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生物专题复习 群落的结构
逍遥学能 2013-08-26 12:24
群落的演替
【高考目标定位】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群落的演替
3、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考纲知识梳理】
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其中互利共生体现了种间互助,其余三者为种间斗争。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
2、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①原因:阳光的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
②意义: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植物分层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
三、群落的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要点名师精解】
一、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
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
互利
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
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
,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
菌
寄生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
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菟丝子
与大豆;噬菌体与
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
同,如图b。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
竞争越激烈牛与羊;农作物与
杂草;大草履虫与
小草履虫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
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
化羊和草;狼与兔;
青蛙与昆虫
【例1】下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
A. ;B. ;C. ;D. 。
(2)造成②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 。?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 。?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 。?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种间关系有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情况。根据图形分析,一般来说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答案】(1)③ ② ① ④?
(2)食物竞争,使一种(大)草履虫死亡(饿死)?
(3)寄生关系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4)②和④?
(5)狐死亡,兔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草制约)?
二、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类型比较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起点原先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缓慢较快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2、群落演替的特点
(1)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可预测的。
(2)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例2】下列选项中一般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A.西北地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土地
【解析】本题考查演替的定义。解此题可以采用排除法,A、B、D都是次生演替,而初生演替一般不能演替到森林阶段,并且需要很漫长的时间。
【答案】C
【感悟高考真题】
(2010?福建高考)30Ⅱ.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主要生长着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
(1)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滨螺(233只)捉出,移人几乎无滨螺的A坑,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①图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种间关系角度看,浒苔和角叉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高考资源网]
②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___________海藻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另一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研究涉及到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对水坑和凸出基质这两类微型生态系统中滨螺密度和海藻物种数的调查,绘制成图C。
①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
多样性,需要优先保护的是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
这种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
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解析】II:本题考查生态学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一题:
第1小题:图A中移入滨螺后,浒苔数量下降,因此应是被滨螺捕食。浒苔和角叉苔同为藻类,且图中浒苔数量下降后,角叉苔数量上升,因此二者为竞争关系。
第2小题:综合图A和图B可见,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浒苔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浒苔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因而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浒苔较少,不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岸蟹被大量捕食,因而岸蟹数量较少,岸蟹数量少,对滨螺捕食少,因而滨螺较多。
第3小题:最长的为:浒苔-滨螺-岸蟹-海鸥
第二题:
第1小题: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分析图C,凸出基质生态系统中海藻物种数多,因此需要优先保护的是凸出基质生态系统,这种保护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第2小题: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水坑生态系统的海藻物种数多,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答案】II :1、(1)被滨螺捕食 竞争
(2)浒苔
B坑浒苔较少,不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岸蟹被大量捕食,因而岸蟹数量较少,岸蟹数量少,对滨螺捕食少,因而滨螺较多
(3)浒苔-滨螺-岸蟹-海鸥
2、(1)凸出基质 就地保护
(2)水坑
(2010?海南高考)19.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物种数量 年数
植物类别14152540
草本2827263034
灌木0341219
乔木0001423
总计2830305676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答案】B
(2009?全国卷Ⅱ)5.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解析】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属于捕食,菜粉蝶幼虫与蜜蜂采食的是油菜的不同部位,不构成竞争关系;细菌与噬菌体是寄生。培养瓶中的两种绿藻构成竞争关系。所以选D 。
【答案】D
(2009?海南高考)18.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
A. 初生演替 B. 生物入侵 C. 生物进化 D. 种间竟争
【答案】D
(2009?辽宁、宁夏高考)32.(11分)
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 ,身体 ,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 ,理由是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 ,理由是 。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他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 ,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 。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 KJ。
【解析】(1)土壤中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 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跳虫多栖息于潮湿隐蔽的场所,属于好氧型, 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3)跳虫与甲螨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为竞争. 线虫以酵母菌为食,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最高传递效率为20%, 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 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n/20%=5n KJ
【答案】(1)较强 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竞争 捕食 5n
(2008?全国卷Ⅰ)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解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图像的识别。是一道曲线题,主要以图像的形式考查种间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丙是某种鱼,鱼和浮游动物竞争藻类,同时鱼又捕食浮游动物,,该生态系统中最后只能剩下生产者
【答案】C
(2008?海南高考)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解析】废弃的甘蔗田发生了群落的演替有原来比较单一的甘蔗种植,被杂草代替,物种的丰富度增加了,结构复杂了。在该群落中动物和植物都是有分层现象的,如土壤中有蚯蚓,田中可能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动物。
【答案】C
(2008?广东高考)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②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
③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解析】菟丝子吸收果树而不是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与龙眼、柑橘为寄生而不是竞争关系。
【答案】D
(2008?天津高考)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 )?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答案】C?
(2008?广东理基)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答案】D
【考点精题精练】
1.下列属于群落层次的是
A 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
B 一个草原上全部的动植物
C 一个被杂菌污染的培养皿上的全部生物
D 一片白桦林
答案 C
2.(2010?江苏省南通、扬州、泰州三市高三二模)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BD
A.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呈S型增长
B.群落的稳定性与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
C.群落内的种间竞争比种内竞争剧烈
D.群落中垂直结构的形成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3.珠江三角洲地区引种养殖的巴西蜗牛跑出养殖池后,大肆吞噬菜地的蔬菜,并使原产本地的蜗牛几乎绝迹,以上事例分别描述了( )
A.捕食和种内斗争 B.竞争和寄生
C.捕食和竞争 D.捕食和寄生
答案D
4.下图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D )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
B.种群①的营养级比种群②的营养级高
C.种群②所含的能量比种群①所含的能量高
D.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数量减少而减少
5.下图表示几种生物种群个体数目的变化,①、②、③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
A.种间斗争、种内斗争、种内互助
B.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C.种间互助、种间斗争、互利共生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答案 D
6.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但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这些现象中包括的生态因素有( B )
A、竞争和种内斗争 B、种内互助、竞争和种内斗争
C、竞争和种内互助 D、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7.下列因素中可导致松鼠种群内竞争加剧的是
A.环境温度升高 B.捕食者数量增加
C.种群内疾病流行 D.种群繁殖率提高
答案D
8.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发生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 三幅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竞争、捕食、共生 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答案 B
9.从生态学角度看,表现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诗句是( )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案B
10.如图为三种蜂的生存曲线。叶蜂产卵于叶上;泥蜂贮存其他昆虫的幼虫作为子代的食物;蜜蜂的幼虫由工蜂直接喂养。这三种蜂的生存曲线依次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乙、甲、丙 D.甲、丙、乙
答案 A
11.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
C.通常情况下,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答案C
12.(2010?安徽省巢湖市高三一模)以下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表达,不正确的是 B
A. 任何一个群落都是动态系统,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B.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C. 群落演替的动力来自群落内部,外因会引发演替进行
D. 人类活动主要是改变自然界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3.一块玉米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则正确的叙述是
A.该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该地的动物群落没有分层现象
C.此时,该地的物种丰富度变大 D.该地的植物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答案C
14.近年来我市有些地方出现严重的耕地撂荒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撂荒的耕地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群落演替。下面列举的情况中哪项不是未来群落演替的趋势?
A.营养级的数目增加
B.非生物的有机质(生物的遗体或脱落物)减少
C.群落的结构复杂化
D.每年同化的太阳能增加
答案B
15.(2010?苏北四市高三第二次凋考)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C.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初生演替过程
D.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6.回答下列有关生态学的问题:
(1)研究人员将Sl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与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右图中A、B所示。
① Sl种群与S2种群的关系是 。
② 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Sl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右图。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试在右图的坐标中表示出来。
(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右图所示。分析图回答问题。
① 在 点时,种群补充量最大;
在 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
② 该图所示的原理在生物捕捞中的指导意义是:
。
答案:(5分)每空1分
(l)①竞争
②见图
(2)① B; D
②可以根据种群的变化规律及环境最大负荷量,确定最适捕捞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17.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下图A、B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__。
(2)t2时期后,种群数量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____型。
(4)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___水平,因为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这条河流受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如果出现恶性污染事件,则会导致绝大多数水生动、植物死亡,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请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每空1分,共8分)(1)B (2)不再增加 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或其它合理答案) (3)增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