接触到众多投资机构,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生物医药公司的看好。
作为国内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国家级奖项,第九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近日在京公布评选结果,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医院临床一线的18位优秀科研工作者和医院专家获奖。
“我们对基因组学及大数据的看法,早就超越了测序,实际上测序并不是一个终点,测序只是一个起点。”药明康德首席运营官杨青博士透露,他们成立了一个专注于投资早期生物医药公司的基金,并在这方面完成了一系列的布局、投资和合作的方式,不久前收购了NextCODE公司。
在这位从美国硅谷到上海浦东,曾在全球多家知名医药企业从事研发工作的博士看来,现在医药研发已从以前孤立的、封闭式研发体系,变成一种开放式、网络状的研发体系,而他们也逐渐由过去的“研发外包”,变成了“平台服务”。
杨青认为,整个基因组学必须和下游、和数据的处理、解读,他们以测序作为基础,并在完成上述收购后,也具备了世界水平的“解读能力”。因为,随着测序成本的走低,真正的瓶颈会逐渐从测序延伸至解读层面。
除看好基因测序解读方面的公司外,杨青所在的药明康德也同样看好“分子诊断”领域。“这些测序的数据解读,能产生出独特的基于二代测试的产品,这个产品可能是分子诊断,这也是我们关注的方向之一。”
不同于在美上市的药明康德,在全球有“生物科技产业小投行”之称的澳大利亚IQ集团,其集团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Georgejsyrmalis在最近一次来华路演中,也向记者表达了对中国生物医药公司关注和投资意愿。
谈及为何看好中国市场的原因,Georgejsyrmalis称,中国正在进行结构调整,进行产业链升级,就生物技术行业本身来说,中国也正希望从制造端向上游研发方向开拓,这些都为其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天时和地利”。
在George看来,中国生物技术行业处于产业升级阶段,正由原先的生产和销售阶段升级到技术研发阶段,其中有着很大的机遇,而他们不仅能带来资本,还提供资本市场运作服务和生物技术专业技能。
对生物医药公司看好的,并不止具有海外背景的专业公司和机构,也包括常年耕耘于国内二级市场的公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在上周接受记者专访时,泰达宏利首席策略师经理庄腾飞表示,他更看好真正有潜力的中期成长行业的方向。
其中,庄腾飞尤其看好现代服务业中的生物医药板块,特别是包括养老服务、辅助生殖在内的精准医疗领域。在他看来,这些领域的上市公司尽管仍需要进一步挖掘,但肯定有些会在明年真正成长起来。
谈及看好的行业,北京大君智萌投资基金经理陈立峰称看好医疗器械,医药服务类个股。“目前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加深,医药的需求是巨大的,并且确定性极强,未来长时间内维持15%以上的增长是大概率事件。”
统计显示,10月以来,共有251家上市公司接受私募机构调研,其中医药生物行业共22家,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四。而三季度阳光私募在医药生物行业的持股总市值达237亿,成为超越房地产成为私募机构持股最为集中的行业。
缘何基金大佬集体看好医药生物行业?弘尚资产相关负责人认为,未来市场可能将以区间震荡为主,分化可能加剧,他们将密切关注医疗、新能源、云服务等受益于经济转型的成长板块,精细挑选板块中的优秀公司。
“市场不好,大家肯定选择抱着医药股来过冬”。谈及私募们缘何追捧医药股,上述私募经理对记者解释称,明年市场目前尚看不清楚,但随着各项改革红利的释放,结构性行情仍将延续,而布局医药板块也兼有防守反击的考虑。
不过,尽管市场仍有种种不确定性,但在这些专业投资基金和机构人士眼里,这些兼具防守反击的生物医药公司,或成为下一个投资“风口”。不过,在众多投资者视作“风口”之际,潜藏的投资风险也需识别。
私募人士陈立峰认为,在“医保控费”下,控费敏感的中成药个股不在选择之列。因为,生物医药公司的主要竞争力在于新产品的研发能力,一旦有重磅产品批准销售那市值将成倍增长,而难点也在于研发的成功率太低和审核时间过长。
在采访中,George也频频提及要“熟悉”生物科技行业。在他看来,生物科技行业以专业深度和技术门槛著称,投资该领域最大的挑战在于投资方是否有专业技能,熟悉所投领域,否则其中风险就类似赌博。
“很多投资机构依赖于会计师、律师等服务提供方,但并不了解相关的科学技术,这就出现了投资的盲目性。在生物技术投资上,一定要熟悉所投行业才可以去做。”George如是阐述投资生物科技公司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