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7-03-17 14:00
摘要: 1980年,是人类医学实现重要突破的一年??细胞表面由遗传决定的调节免疫系统反应的机制得到发现。为此,巴鲁赫?贝纳塞拉夫(Baruj Benacerraf)与美国科学家乔治?斯内尔、法国科学家让?多塞分享了诺贝尔医学奖。2011年8月2日清晨,贝纳塞拉夫这位美国免疫遗传学先驱因肺炎在位于波士顿的家中去世,享年90岁。
1980年,是人类医学实现重要突破的一年??细胞表面由遗传决定的调节免疫系统反应的机制得到发现。为此,巴鲁赫?贝纳塞拉夫(BarujBenacerraf)与美国科学家乔治?斯内尔、法国科学家让?多塞分享了诺贝尔医学奖。2011年8月2日清晨,贝纳塞拉夫这位美国免疫遗传学先驱因肺炎在位于波士顿的家中去世,享年90岁。
贝纳塞拉夫的发现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总能免于疾病袭击,而有的人却容易患多发性硬化症、红斑狼疮以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他们的研究试图理解在器官移植中出现的免疫反应,解释人体排斥外来器官的原因,并由此探索成功实现器官移植的可能性。
他的特殊贡献还在于,他发现个体免疫反应的强度是受到一组基因控制的,他称之为免疫反应基因。尽管在今天看来,这一发现已无多么震惊,但在20世纪60年代,这却是阐释了基因在每一个生物学研究突破中的重要作用。
事实上,贝纳塞拉夫的发现是来自于一项失败的试验。那时,贝纳塞拉夫还是纽约大学的一位病理学教授。他向试验的猪身上注射进一种外来物质,以期刺激产生与外来病毒对抗的白血球。然而令他意外的是,40%的试验对象都没有出现与外来物质对抗的免疫反应。他随后展开的遗传学研究,最终发现这些猪的免疫反应都是遗传下来的。贝纳塞拉夫将其称之为“遗传变异”。此后,在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中也发现了这一现象,这也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自然适应。
遗传变异,尽管这是优于进化论观点的,却带来了不幸的影响。贝纳塞拉夫指出,个体的特殊性必然会排斥移植器官,除非这器官是来自基因相同的贡献者,比如双胞胎。遗传变异也意味着有些人注定会更容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198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奖时,被誉为诺贝尔医学奖摇篮的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说道:“贝纳塞拉夫所开创的领域为分析不同个体变化的背景提供了可能性。”
贝纳塞拉夫于1920年出生于委内瑞拉加拉加斯,他的父母是西班牙裔人,父亲是一位富有的地毯商。他的童年和少年在法国巴黎度过,那时他因为患有哮喘病而常常缺课,后来回想起来,也许正是这一疾病让他对免疫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9年,他与家人移居纽约,并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医。毕业后,他期望继续学医,而不是继承父亲的生意。但或许因为他的国外籍贯和犹太人的身份,没有医学院肯录取他。直到1942年,里士满的弗吉尼亚医学院终于抛给了他绣球。1943年他加入美国籍,此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在纽约昆斯医院成为助理医生。后来他转移到法国南锡的军医院。服役满后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微生物学系从事研究工作。
那时候,关于免疫系统的认识还甚少。抗体才刚刚得以发现,但其结构仍然是个谜。变态反应的免疫学基础也才开始起步。贝纳塞拉夫觉得,这个尚待开发的领域让他难以抵抗的为之着迷:“我就像吸食了海洛因一样终生为它所吸引。”
1956年贝纳塞拉夫被授任纽约大学比较病理学特殊教授,四年后成为正式教授。1970年波士顿的哈佛大学聘请他为比较病理学教授。他在哈佛大学工作直至退休。1990年,贝纳塞拉夫还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贝纳塞拉夫曾长期担任美国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所长。贝纳塞拉夫1992年卸任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所长职务,但直到80多岁还依然每天到研究所实验室里做科研。
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所长爱德华?本兹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说,贝纳塞拉夫的发现使得人们得以深入认识许多基础疾病,比如感染、自体免疫紊乱和癌症。他的工作也推动了器官移植、艾滋病治疗以及最近的癌症疫苗研发等多个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