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导学案
逍遥学能 2013-09-05 13:27
《社戏》导学案
教师寄语: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体验美的心灵,缺少描述美的语言。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概括小说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文章中心。
5、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自主学习案
文学常识积累
(一)、作者介绍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关于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关于课文有关内容 本文的删节部分,是写看社戏之前,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如果作些引申,似乎还可以认为: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字词积累
1、读准下面的字音。
惮 踱 颇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 潺潺 宛转
絮叨 怠慢 蕴藻 家眷 渔父 喝采 旺相 桕树 楫子
2、理解下面的词语。
惮: 絮叨: 撺掇: 弄潮:
依稀: 宛转: 悠扬: 皎洁:
归省: 漂渺: 自失: 弥散:
3、本文作者是 ,原名 , 省 市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本文体裁是 ,文中的“社”原指 ,在绍兴,“社”是 ,“社戏”是指 。
整体感知:
(1)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描写了________的一段经历,生动刻画出一群________的农家孩子形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
(2)这篇小说中最有诗意的地方,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这些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画面。作者以细腻生动的语言,详写了 ________、看戏和 ________。
(3)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我们年纪都相仿,( )论起行辈来,( )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 )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我们是朋友,( )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 )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自选一个角度,概括一下全文内容,力求用最简洁的词语来表达,小组合作解决,提示可从“时间”、“事情”、怀念童年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
1:围绕课题,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这样安排的: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2:从事情角度来看:
( )——( )——( )——( )——( )——( )——( )
3、你怎么知道是“夏夜”?
4、详略是怎样安排的?
5、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
6、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如:题目为“社戏”,但作者却大量地写了社戏以外的内容,这样安排合适吗?为什么?
附鲁迅的几条名言。希望同学们能背下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4、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和学习上。
5、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课堂探究案
(一)、预习汇报
1、字词 2、作者及文章出处 3、预习收获及困惑
(二)读课文,合作探究: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
(2)作者写夏夜行船是怎样烘托迫切心情的?
(3)“我”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4)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小说最重要的要素是人物,这篇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你喜欢哪个?请同学们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为他_______(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来分析人物性格。
双喜:
阿发:
六一公公:
学生默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11、12、23段),完成下列三个练习。
1、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勾画出来。再朗读交流。
2、这些语句写得很美,美词美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请自选一个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然后用“我觉得_______一句写得好,好在它(赏析角度,如词语运用、修辞方法、写法等)写出了(或表现了)_________”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句进行品析,然后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抓文眼,明主旨
1.本文主要是写看社戏,那么我们来看戏好看么?(阅读船头看戏部分)
2.去看戏,不尽兴,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长在田里的普通豆,但文章结尾“我”却说“直到现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这看似矛盾的结尾,你是如何理解的?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小组讨论一下。(通过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四)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1、 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
反思
当堂检测案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1.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朦胧”的意思是 ________。 “踊跃”的意思是 ________。
2.文中描写开船的动作的词语有 ,从中看出江南水乡的少年们______、
________的特点。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方法。
4.文中的景物描写具有特色。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多方面描写。各找出一句写在下面。
视觉:
嗅觉:
触觉:
听觉:
5.文中有哪几句写航船速度之快?
6.“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在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7.这几段文字重点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面,请给这幅画起个名称《_ __ ___ __》。
8.本段主写月夜行船,突出了“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从文中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当堂检测题答案
1.模糊不清 跳跃
2.点 磕 退 上前 出 动作熟练 干净利索
3.比喻 拟人
4.视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5.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6.表现了“我”想看到戏的急切心情。
7.月夜航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