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7-03-05 11:17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如果在一个水平线上对所有学生提出同一要求,势必会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针对这一状况,本人在近几年的数学教学中不断探索,努力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的实施,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一、学生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差异,可将学生分为A、B、C三个等次:A层是优等生,B层是中等生,C层是学困生。各个层次的学生数视情况而定,不宜按一个固定的比例来安排。在编排座位时,最好四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做到好中差相互搭配,便于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和辅导,体现群体中的“优势互补”。经过一段时间(一般是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重新对小组进行调整,并引入竞争机制,激励学生积极上进,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A、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分层
分层施教是分层教学中最关键、最难操作而且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教师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异步达标。
1.按课型确定分层
新授课在时间的安排上,B层、C层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层学生听懂吃透;对A层只需点到为止,一般10分钟左右,使A层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复习课、习题课教学分层较明显,以学生层次差为教育资源,努力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要利用高层学生的答问、小结、归纳、板演、辅导为低层学生开拓思路、取长补短。
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分层而设置分层练习,建立学生所要获取的知识同学生意识中已有知识的联系,使各层学生在各自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有所发展。
2.按教学内容分层
例如,对数学概念的学习有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不同程度的要求,概念本身也有狭义、广义、内涵、延伸等层次的内容。
课本中的例题起着对概念的应用、解题规范化的示范作用,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但是层次性不强,内涵有限。
教师应熟悉教材前后联系,掌握每个概念、例题所处的“地位”,对概念、例题恰如其分地进行分层,有的适可而止,有的加以铺垫与引申,形成变式例题组或习题组,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
3.课堂提问分层
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明确问题的对象指向和目的指向。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提出适合对象和目的明确的问题,以推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
其主要问答手段有:
(1)示范性问答。
其对象指向是高层学生,目的指向则是低层学生,期望通过高层学生的回答,为低层学生提供示范。
(2)模仿性问答。
其对象指向是中低层学生,其目的指向是要求他们复述再现教师讲解或学生的示范回答,通过模仿掌握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共2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