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0-03-03 22:47
要回答当前的“快速阅读与记忆”这个问题,最少要回答五个问题,即: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叫“快速阅读与记忆”,即是说它与现在绝大多数人的阅读和记忆方法有什么不同或区别!以及它的主要内容或基本过程。第二个问题是有此需要吗?即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第三个问题是达到“快速阅读与记忆”有此可能吗?即有无客观存在的可能性!第四个问题是能够达到“快速阅读与记忆”吗!即是能办到吗?可行吗!第五个问题是“快速阅读与记忆”的产生和现状。
对这五个问题以下分别作介绍:
第一个问题 “快速阅读与记忆”的定义、主要内容和必要性
第一节 什么叫“快速阅读与记忆”
当前的“快速阅读与记忆”,有许多叫法,或名称:有叫“快速阅读法”(苏,奥.库兹涅佐夫);有叫“快速读书法”(上海,潘意敏);有称为“开动大脑”、“启动记忆”和“快速阅读(英,托尼.巴赞,被誉为‘门莎高智商协会’的‘大脑先生’);有叫为“记忆力的科学”(日本,小田晋);“实用速读法”(日本,芦田献之);“学习的革命”(美,珍妮特.沃斯);“超级全脑速读”(北京,顾建华);“超级学习法”(保加利亚,罗扎诺夫博士创造的);“全脑学习法”(黑龙江,王学贤);“速看速记”(重庆,周乾三);“全脑速读”等等。
快速阅读法,是人从文字当中迅速吸取有用信息的一种方法。 阅读学认为,从阅读方式来考察,可以把阅读分为两大类:其一是慢读,即按照字、词、句逐个来读,可以把它叫做传统阅读法;其二就是快速阅读,即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价值信息的阅读法。
快速阅读强调的是阅读速度尽可能加快,但决不应是泛泛地浏览或不求甚解地走马观花。也就是说,快速阅读不仅仅要求阅读快速,而且要求理解率高、记忆效果好,这样才能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所以,快速阅读应该是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状态下,以获取有价值信息为目的的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记忆过程。可以从几个不同角度稍微分析一下。
一,就速读的目的而言,它是一种“去粗取精”式的阅读,也有人称之为“扫描”式或“跳跃”式的阅读,虽然不太准确,但还比较形象。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快速阅读就是“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也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这就是说,可以把书中那些无关紧要的引文、图表、推理过程等“省略”或者“跳跃”过去,而使目光像雷达搜索和追踪目标一样,敏锐地抓住书中的重点、要点和脉络来阅读。这样,我们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去赢得较大的阅读量,用较少的精力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但这种“扫描”式或“跳跃”式的解释,是一种比较低级的解释。快速阅读的真义是在下面几点的解释。
二,就速读的性质而言,它是一种运用内部语言对文章进行简缩的阅读。要简缩,就离不开“内部言语”,即无声的思维语言,这是人们在头脑中思索、解决问题时产生和运用的言语,具有简缩、跳跃和无声的性质。一般来说,未经训练的人眼球接受文字信号的速度大大低于大脑的思维速度。视觉感知文字符号时要一个一个或一组一组地进行,还需要眼停和眼跳的配合,每次眼停(对文字注视)需1/10~3/10秒左右。阅读过程中眼跳所需要的时间仅仅占5%左右,大部分时间用于眼停,这是造成感知文字符号速度慢的重要原因。相反,人的思维进行得非常迅速,特别是使用内部言语思维,有很强的跳跃性、简缩性,常常是一闪而过。这样一快一慢,两者不能协调运作,效率当然就很差,阅读速度自然受影响和牵制而快不起来;反之,把二者协调好,使其趋于同步,就成为快速阅读的重要基础。
三,就快速阅读的方法而言,它是一种“眼脑直映”的科学运用视力和脑力的方法。在传统阅读法中,书面的文字信息对眼睛产生光学刺激之后,视网膜要把这种物理过程转化为神经活动的生物过程,传送到大脑的视觉中枢,由视觉中枢处理后再传达到语言中枢,语言中枢再传递到听觉中枢,最后由听觉中枢传输到记忆中枢。这是一个自己读给自己听的过程,即使是高水平的默读也是如此,只不过外部动作控制得比较好罢了。所以,传统阅读法的看书是真正的“读”书。
“眼脑直映”的方式就是省略了语言中枢和听觉中枢这两个可有可无的中间环节,即文字信号直接映入大脑记忆中枢进行理解和记忆。这是一种单纯运用视觉的阅读方式。许多人对这一点感到疑惑,以为自己没有这种能力。其实,这是在识字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习惯,是完全可以改变的。例如,先天性聋哑人的头脑中是没有声音的概念的,当然不能进行“读”和“听”了,但是经过聋哑学校的教育后,不仅能够读书、看报,理解记忆别人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能够写文章,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个例子有些极端,但却非常典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眼脑直映”的阅读,才是真正的看书。
巴尔扎克曾对快速阅读做过详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如他在《路易·拉别尔》一文中写道:“在阅读过程中,他吸收思想的能力是罕见的。他的目光一下能抓住七八行,而且他的智力理解意义的速度与眼睛的速度相等,往往是一个唯一的词便能使他掌握全句的意义。”这就是说,对文章的内容不是读懂的,而是看懂的。
四,就快速阅读的效果而言,它的优势在于快,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处理大量的文字材料,这对于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等脑力劳动者的信息检索、筛选、甄别的意义是相当大的,就不再多谈了。那么,是不是快速阅读除了快以外就没有其他优势了呢?完全不是。经过严格、科学、系统地训练的快速阅读,其理解记忆水平比传统阅读的理解记忆是毫不逊色的。一个技巧熟练的快速阅读者,在速读时的理解记忆效果也是相当好的。
一般人在记忆方法上大多数是采用“精读”“反复阅读”和“死记硬背”只利用左脑功能的记忆方法。而快速记忆是以形象感知记忆为主、结合重复记忆、分类记忆、归纳记忆、联想记忆、谐音记忆、口诀记忆、趣味记忆等多种记忆方法,充分利用左、右脑的记忆方法。
人们普遍认为,延续了几千年的细嚼慢咽的精读,是理解记忆最好的阅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是把理解和记忆混淆的结果。精读是最利于理解的阅读,却是最不利于记忆的阅读。其原因就是精读的过于缓慢的节奏和大脑处理信息的节奏差距太大,两者不协调,不匹配。而速读却相反,它的节奏和大脑处理信息的节奏更接近,更容易协调和匹配,所以是最有利于记忆的阅读。因此,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或读物的深浅、难易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需要深刻理解的,用精读;需要深刻记忆的,用速读;对艰深的,用精读;对浅显的,用速读。根据阅读目的和读物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才是科学的合理的阅读。
五、近几年对参加快速阅读训练班的学员进行了测验和统计,他们训练前的阅读速度分别在每分钟150字(小学文化)到450字(高中文化)之间,平均为每分钟300字左右。(而国家教学大纲规定初中生的语文教阅读速度应达到500字),他们的阅读方法大多数像蹦豆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因此速度很难提高。除了极少数自己摸索了某种快速阅读技巧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人都以这种原始方法和速度来阅读。当向他们介绍,快速阅读法可以每分钟阅读成千字甚至几千字时,由于和他们的能力相差几倍,所以许多人根本不信,认为是天方夜谭的神话,或骗人的魔术而不屑一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快速阅读与记忆”就是“变读为看”的阅读法和以形象感知记忆为主的多种记忆方法相结合,充分利用左、右大脑的学习方法。又可叫它为“一目十行和过目不忘”的学习方法。
为了把原始的传统阅读法和新兴的快速阅读法相区别,阅读学上有人把它叫做一般阅读法,而当前推广的阅读法,叫“快速阅读法”。
第二节 “快速阅读与记忆”的基本内容或基本过程
“快速阅读与记忆”的基本内容或基本过程可用六个关键词或短语来描述:即:我能行、集中注意力、变读为看、画脑图、联想—桩子连接、回忆。
一、我能行
1,在你的脑袋里存在着一些内在的、秘密的态度,是妨碍你学习的障碍:如我笨、我不想相学、以前学这门学科有过糟糕的经历、我不配等,总之,一句话,我不行。
2,在学习开始时(上课前、阅读前,复习前,总之任何学习开始之前)都对自己说:我能行,一定能学会它,一定能记住它等等。在有条件的地方,最好是大声的说出来。诚心诚意重复说3次“我能行,一定能学会、一定能记住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用有力、清晰、自信的声音大声说出肯定自己的话效果会更大。实际上说出来就使它们更有力量,也令你更接近于实现它们。
二、集中注意力
在学习开始时前(上课前、阅读前,复习前,总之任何学习开始之前)和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要集中注意力。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学习好。
训练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很多,现在先使用最简单的深呼吸法:全身放松,然后用下述方法按次序进行练习。吸气数八下;呼出数八下;
吸气:1、2、3、4、5、6、7、8;
呼气:1、2、3、4、5、6、7、8;
在学习前重复这种呼吸练习二至四分钟,并闭目养神一会(约一分钟)使精神集中。然后过渡到开始学习时,以及学习的全过程都要进行深呼吸,都要集中注意力。
三、变读为看
变读为看是快速阅读和快速记忆的训练难点。可以这样说,直到现在,还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一蹴而就”。
现在如何练习,先看一张画片;或看天空;或看室内物体,你不会去读它,闭目回想这些图形。然后,将书拿来看,看一行后闭目回想,这一行清楚不清楚,直到清楚后;再看二三行,然后闭目回想这两三行的内容清楚不清楚,如是感到在闭目回想时这两三行的内容都逐渐清楚时。再向下看。再扩大看的行数,直到整页书看后都是清楚的为止。如是反复练习,这是仅是一种简单的概述。一般的训练方法都是组合进行。
其实“变读为看”是需要自我艰苦的训练。通常需要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集中训练,然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结合平时的学习予以巩固。直到成为在阅读时的“习贯性的自然状态”。
四、画脑图
在阅读或上课时若要记笔记时,不要逐字逐句的记,而要采用画脑图的方法:
在笔记本上用整整一页纸来画脑图,最好是A4或B4纸, 只要可画图之纸张及方便使用之颜色笔。如下图:
画时,一开始就把主题摆在中央。向外扩张分枝, 近中央的分枝较粗, 相关的主题可用箭头号连结。
在纸的中央,从主题开始—最好用一个符号,然后画出从主题上分散出来的分支。如果你将纽约市进行脑图呈现,就将自由女神像作为中心。如果你在悉尼,就用港口大桥作为中心点。如果是本书中关于大脑的那个章节,就画一个由两部分组成的大脑。
3.使用“关键词与短语”表达各分枝的内容——绘脑图目的是要把握事实的精粹, 方便记忆, 所以不要把完整的句子写在分枝上。
4.将相关的内容放到同一分支上,每一内容如新的亚分支那样分散开来。使用符号、颜色、文字、图画和其它形象表达内容。图象愈生动活泼愈好。
5.建立自己的风格 ——绘脑图并不是艺术品, 所绘画的图能助你记忆, 才是最有意义的事。
6.你完成每一分支后,用不同色彩的框将其框上。
7.重画能使“脑图”更简洁, 有助于长期记忆 —— 同一主题可多画几次, 不会花很多时间, 但你很快会把这主题牢牢的记住。
五、联想与桩子连接
想像与联想是记忆准确无误的基本原理。无论你想记住什么,你必须把它与你内心环境中某件稳定的事联想在一起或连接起来,即衣钩法或桩子法。(后面有介绍)
六、回忆
回忆的实质就是重复记忆法,就是用回忆来增进记忆的方法。记忆的保持与遗忘是一对矛盾,从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图可知,记忆20分钟后的遗忘率为42%,一小时后为56%,此后的遗忘逐渐减慢:一天为66,二天为72%,31天为79%………
因此,可采用回忆的方法,主要有:
1,即时回想:回忆强调在学习后一小时之内用“想”的方式来及时复习。如听课后下课了,不要马上起立,就在座位上,用“默想”的方式将上节课所讲内容复习一下,所化时间约壹两分钟左右;如阅读要休息时,可将书籍或资料关闭“默想”一下所学的内容,再休息;如画脑图,在告一段落休息时,用默想方式回忆一下该脑图后再休息。
2,在晚上临睡前的用默想的方式,将一天所学习的内容进行一次回忆。
据研究,人体受“生物钟”的制约,一日之内有四个有利于学习与记忆的高潮时段:第一段是清晨醒后一小时;第二是8:00—10:00;第三是18:00—20:00(第二、第三时间是制式时钟,如北京时间),第四是晚上临睡前。生物钟与制式时钟之间有差异,它比制式时间推后18分钟。
因此,重复记忆的第二个时间就应为临睡前。
3,在早上睡醒后在床上,回忆昨天一天所学习的内容,注意回忆时应尽量详细。
4,在周末早晨睡醒后,将本周学习的内容回忆一遍。
若使用了“脑图”记笔记,当天晚上最好将“脑图”充实一下,若是记忆了外语单词,当天应进行手写一遍。周末的早晨重复上面的复习。
当然,学生在考试前的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也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个问题 “快速阅读和快速记忆”的必要性
“快速阅读与速记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是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的现实需要提出来的。
《学习革命》一书作者提出“塑造未来世界的15种主要趋势”要求人们进行学习革命,即改变学习方法。
([美国] 珍妮特.沃斯 [新西兰] 戈登.德莱顿)
《学习的革命》一书第三章提出21 世纪全世界的15种主要趋势:1)即时通讯时代;2)没有经济疆界的世界;3)迈向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四个步骤;4)新型的服务性社会;5)由大变小;6)休闲新时代;7)不断变化的工作方式;8)妇女担当领导;9)脑的年代;10)文化民族主义;11)不断增长的低层阶级;12)人口的急剧老龄化;13)新型“自己动手”风尚的兴起;14)合作企业;15)个人的胜利。等等,加快了改变学习方法的的紧迫性。
这是他提出的一种方式,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一、爆炸式的知识更新,需要提高阅读速度
我们的时代是信息时代,电视、卫星通讯、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使信息和资料的收集、传递、处理能够快速进行,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信息和知识呈爆炸状态增长的现实是: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和焦虑。据社会学家研究和统计:19世纪初,人类的知识每50年翻一番;20世纪初,人类的知识每10年翻一番;20纪70年代,人类的知识每5年翻一番;20纪80年代,人类的知识每3年翻一番;进入新世纪之后,这个速度肯定会进一步加快,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因此,学习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显得紧迫而又艰巨。在我国,虽然知识无用论屡有回潮,但市场经济发展的事实却将其一次又一次地粉碎。市场的竞争如技术的竞争、资金的竞争、原材料的竞争,最后都归结为人才的竞争,迫使人们争先恐后地涌向教室、资料室和图书馆,如饥似渴地阅读、搜索、思考和研究,用知识来丰富头脑,充实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以便迎接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各种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阅读”这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课题,成为每一个人都必须掌握的能力。因此,专家们强调,今天和未来的文盲已经不是单纯指不识字的人,也应当包括那些识字但却不能熟练地进行阅读的人。这是因为,几乎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离不开阅读这一过程;反过来说,没有阅读能力,几乎无法学习和应用任何现代科学技术。所以,专家们认为,在发达国家阅读已经成为现代生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产手段。
二、知识的广博,需要改进学习方法
在信息爆炸和知识爆炸的冲击波推动之下,当代科学发展正呈现出许多不同于过去的新特点。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正不断被突破,多学科之间的合作、渗透、融合正在不断进行。各学科内部也发生了急剧的分化,出现了大量的边缘科学、交叉科学和横断科学,仅自然科学的学科类别就已达2000余门之多,而社会科学的门类大约也与此相当。宏观考察,综合研究,总体把握,模糊分析,已经成为新的科学方法论和时代向科学研究提出的新课题。每一门学科的发展,每一项新的突破和成功,都将立足于全部的人类文明。因此,博闻强记,学识渊博,能够在众多的知识领域纵横驰骋的通才和全才成为时代的骄子。这就要求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向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书山有路勤为径”,这是古人治学的至理名言。而在今天,只“勤”不“巧”,就有可能徒劳无益。因为,今天的“书山”恐怕并不比珠穆朗玛峰低,单凭“勤”显然是很难攀登上去的。
三、浩如烟海的信息量,要求高速学习
据德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统计,当时世界上出版的各种科学期刊多达10多万种,预计到21世纪每年将增至100万种以上。 对此,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深有感慨地说:“我当研究生时,搞超音速空气动力学,那时敢说全世界的有关论文我都看过了,因为一共也没有多少。而现在,有关的论文我搬都搬不动,更别说看了。”再比如,仅1980年全世界发表的化学、化工方面的论文,就有50万篇之多。这些文章如果让一个化学家去逐篇阅读,每天阅读30篇,就需要用整整50年的时间。以上说的还仅限于书面文字,如果再加上飞速发展的音像制品、电子读物和计算机网络信息,那么一个人即使时刻不停地读,他的阅读量相对于读物总量来说,也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德国未来学家哈根·拜因豪尔慨叹道:“今天,一个科学家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只能阅读本专业全部出版物的5%。”所以,一个人如果不能高速度地获取人类创造的新知识、新成果,并以此来充实自己,势必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四、个人时间的有限,更需要改进学习方法
上海复旦大学顾晓明教授在《阅读的战略》一书中曾告诫当代大学生们,两眼一抹黑不能走路,但眼前亮得太耀眼也会令人寸步难行。没有信息和方法不能进行工作,太多的信息和方法也会使人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人人都在阅读,但未必人人都会阅读。面对浩如烟海的旧书刊资料和潮水般涌来的新出版物,如何读得快,如何记得牢,成为人们无法摆脱的话题,迫使大家急于寻求一种高效率的阅读方法。
科学文化的飞速发展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也使知识的失效率大大提高,这就意味着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绝大多数知识都要靠业余时间的自学来更新、补充和提高;而一旦走上工作岗位,组成了家庭,那么能用来学习的业余时间就相当有限,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完成知识更新的任务,就成为每个人都必须解决的问题。
结论就如我们大家知道的一样,人类的文明绝大多数是依靠用各种文字符号制作的书面材料流传和继承下来的。这是一种贮存和传播知识的最古老、最普通、最有效的方法,即使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乃至将来,尽管记录的手段由刻、写、印刷变成电脑显示、激光照排,尽管记录的载体由皮、帛、纸张变成胶片、磁盘,但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文化的手段却仍然是文字刚刚产生时就有了的这个“阅读”概念。以精读为主的传统阅读法,用这种阅读法来解决知识爆炸和信息爆炸带给人们的难题,显然是无法奏效的。为此,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在多年潜心研究之后,推出了快速阅读法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正像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顾振彪先生所说的那样:“快速阅读与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超高速电子计算机一样,都是时代的需要。”
知识更新、知识广博、浩如烟海和时间有限这四点,要求我们进行快速阅读与记忆。
这就是我所讲的第二方面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 “快速阅读与记忆”的客观存在的可能性
?第一个可能性就是人们对大脑的利用率是很低的。人的整个大脑可以贮存1000万亿比特信息,(即,1千千万MB信息或1千万GB信息)这样,相当于一个人读300万本书所接收的信息量,也就是说人的脑力能容纳300万本书的学习量。而现实,人们估计阅读能力只利用了百分之壹贰、有人估计用了百分之五、最多也估计只用到百分之十,这样潜力是很大的。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可能性;
第二可能性是发现大脑提供了可以“快速阅读与记忆”的科学依据
主要是近三、四十年来,医学和生理学界对人类大脑的研究,发现右脑的潜力、特别是“α”脑电波的发现和其可被利用来快速记忆的成果,为“快速阅读与记忆”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人的大脑潜能有多大呢?你拥有着世界上功能最强的电脑。它并不比一个去皮的柚子大多少。它通常不到1.4公斤,但它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它是属于你的。它就是的你神奇大脑。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要介绍你的神奇大脑结构和其基本功能:
1960年代晚期,加州的罗杰.史培利教授 (Roger Sperry) 潜心研究癫痫病人的治疗法,在分割大脑的实验中发现,左脑与右脑完全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后来激起他更深入的研究,终于在1981年获得诺贝尔奖,宣布了他研究了脑部最高度进化的地区----大脑皮质层----
“快速阅读与记忆”的可能性就是尽可能充分的利用全部大脑。就是说,要使用人的全部大脑,包括左脑和右脑的充分利用。特别是发挥右脑的潜力。
在最近的30-40年中,医学界和生理学家经过研究和大量的实验才证实了人脑的结构和一些基本功能。它是能够改变你生活、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方法、和创造方式的知识。
我们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探索你的神奇大脑的结构和其基本功能:
(一)人的脑组织细胞:
1,它有一万亿个脑细胞,包括:1千亿个活动神经细胞;9千亿个“粘着滋润和隔离活动细胞”的其他细胞。
2,它能在一千亿个神经细胞的每一个上生长起2万个“分支”,英国作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布赞简明地指出:“你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人脑是由万亿个脑细胞构成的,每个脑细胞就其形状而言就像最复杂的小章鱼。它有中心,有许多分支,每一分支有许多连接点。几十亿脑细胞中的每一个脑细胞都比今天地球上大多数的电脑强大和复杂许多倍。每一个脑细胞与几万至几十万个脑细胞连接。它们来回不断地传送着信息。这被称为迷人的织造术,其复杂和美丽程度在世间万物中是无与伦比的,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斯坦福大学罗伯特·奥恩斯坦因在《奇妙的大脑》一书中指出?:神经细胞作不同连接的可能数目也许比宇宙中的原子数还要多。
(二)人大脑的结构为三个不同的脑:
本能脑:你的小脑——或脑干——控制你的许多本能。诸如呼吸和心跳;
情感脑:你大脑的中间部分控制你的情感。科学家们把它叫做边缘(limbic)系统——limbic一词从拉丁文limbus〈衣领〉而来——因为这一部分像衣领似地裹住了脑干;
奇妙的大脑皮层:你的大脑帮助你思考、交谈、推理和创造。科学家们称之为脑皮层(cortex——拉丁文“皮”(bark)的意思)。
它在边缘系统顶上,是由两边组成的大脑和像一张皱巴巴地毯般覆盖其他一切的脑皮层。脑皮层只有大约30毫米厚,但它有6层,每层有不同的功能。就是这一部分,使人成为独一无二的物种。依据你的信仰不同,这一部分可以被视为创世纪或进化的杰出成就之一。神经细胞、树突、神经胶质细胞和隔离系统,我们1000亿个活跃神经细胞中的每一个,其本身就是一台真正的电脑。每个神经细胞可以分别长出分支,叫做树突(dendrite),很像树枝一样。每个树突存储信息,并接收从其他细胞输入的信息。每个神经细胞,通过叫做轴突(axon)的主要通道,在向大脑和全身发射各自的信息。每一轴突被髓磷脂鞘覆盖,这很像电线周围的绝缘体。覆盖或绝缘越好,通过“电线”传递信息的速度就越快,可达每秒100米。所有的轴突又被多达9千亿个将大脑各部分“粘合”起来的神经胶质细胞所包围。如下图:
突轴
细胞与细胞连接
所有这些部分连接起来,就组成了迄今为止这个世界已知的最独一无二的天然电脑。你把大脑许多不同的部分一起使用,来存储、记忆和重获信息。
(三)有和谐工作的两个部分:通过小胼胝体将两边连接起来
有和谐工作的两个部分:
“学术性”左脑;“创造性”右脑。管理着一个在左脑和右脑之间每秒传输数百万信息的“电话交换中心”。
看一看大脑的电子扫描,你会看到大脑不同部位是如何处理不同类型信息的。我们通过“五觉”吸收信息,即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
大体说来,大脑左半部分主要起处理语言、逻辑、数字、数学、顺序和词语的作用,即所谓的学术学习部分。
大脑右半部分处理韵律、节奏、音乐、图画、想像和图案,即所谓的创造性活动。
然而,大脑两部分的分离并非这样简单。大脑两个部分由胼胝体这一有3亿个活性神经细胞组成的高度复杂的交换系统不断地平衡着输入信息,并将抽象的、整体的图像与具体的、逻辑的信息连接起来。
英国商人、研究员科林·罗斯——曾著《快速学习》并创编了数个外语速成课程——举了一个例子,说明大脑的不同部位能够以综合方式共同协作。“如果你听一首歌,左脑会处理歌词,右脑会处理旋律。因此,我们能轻而易举学会流行歌曲歌词,这并不是偶然的。你没有必要花很大力气去做。你很快学会,是因为左脑和右脑都动员了起来——边缘系统中大脑的情感中心也加入了。”大脑的情感中心,它是很紧密地与长期记忆存储系统相连。这就是为什么有高度情感因素的内容,我们都会最容易记住。几乎所有人都会记住他或她第一次主要的性爱体验。如果歌曲的音乐与个人喜悦的情感、愉悦的体验相连,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就能引起深刻的记忆。发现大脑是如何处理这类信息的,是通向更有效学习的重要钥匙。
(四)大脑客观上存在着七个不同的“智力中心”。
第一种叫做语言智力:即我们读、写和用词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显然,这一能力在作家、诗人和演说家身上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第二种是逻辑或数学智力:即我们推理和计算的能力。这在科学家、数学家、律师和法官身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传统上,大多数所谓的智力测试都集中在这两种智力上,全世界很多学校教育也集中在这两种能力上。
第三种音乐智力:在作曲家、指挥家和一流的音乐家身上有着明显的高度发展。
第四种空间或视觉智力:建筑师、雕塑家、画家、航海家和飞行员所使用的那种能力。
第五种运动智力或身体智力:在运动员、舞蹈家、体操运动员身上,也许还在外科医生身上得到很高程度的发展。
第六种人际智力:与其他人相处的能力——是销售人员、鼓动家和谈判人员应有的那种能力。
第七种内在智力或内省能力:洞察能力,了解自己的能力——给人以伟大直觉的那种能力,是让你进入存储在你潜意识中的巨大信息库的那种能力。
这些功能是客观上存在的,每一“智力”或能力都在你脑中有相应的位置。严重损伤某个部位,你就会有失去特定能力的危险。这就是如果你中风所发生的事情。在外行看来,中风是由血块阻碍向大脑供氧构成损害而造成的。哪一部位受到损伤,就会影响到由大脑相应部位控制的身体功能:人体上的言语能力或运动能力。
(五)人脑工作时所产生的脑电波,可用电子扫描仪检测出,至少有四个重要的波段。经过研究证实大脑在至少四个不同的波段上工作。
让我们来见识一下脑电波。将你自己连接到电子扫描仪上,你很快会发现你大脑的几个部分会用不同的频率发送和接收信息,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与电视信号相似。将你的电视机调到2频道或22频道,你就能够接收到在这两种不同波长上发送出的信息。
在你清醒时扫描你的大脑,大脑会发出某种频率的电波。在你昏昏欲睡时扫描你的大脑,大脑会在“不同的频率”上发出信号。当你在睡眠和做梦初期各个阶段和稍后当你进入深度睡眠时,情况也是这样。
1,“α”(阿尔法)脑电波,其波长为8-12Hz(赫兹)。当我们的大脑处于完全放松的精神状态下,或是在心神专注的时候出现的脑电波。在“放松活跃”状态时,我们能更快更有效地吸收信息。那是我们通常作某种沉思或倾听令人放松的音乐所取得的状态。
一些“快速学习”技巧,就是基于“巴洛克”音乐背景下的体验。许多巴洛克音乐作品的速度(即每分钟60-70拍),与大脑处于“放松性警觉”状态下“波长”是相似的。如果在那种音乐的伴奏下有人将信息读给你听,这信息就“飘进了你的潜意识”,你就能更快地学习了。
但是,不管你是否使用音乐,道理是十分简单的。你会发现,如果你同时到四个电台,收音机是不可能发出任何有意义声音的。学习也是如此。你有必要清理你的波长——只调到一个电台上。
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成功的学习课程总是轻轻松松地开始。清理你的思想,这样你的潜意识就能接收条理清晰的信息,并将它们存储进正确的“文档”之中。在“放松性警觉(Relaxed Alertness)”状态时,我们能更快更有效地吸收信息。那是我们通常作某种沉思或倾听令人放松的音乐所取得的状态。
2,“β”(贝塔)脑电波,其波长为14—100Hz。反映的是在一种通常的、日常的清醒状态下的脑电波情况。这是一般清醒状态下大脑的搏动状况,在这种状态下,出现逻辑思维、分析以及有意识的活动。
你睁着双眼,目光盯着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或者你在执行专门任务,比如解决问题和谈话。你头脑警觉、注意力集中、精神集中,可能还有点焦虑不安,这就是典型的β脑波状态的人有时的反映,说出现烦恼、气愤、恐惧、恼火、紧张以及兴奋状态。
一些神经科学家进一步将脑波分成不同等级。有12-16Hz;还有高波(16-32Hz);K复合波(33-35Hz);以及超高级β波(35-150Hz)。K复合波仅仅呈短期、迸发式出现,在此情况下你可能会找到高创造力与洞察力的焦点。出现超高级β波时,你会有种超脱体外的感觉
3,“θ”(西塔)脑电波,其波长4-8Hz. 为睡眠的初期阶段。即当你开始感觉睡意朦胧时——介于全醒与全睡之间的过渡区域——你的脑电波就变成以4~8Hz的速度运动。
4,δ”(得尔塔)脑电波,其波长为0.5-4Hz.为深度睡眠阶段。当你完全进入深睡时,你的大脑就以0.5~4HZ运动,即δ波。你的呼吸深入、心跳慢、血压和体温下降。
以上这四种电波对学习和记忆有什么影响呢?美国快速学习先驱泰丽·怀勒·韦伯指出:β波——很快的脑电波——“对我们度过白天很有好处,但抑制了我们进入大脑更深层面。在α、θ波类型中可以进入更深的层面,这两种脑电波以放松、注意力集中和舒适等主观感受为特征。就是在α、θ波状态下,非凡的记忆力、高度专注和不同寻常的创造力都可以取得。”你怎样取得那种状态呢?即是在训练中要解决的问题。
米卢的“网上足球”和“快乐足球”是α电波的又一有力证明。
2001年11月中国足球终于冲出亚洲,成为参加世界杯的32支球队之一。这是中国足球界四十多年来的追求,也是全国人民的企望。为什么能冲出亚洲,出了抽签有利外,与米卢的网上足球、快乐足球、铁血强人的电影和布阵遣将等却是关键性的因素。而“网上足球和快乐足球“恰恰合符α电波的要求。
“网上足球“是在一个像羽毛球场那样大小的场地和网上两个人对打足球。它像是一个游戏,使人放松心态来进行练习。它是米卢训练每一个国家队队员的一个项目。它有什么作用呢!一是放松心态,每一个国家队员被选中后,一方面是感到高兴和自豪,但另一方面又感到压力很大,如果没有冲出亚洲将得到球逑和全国人民的遣责,所以思想很紧张。在这种心态下是肯定练不好球的。只有放松心态的状态下,才是学习的最佳状态。而打游戏心态自然就放松了。二是,两人对打足球,在同一时间内练球的机率比分成两队正式训练球的机率大十一倍。练习的频繁程度要比正式练习多十一倍,它就符合频繁的刺激神经中枢,增加记忆的识记能力,它才有可能在今后比赛时重现训练时在练控球、扣球和接球的能力。
快乐足球是米卢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强调的思想,足球是快乐的,不能搞成很紧张,这符合放松心态的α电波的要求。
笔者认为网上足球和快乐足球是符合α电波要求的,是米卢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即使抽签不好,米卢也会将中国国家足球队带入世界杯。那时只不过不像那样及早出线而已。
(六)大脑有一个联系皮层,它按照不同的信息库将相似的信息连接起来。并且制造着一个能即时将化学电子信息传送到身体各个部位的传输系统和与外界的通道
大脑的主要通道
输入通道:看、听、尝、触、嗅、做
一般来说 ,人有三种学习方式:触觉学习者;视觉学习者;听觉学习者。其实应为六种。
输出通道:口、身体和手足。
所有这些部分连接起来,就组成了迄今为止,这个世界上已知的最独一无二的天然电脑。
这就是所讲的第二方面的可能性即其二。
第三、眼睛的潜能大
像脑本身一样,眼睛的力量比我们觉察到的要强得多,人们接收信息的总量约有90%来自视觉,而视觉具有接收大量信息的客观可能性。眼睛大约有108个(1亿3千万个)每秒能接收数万亿光子的光接收器或光感受器。仿佛‘砰’地一下,我看见了一座山的景色,我能在一秒钟内把它整个摄入。如果不受干扰,视网膜的信息传递率约为每分种1010个字(100亿个字)。这说明提高阅读是具有客观可能性的。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只开发了这一潜能的一小部分。并且。还远没有掌握利用右脑和利用“α”波的快速阅读与记忆的科学能力。
总之,这就是所讲客观存在的可能性。
第四个问题 “快速阅读与记忆”的可行性
一、在中国
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高效率的阅读方法,历来是文人学者梦寐以求的理想。这一点,古今中外盖莫能外。
快速阅读,古已有之。在我国的文献记载中,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的天文学家张衡就有“一览便知”的本领。《后汉书·张衡传》曰:“吾虽一览,犹能识之。”还有当时的哲学家王充,幼时家贫,没有钱买书,“尝游洛阳书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精通诸子百家之言。”
《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的诗人王粲,能够一览便知,过目成诵。
《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描写蜀中刘璋手下有一位别驾张松(字永年),出使魏国,丞相门下掌库主簿杨修(名士也)拿出曹操仿孙子13篇而著的兵书《孟德新书》十三篇,向其炫耀曹操的文韬武略。张松看了一遍,后大笑说:“此战国时无名氏所著,蜀中三尺小儿,也能背诵”就从头至尾背诵出来,竟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说“你过目不忘,真是天下奇才。”曹操得知后便命令扯碎其书烧掉。看来,这决不是作者的凭空杜撰,是有其历史依据的。
《梁书·简文帝纪》中称赞简文帝有“读书十行俱下”之才。
《北齐书》中赞美河南王高孝瑜“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覆棋不失一道。”
《宋史》中对快速阅读与记忆的人和事也多有记载,如《何涉传》中记载,“何涉字济川,……过目不复再读,而终身不忘。人问书中事,必指卷册页所在,验之果然。”《蔡元定传》记载他,“生而颖悟,八岁能诗,日记数千言。”《魏了翁传》中也说其“英悟绝出,日诵千言诗,过目不再览,乡里称为神童。”《黄庭坚传》中亦言其“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宋代刘克庄《后村集》中有一首六言诗曰:“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看来,他也是具备快速阅读能力者。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林黛玉对贾宝玉说:“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了。”这也是在讲速读。
二、在外国
在国外,具备快速阅读能力的人也在历史上多有记载。 据说,法国的拿破仑就是一个酷爱读书,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快速阅读能力的人。他能在一天内读完20本书,即使外出或率军队远征,也要让人带几十箱书籍来供他阅读。在一次和俄国沙皇作战时,拿破仑被打得落花流水,他的书也被俄军缴获。回国后,拿破仑凭记忆开出清单,派人重新购置,当人们将清单和上次的书单核对时,发现竟然一模一样,无一差错和遗漏。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研究打字机的一个部件时,有一次和制造商们约好某一天把各种打字机的样子都送来,并各派代表来说明。之后,爱迪生把图书馆中有关这个部件的书都借来,在客人们来的前一天晚上集中精力看一遍。第二天,爱迪生就对客人们头头是道地讲起来。事后,他的助手把他那天晚上读过的书借来通读一遍,结果用了11天才读完。
文学家高尔基,也是具备令人吃惊的快速阅读能力的人。有人在回忆录中说,他看书不是从左向右来读,而是从上往下看,像下楼梯一样。后来,前苏联学者研究出来的垂直阅读法,可能就与这些记载的线索有关。
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40多岁就当选此职,是美国最年轻的总统。他每分钟能阅读1,200多个英文词,而一般美国人的阅读速度仅为200多个英文词。也就是说,肯尼迪的阅读速度是一般美国人的五六倍。他曾提出过“平面凸现”的阅读方法,即眼睛就像照相机镜头一样,可以一次阅读整整一页的内容。
显然,这些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和他们具备异乎寻常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是具有密切关系的。
在现代欧美发达国家中,高级管理人员,特别是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一类职务的人,每天的业务工作中,有3/4时间消耗在阅读各种文件资料上,用于创造性工作的时间仅为1/4。这是因为,在这些国家中,所有的社会活动都特别注重契约,所有的事项都要写在书面上,一切活动都要严格按契约书上的条款来办事。像我们中国人这样靠口头承诺进行业务往来的现象,在那里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因此,地位越高,每天处理契约文件的工作就会越多,越重要。这种社会生活上的必要性,才正是快速阅读在欧美发达国家率先被作为一门新学科而加以研究、推广和应用,并得以迅速普及的根本原因。
玛利蒂斯是一位15岁的少女,出生于菲律宾的马尼拉市。她在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选修了速读课程,经过5个月的学习后,参加了结业的公开考试。当其他同学以每分钟3,000字符(约500个英文词汇)的速度通过考试时,玛利蒂斯竟然惊人地在35秒钟内读完了40页书,共计31,350个字符。也就是说,她在一分钟内能看53,700个字符(约8950英文词汇)。更令人惊讶的是,她能详细地说明文中的内容,并正确回答全部测试题。
前苏联在1970年,代号“量子—700号”的试验小组的试验表明:经过一定时间训练的人,阅读速度能提高3倍。后来,他们又训练了四五百人,其中大部分学习者的阅读速度提高了两三倍。
1993年3月29日,《光明日报》在第六版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
五秒钟读完一本杂志
俄罗斯有一位姑娘名叫尤金妮亚·严历山仁科,现年为17岁,她只阅读10分钟即可看完一本像《战争与和平》一类的世界名著,而且能过目不忘,理解全书内容。据莫斯科科学院高级研究员马拉特·乌斯贝科夫博士说,尤金妮亚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4万字。为了证实尤金妮亚的真正本领,她在1984年10月上旬到基辅大学发育中心接受特别测试,乌斯贝科夫博士也在场。科学家事前把她在测试中心隔离一天,然后取来当天才在报摊发售的政治杂志和文学杂志。研究人员还带来一些深奥的古老书籍,以及一些从德文翻译成俄文的当代书籍来让她阅读。
在尤金尼亚被隔离期间,研究人员先行阅读测试材料,把内容做笔记,然后把纸页放到她的眼前,计算她的阅读速度。结果是:她在2至10秒钟内(即眼睛眨一眨),便可看1,390个字的文章。研究人员又把多本杂志、小说和评论文章给她看,她很快便阅读完毕,接着花了数小时,谈论书本的内容。研究人员向她详细发问,而且问一些普通少年无法理解的技术性问题,但尤金妮亚都能够一一作答。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些具备快速阅读能力的人,仅仅被当作天生奇才,他们的快速阅读只是一种经验性的模索和技巧,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来概括和总结。但是,这就说明了“快速阅读和快速记忆”是可行的。
美国前总统卡特在当选之后,就专门抽出两个星期时间,请专家来为他传授快速阅读,以便到白宫后能及时处理由总统签发的堆积如山的文件。
第五个问题 “ 快速阅读与记忆”在世界上和我国开展的现状。
一、现代快速阅读的产生于美国
快速阅读首先起源于美国,是适应20世纪初的“经济巨浪”和“文化巨浪”的冲击,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的形势而产生的。当时,出版物猛增,读者若依靠传统阅读法来阅读,便不能不堕入茫茫书海之中,被信息淹没。然而,这只不过是快速阅读的起因,其科研进程在初期是很缓慢的,好像不知从何处着手。取得突破性进展并确立最早的训练方法和训练器材,却是建立在一个意料之外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础是美国空军提供的。
在二次大战时,空军战术专家面临一个严峻的课题:许多驾驶员在飞行时不能及时辨别远处的飞机,亟需提高他们的瞬间感知能力。在生死攸关的空战中,在这方面的无能为力实在是个巨大的失利,将永远失去战斗的主动权。因此,空军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来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发明了一种叫做速视仪的装置,让敌机和友机的形象在屏幕上显现的时间可长可短,尺寸可大可小。开始时,飞机图像显现的时间长,尺寸大;然后逐渐缩短显现的时间,尺寸也逐渐缩小。他们惊奇地发现,当小得像一个斑点似的飞机图像以1/500秒的速度在屏幕上显现时,经过训练的普通人都可以分辨出来。由此可见,过去人们对眼睛的瞬间感知能力估计得实在太低。
阅读学家得到这一信息后,马上意识到,这是对快速阅读有重大意义的成果。他们决定把这一成果应用到快速阅读训练当中,并照猫画虎地使用上述装置和方法。首先,以5秒之久显现一个大字母在屏幕上,然后逐渐缩小字母大小和缩短显现时间,直到屏幕上同时显现出四个非常小的字母而显现时间只有1/500秒时,受训者仍可以辨认。这一结果证明,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以在一分钟分辨12万个字母,如果按每个单词平均6个字母来计算,就相当于2万个单词;而现在美国人的平均阅读速度——每分钟200个单词,只是其1%。可见,人在阅读速度方面的潜力是相当巨大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经济、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快速阅读开始进入推广阶段。最初,是举世闻名的哈佛大学开办了第一期快速阅读训练班。在其带动下,这种训练班很快在各地的大、中、小学校中普及,国家和各种基金会纷纷投资,集中一批专家学者专门进行研究和推广,并创办学校,出版专著,设立学位,使这一新学科很快茁壮成长起来。现在,美国有专门研究和传授快速阅读的速读学院,可以为学习者授博士学位。现代化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在快速阅读训练中发挥其作用,使训练的过程更富于趣味性,更多姿多彩,也更易于见成效。
目前,美国80%以上的高等院校都开设有快速阅读课程,许多中小学校都把快速阅读列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尽早掌握这种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由此可见,快速阅读这一新兴学科在美国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并已具备了相当高的学术地位。
二、在欧洲
在英国,剑桥大学应用心理研究中心引进了哈佛大学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了改进,利用电影胶片的长度来控制银幕上的阅读材料的显现时间,采用电影教学的方式开办成人快速阅读训练班,使这一方法有了新发展,推广的步伐更大些。
在法国,1966年在巴黎成立了国际速读协会,许多学者从语言学、心理学、生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阅读的本质、阅读的心理特点以及阅读效果最优化的问题,用以解决读物设计、阅读指导等具体问题,并设计出各种快速阅读和快速学习的训练程序。同年,《快速阅读课本》被定为教科书向全国发行。到20世纪70年代,快速阅读法在法国成为独立学科,并把它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80年代初,法国在全国的小学校推行“创造性阅读法”,其目的在于利用儿童掌握的文化知识及其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
这是因为,法国的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证明,成人学习快速阅读要比青少年困难的多,原因是成人的思维方法比较僵化,而青少年的思维方法则灵活的多,且可塑性强。法国快速阅读专家的研究也证明,整体阅读法适合于教给8~12岁的孩子,选择阅读法适合于教给不超过15岁的孩子。
法国圣德尼斯市的A·德法尔克已经进行了十几年快速阅读实验。他说:“在我的学校里,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快速阅读法。然而,没有经过速读训练的学生可不同,他们虽然已经识字,但不会快速阅读。这是一个严重的现象,因为这会影响他们阅读更多的东西。”他还说:“11岁的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差距很大,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38个字,而没有受训的同学,每分钟只能读91个字。这两种孩子的理解能力也有明显的差距。”
前苏联也是开展快速阅读研究和推广比较早的国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列别利斯撰写了《脑力劳动入门》、波瓦尔宁撰写了《如何读书》、乌斯诺夫撰写了《提高口语和书面语的技巧》等书,呼吁社会各界对阅读方法给予足够的重视。1966年,敖德萨的两名研究人员波斯托洛夫斯基和谢苗诺夫,用他们自己制造的阅读加速器开始试验快速阅读法。此后,快速阅读实验室、快速阅读学校在前苏联各地纷纷建立,他们把普及工作的重点放在中小学,把快速阅读作为正式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取得了丰硕成果。
1982年,前苏联在新库兹涅斯克召开了快速阅读法科学实验会议,来自各加盟共和国的200多位科研工作者和教师出席,有60多人在会上做报告或发表演说。这次会议对宣传推广快速阅读和进一步发展有关的理论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东欧的原东德、波兰、保加利亚等国家,快速阅读也有较快发展。民主德国的列泽尔教授写的《合理阅读》一书,为快速阅读研究引入了信息论原理。
三、 在韩国和日本的情况
欧美国家的速读研究和推广,起步很早,运用了机械、光学、电子等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但是学生的普遍水平只能达到每分钟几千字,极少有人能达到万字以上。
把速读训练效果推向每分钟万字以上,并取得大面积优异的教学成果的,是韩国速读专家金龙镇(也译作金涌真)先生。 在韩国,金龙镇把气功的强身健体、开慧益智的功能与快速阅读相结合,使其如虎添翼,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远远超过了欧美。
金龙镇生于1947年,自釜山东亚大学毕业后,一面从事校对工作,一面进行快速阅读研究,花了13年时间,完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超级速读法”,在1980年出版了《新生活速读法》一书。
韩国政府认识到快速阅读法是一项极具价值的成果,在1981年12月颁布的“私设讲习法令”中允许采用速读课程作为教学科目,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速读学院、速读讲习所也得到认可。教育委员会也推荐速读法,使它在许多中小学被列入特别活动。教师一旦取得速读讲师的资格,工资就会提升。而成为专职速读讲师的人,其工资将比原来高出一倍。因此,以中小学教师为首,从事教育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学习快速阅读。
不仅如此,在韩国不论是政界、军警,还是企业界的各种组织,都希望通过快速阅读训练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持有速读讲师证书的军官,除能得到技能徽章外,还能得到特别津贴。所以,传授快速阅读的学校几乎遍布所有城市,仅汉城一地就有几十家。
在韩国,对快速阅读起巨大推动作用的,还有每年一度举行的“最佳速读竞赛大会”。从全国各地预选出来的200名左右选手汇集在汉城,进行竞赛表演,大会由韩国广播电视向全国转播实况。竞赛时,根据年龄层次分别制定规则、标准、比赛阅读速度和理解记忆程度。
在日本,快速阅读专家加古德次、芦田献之、田崎仁、佐藤泰正等人,分别从韩国、美国引进快速阅读法,并组织团体,开办学校,出版专门教材和与之配套的录音、录像磁带,进行快速阅读的研究和推广,并培养出每分钟读1万字以上的速读能手。
为了推动快速阅读的开展,日本速读协会还制定了类似围棋段位的速读段位,对达到不同阅读速度的选手分别授予一段至四段的称号。
快速阅读在日本已经形成潮流。“新日本速读协会”标榜:“提倡快速阅读法是时代潮流。”他们把个人电脑作为训练工具,把阅读材料存储进去,用软件来控制阅读材料在显示器荧屏上停留的时间。
训练的步骤是这样的: 首先读两篇文章,头一篇文章在荧屏上一出现,速度就如飞一般快。这个步骤并非要求你看懂,只是让你看一看,先有个感性认识,了解自己现有水平和目标的差距。
然后,文章停留的时间稍长,这回可是要求读懂并记忆的。这是来测试你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记忆能力。 好了,下面就是快速阅读的正式训练了。荧屏上出现各种图形,锻炼眼睛的瞬间感知能力、扩大有效视野范围、增强眼球运动的灵敏性……
接下来是每次3分钟的快速阅读训练,要连续做3次,第4次的训练效果要和第1次的进行比较。这时学习者就会感觉到自己的眼睛看东西的速度已经快了许多,看文字的速度也就快多了。之后,要做9分钟的理解能力训练,教室内同时出现2个不同的画面,要求学员进行“瞬间理解”。紧接着就是同时出现4个画面的“瞬间理解”训练……
四、 在我国的研究与发展
(一)在台湾
在我国,最早进行快速阅读研究和推广的是台湾省的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学者。1964年,美国速读专家爱利戈在英文版《中国邮报》上发表了题为《速读与你》的文章,引起台湾省各界人士的重视。教育界开始有人研究快速阅读,新闻界有人积极宣传快速阅读,出版界开始出版介绍快速阅读的书籍,还有人到美国进口了一批“速读机”用于快速阅读训练。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王梦石先生和他的王氏速读出版社。
王梦石毕业于“中国文化学院中文系”,师从速读专家鄢慕荣研究汉文快速阅读。当鄢慕荣于1967年去世后,王梦石继承了他的体系,继续研究和推广快速阅读,创立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和体系,为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速读人才,截止到20世纪80年代,其学员总数已逾10万人。
他还创办了王氏速读出版社,已出版了10多种针对不同对象的速读教材,其中除了他自己的著作外,还有他的老师鄢慕荣撰写的《速读自练法》和他的学生刘振鲲撰写的《如何激发您的速读潜力》也很有影响。他还研制了用于速读训练的目力训练机。
台北师专附小的校长谭达士女士于1968年开始研究和推广快速阅读,著有《速读教学》一书,并在自己的学校进行了大面积的教学实验。她的实践证明:经过训练,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速度可达每分钟300~400字,中年级学生的阅读速度可达每分钟1000字左右,高年级学生的阅读速度可达每分钟2000字左右,最快的每分钟可达8000字左右。在台湾省速读教学观摩会上,该校以36个班的规模进行公开演示教学,证实了大面积推广和普及快速阅读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是不可低估的。
(二)在大陆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阅读在我国也逐渐开展起来,研究、推广的成果越来越显著,这一新兴学科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 1980年,王秉钦翻译的《速读法》(前苏联,库兹涅佐夫和赫莫罗夫合著)作为《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的增刊内部发行。
1981年,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指出:“现在具备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能力,已经不是神童才子的事,而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阅读能力。”
同年,吕缜毅、黄少良、张学仁、徐道明、张建敏等合作翻译了美国速读学院院长卡特勒博士的专著《加快您的阅读》。黄少良、吕缜毅、徐建民、徐道明等编译了《汉语快速阅读》。
1982年,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同青年干部谈话时指出:“我认为,应该培养快读的能力和习惯。有许多书是可以快读的,快读的能力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1984年,河南省成立快速阅读研究会,并在一些学校开设了快速阅读课。 1985年,前苏联快速阅读专家库兹涅佐夫和赫莫罗夫的专著《快速阅读法》又由杨春华等译出,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正式出版。
1986年,鲁宝元在《语文教学通讯》杂志上,连续发表快速阅读法系列讲座。 1987 年,吕缜毅主编的《快速阅读》作为锦州市记忆研究会主办的“三快”(快速阅读、快速记忆、快速作文)教材之一内部出版。
1988年,吴树文翻译了日本快速阅读专家芦田献之的《实用速读法》,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同年,快速阅读专家、特级教师程汉杰撰写的《高效阅读能力训练》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此后,他陆续编写了与中学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快速阅读教材,成为我国快速阅读与中学语文正规教学相结合的开拓者,其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奖励。他提出的“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提高中学生阅读速度”的主张被纳入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这一年,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了李德成主编的《阅读辞典》,快速阅读法是其中有关阅读方法的重要内容。 江苏省东台市师范学校也于本年度开始进行气功益智教学实验,快速阅读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后来,薛峰在题为《开发右脑 提高素质》的实验报告中写道:“阅读能力的测试结果:1990年10月,实验班的同学在气功功能态下开始进行快速阅读与记忆训练,一段时间后,全班平均阅读效率(阅读效率=阅读速度×理解记忆率)由原来的每分钟60.2字提高到689.3字,提高了10.45倍。”(《气功》杂志第13卷第六期第195页)
1989年,日本快速阅读专家加古德次的《神奇速读记忆法》由王彦良、陈俊杰翻译,新华出版社出版。 同年,胡雪梅、李志强翻译了美国曼尔斯的《高效速读法》,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0年,三联书店出版了日本快速阅读专家佐滕泰正的《使大脑敏捷的速读法》。 同年,学苑出版社出版了赵元编译的《超级速读术》,该书主要参考日本快速阅读专家佐藤泰正的《惊ぐべど速读术》和台湾省艾天喜编著的《惊人的速读术》。
1991年,美国弗兰的《速读教育指南》由李志强、盛群力合作翻译,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2年,浙江省舟山市特级教师乐连珠的《小学速读教学》,由浙江少儿出版社出版。该书表述平实,深入浅出,既有理论上的提示,实验的引证;又有教学实例,具体生动,引人入胜;更有操作的步骤,分年级训练要点和目标等等。编排的内容比较翔实,具有较好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同年,美国谢夫特的《自学快速阅读法》由朱敏才翻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 由速读专家晏茂心和蒋瑛、易明惠合著的《初中四级台阶速读训练法》也在这一年由四川少儿出版社出版。该训练法的特点是与中学语文教学同步,由易到难,由分而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对于将速读教学正式纳入中学语文教学又是一个有益的、比较成功的尝试。
这一年,安徽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沈慧等人合作的《高效阅读》一书。 1993年,程汉杰、石鼎风编著的《超快速阅读法》由知识出版社出版。它的特点是不仅有一般的快速阅读法,而且有各种文体的快速阅读法。同年,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王宇鸿等主编的《现代快速系列学习方法》,快速阅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1992年,王学贤就推出了独具特色的快速阅读法——全脑速读记忆法,面向社会进行快速阅读训练实验。
1995年,王学贤的《快速阅读法》教学录像带,由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
1996年,上海师范大学附中高级教师潘意敏与庄佩敏合作的《快速阅读法》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不但讲解了如何进行汉文快速阅读,还介绍了怎样进行英文快速阅读。
这一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香港大脑潜能中心主席谢家安的《有效发挥大脑潜能》简体字版,该书用一半的篇幅讲解“有效的读书方法”,速读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同年,日本加藤周一的《读书术:快捷有效的读书技巧》一书,由李翠薇、李宇楠、朱福来翻译,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997年,新西兰德莱顿和美国沃斯合著的《学习的革命》由顾瑞荣、陈标、许静共同翻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快速阅读是该书的重点内容之一。
五、在我国1997年后发展较快。
近年国内在快速阅读和快速记忆方面有几位影影响较大人,从事快速阅读和快速记忆。
1,1993年1月8日,王学贤在大陆成立第一所快速阅读培训学校——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全脑速读培训学校正式成立,并举办面授班,首开面向社会进行快速阅读训练之先河。
在第一期训练班结束时,由王学贤创编的全脑速读记忆法这一科研成果通过了由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社会科学研究所(齐齐哈尔市社会科学院的前身)组织的科研鉴定。由分别来自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经济学和哲学等学科的专家组成的鉴定组,在《全脑速读记忆法的编创及教学效果科研鉴定证书》中认为:
王学贤依据大脑的左右脑机能分担论,研究了本世纪以来国际上流行的多种快速阅读和快速记忆的方法,结合汉语和汉字的特点,编创了可以使学员在短时间内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力、记忆力的全脑速读记忆法。
全脑速读记忆法不仅适合于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学生,也适合于从事文秘、宣传、信息、管理、政法、新闻出版、社科研究、文化教育工作的人员,如果能大面积推广应用,将有巨大的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1994年,在齐齐哈尔人民广播电台《空中教室》节目中,讲授快速阅读法。在听众的要求下,该节目连续播出6次,时间长达1年。
1994年,王学贤创办的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全脑速读培训学校与中国青年报社培训中心合作,举办快速阅读法函授,进一步加快了快速阅读推广的步伐,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广泛好评。
1995年,王学贤的《快速阅读法》教学录像带,由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在王学贤举办的快速阅读法训练班里,经过30课时的训练,80%的学员能达到每分钟3000字;经过60课时的训练或经过90课时的训练,阅读速度会更快,而且读一遍的理解记忆率平均在60%以上。
2,顾建华被誉为中国速读产业第一人(这是人民日报的一篇报到的标题)
顾建华留学美国回国后任北京保利大厦总经理,后任北京致哲科技产业开发公司负责人。
1993年,在准备北京市高级经济师职称考试时。办公桌上成堆的书和资料、繁忙的公务、还得准备考试。为分身无术而困惑。无意中他看到一则消息:一个美国小学生为了写一篇作文,在一个月时间内看了100本书。他肯定自己在这样短的时间里是读不完这么多书的,问题在哪儿呢?难道他,一个留学归国的四星级饭店总经理还比不上美国一个小学生?
他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找了一些资料,发现美国人普遍能读更多的书在于他们很小就进行了快速阅读训练。有关快速阅读的理论和方法,美国已经有了一整套成熟的体系。他虽然以第二名的全优成绩和最年轻身份通过高级经济师的职称考评,但他开始有了一些新想法。当他辞去保利大厦工作,转到一家合资公司任总裁时,但他总觉得没有从事自己最想做的事业。对于今后要从事的事业,他列出了5个条件:
第一、 别人没做过的事情,或别人想做但是没做成的事情。
第二、 比较有意义的事情,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意义。
第三、 具有挑战性,但人人都需要的事情。
第四、 能够跟社会大趋势结合起来的事情。
第五、 能够可持续性发展的事情。
开发中文快速阅读技术及产品正好都符合上面5条。
经过深思熟虑,顾建华在亲赴欧美发达国家考察学习之后毅然决定调整人生航向,并辞去年薪50万元的总裁优厚待遇,一心致力于中文快速阅读的研究及开发工作。
由于学管理出身和长期的管理经验,顾建华对提高效率的方法与技术最敏感,对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理解比别的一般人更为透彻。他认为:“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建立在对时间的科学应用基础之上的。时间成本是生命最高的成本。”他研究的中文速读就是把效率放在首位。即把他的效率哲学换一个壳——从人力资源管理指向中文快速阅读——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效率。从此顾建华全力以赴研究汉字的速读与速记。1997年,他到欧美、日韩考察学习。当他切身体会了发达国家在速读领域的领先地位及普及状况后感慨万千,作为一个具有人类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居然在阅读领域与欧美国家相差50到60年的历史,作为一个立志报国的青年企业家他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
顾建华在吸收发达国家速读优秀成果及在总结前辈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汉字的特点及传统阅读的弊端历经艰苦探索,终于在中文快速阅读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整套包含科学理论和六大训练程序。这套技术集科学性、权威性及实效性为一体,具有周期短,见效快,易操作特点。为此,原教育部副总督导郭福昌教授及中国语文学会常务会长张定运教授等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
顾建华是一个说一不二的人,对事业一向有执着的精神,凡被他所认准的事情必须干到底直到成功为止。顾建华投资60万元创办北京致哲科技产业开发公司,带领一个精干的团队,致力于中文快速阅读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顾建华说:21世纪的全球竞争将更加白热化,在这样一个高速度高效率高信息化的世纪里,慢牛式的阅读方式会不会把我们多数人淹没在资讯的海洋里,从而阻碍了人才的快速成长,最终延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阅读效率问题正困扰着我们。有谁能举起速读之剑。
该公司推出的培训教材:
(1)超级全脑速读教材18元/套
(2)超级全脑记忆教材18元/套
(3)超级全脑学习VCD光盘 120/套
顾建华被誉为中国速读产业第一人
3,周乾三先生的《速看速记》与“重庆智力创新专修学校”。
《重庆商报》2001年1月12日20版报到:“全市中小学推广速看速记”
“本报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建国以来首次提出对"中小学阅读速度和记忆理解能力量化指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近期将向全市中小学推广"速看速记训练"专利技术。
这项由重庆智力创新专修学校开发的:速看速记训练专利技术,改变了传统阅读方法,“变读为看,强化形象记忆”。经短期培训,可将阅读速度提高3至10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判断力、思考力、想象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据了解,该专利技术荣获了国内外多项殊荣,被称为“阅读领域的革命、现代人的必修课”,填补了目前大中小学校教学的空白。”
又重庆《教育周报》2000年6 月16日第三版报到:“ 速看速记是现代人的必修课”。
“当今的时代是科技发达、知识密集、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完成知识积累和更新的任务,也就提上人们的议事日程。而今,当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80%还靠阅读这条途径时,如何高效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重庆智力创新学校创办人周乾三先生对此进行了潜心研究,他在总结国内外有关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速看速记系列专利,该系列专利荣获国内外多项大奖,其科学独创性和教学效果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重庆电视台等海内外多家媒体作了报道。被誉为开启21世纪知识大门的金钥匙”、“阅读领域的一场革命”。
速看速记训练在巴蜀小学、杨石路小学、重庆外语学校、浙江、广东等学校的推广效果受到师生、家长和行家的好评。据对巴蜀小学速看速记班问卷调查中得知,通过不到20课时的面授训练,看书速度除2人提高3倍、6人提高4倍外,其余40人都提高了5-12倍,据同学们反映,短短一个多月里,其阅读量是过去的几倍,吸取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重庆杨石路小学第9期学员张建勋说:"通过训练让我掌握速看速记本领的同时,激发了不断进步,由班上的中等成绩,现跃到了前三名"
26期学员高二学生刘汝佳说:刚来时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参加的,只求有所提高,而不奢望有质的飞跃。但不久,速看速记却给了我一个惊喜。经一段时间的训练后,真的能“让文字跳进我的眼中”了。九龙坡区师资培训班的刘云老师说:“经过两个双休日共4天的训练,我的阅读由原来的每分钟300来字提到3000多字,记忆理解程度由原来的25%提高到75%,真令人高兴”。
笔者觉得,速看速记给我们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效率意识”,在一个高度信息化、讲求高效率的时代,掌握速看速记将给你的学习生活带来不竭的动力。该专利已被市科委正式列为2000年科技开发推广项目。该校正不断努力,积极开发,推广该项目,立志打响重庆教育这块新品牌,为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服好务,为科教兴渝、科教兴国出份力!。尽管这样,由于现代意义的快速阅读在我国只有十多年的历史,即使在开展较早的发达国家也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相当多的人还对其持怀疑态度。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进一步加快,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快速阅读的巨大潜力和无法估量的经济价值、社会效益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其美好前景是无限广阔的。”
“重庆智力创新专修学校”采用专利手段,把其编写的教材和图片,申请了专利。
其培训费用为初级班285元四天或八个晚上,中级班350元。
他们自己的一个培训效果的调查统计,称:2001年在调查的1511人中提高3-4倍的174人,为15%;5-8倍722人63%;提高9-10倍以上的人大255人占22%。
5,“金眼速读训练系统”从2001年经8月上网以来,仅三个多月,浏览量接近一百万,有近两万网民多次浏览本金眼网站和学习速读理论。速读的神奇和“金眼速读训练系统”的先进方法更吸引近三千学员注册,其中已经有超过千名学员正在使用我们“金眼速读训练系统”进行不同程度的速读训练,他们中间许多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鉴于学员良好的训练效果,富友公司决定将原来“保证提高八倍,无效退款”的保障标准提高到十倍,即“保证提高十倍,无效退款”!。
6,淅江大学《裘氏提示记忆法》课题组,用提示记忆法教学,曾使小学五年级学生裘逸宁获得成语方面的显著成绩:经过三个月的学习,她能在三个半小时内,用朗读一样快的速度背出6000条常用成语(相当一本成语字典),更重要的是她脑中好象装了一本分好类的成语字典,根据要求需要哪一类就能调出哪一类(如天气、学习、 朋友、高兴等),再从中找出最贴切的一条,用于语言或文章中,应用极为便利,可明显提高语言层次与写作水平。英语方面:经过三个月的学习,她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全部初中英语单词,她还能在两分钟内记住10×6个字母组合(相当于10个英语单词)其他方面:由于记忆力的开发,她还能用2分钟背出整付打乱的扑克牌的顺序;用20秒钟背出两百字的短文等等事迹由中央、浙江、明珠、浙江教育等10余家电视台专题摄制。法国的欧洲时报、参考消息、钱江晚报、等国内外近百家报纸也作详细介绍,裘逸宁还为多家媒体作过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