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体验式教学基本模式

逍遥学能  2013-08-13 09:01

一、体验的涵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体验”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

体验的英文是EXPERIENCED、EXPERIENCING。来自拉丁语EXPERIRI的现在分词EXPERIENS,其中PER是危险、冒险。从危险中过来,就有经验和体验了。

因此,我们认为“体验”就是借助过去的经历或参与现实情境(活动),运用直觉,通过感悟来理解事物。

的涵义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把学习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师生运用协作探讨的方式在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中进行体验、感悟,逐渐熏陶,促进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最初是在对心理品质教育教学实践考察调研基础上依据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归纳总结出来的。具体地说,它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即提出问题(通过创设情境来完成)──方法探讨(通过生生、师生协作完成)──实践运用。

在这师生共同参与的基本环节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依次是:思启趣激──感受体验──意义建构。

师生活动过程

提出问题(情境创设)

协作探讨

实践运用

学生心理变化过程

思启趣激

感受体验

意义建构

而一堂课就是由多个基本环节的重复叠加完成的。即由师生共同开发和设计的一系列相关事件构成的。这里最关键的就是学生必须借助体验来达到意义建构。师生的活动或创设的事件都是为学生的体验服务的。

环节

1.提出问题与创设情境

情境设置非常重要,隐含着本课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起导向作用。情境设置的依据什么?依据本节课的主题和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具体可考虑三个方面。

A.剖析学生身上的问题。谈自尊自信,从自卑、自大谈起;谈调控情绪,从情绪经常失控的同学的痛苦谈起;谈磨练意志,从有人常立志现象谈起。这可以用故事、文字材料的投影及小品来展现情境。

B.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或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可运用认知冲突。谈个人离不开社会,讲一讲狼孩的故事、鲁滨逊的故事;谈自律,介绍一下道德两难问题。

C.从开放式的话题中捕捉问题。我最痛苦的经历是……,概括出“承受挫折的能力”;寒假的收获是……,概括出“业余时间的巧安排”;人生拍卖游戏,概括出“价值观”。

2.协作探讨

问题提出来,就要进行解决问题的方法探讨。如果在设置问题时,就注意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能力,这样的问题自然就隐含思路的启发和问题本身的教育性。如果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设置的问题同样是具层次性的。因此,在同学进行协作探讨时,他们遇到的问题已经是经过处理过的,通过互助探讨完全能解决的。

A.解决结构性问题,得到思路启发。如,讨论《蝴蝶的故事》能明白自己的事必须自己做。讨论《男孩、女孩》能明白各自性别所代表的社会角色,不能错位。

B.讨论开放性的问题,通过学生教育学生。如,你今后十年要做的三件事是什么?一些有远大抱负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同学的发言潜移默化地在教育那些只想享受与追求个人幸福的同学。

C.直接运用教材的知识结构,分步达标。如,意志坚强的表现有4个方面,讲4个故事或做4个游戏。

3.实践运用

通过上述的共同探讨,知道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如何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呢?就需要经历实践运用这一环节。所谓实践运用,就是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运用协助探讨中获得的一般方法或运用协作探讨中获得的一般方法解决自身实际问题等。

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几个教学目标。要达到目标,就必须反复、多次地运用“情境创设-协作探讨—实践运用”活动模式,当然不是每次都必须同时具备这三个环节,其中有许多变化,要就具体情况具体安排。这样,就可营造出一种连贯的、活泼和谐的心理课氛围。

1.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

从上述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师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与教学设计者。教师与学生都比过去更积极,更主动。教师由过去的知识权威变为平等的参与者与协作者,教师的作用不是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体现在掌握学生的实际状况,根据实际状况和教学主题设计活动方案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消失,而是体现在备课中以及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发言、表现灵活调控的能力上。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一改过去被动接受的状况,直接参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从事先的调查到排演小品,以及课堂精彩、生动的发言,互助的气氛都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介入,学生确实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2.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过去主要关注认知目标的达成,心理品质教育课把情感、意志、性格、个性直接当作教学目标,而且是主要目标。

心理品质教育的内容涉及的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不多,而且大多借助相应的日常概念很易理解。较多的是程序性知识(即怎么做的知识),需要通过变式的练习、多次的实践才能掌握。而这样的练习与实践是需调用认知、情感、意志等全面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初步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目的。

3.教学资源的重新定位

除过去熟知的教材、教学媒体外,心理品质教育课更看重学生本身的经验、经历,学生的协作小组,心理课上特有的安全、支持、和谐的气氛。有时甚至把听课的老师也作为这堂课可以利用的资源。总之,只要有利于当前主题的讨论,从报纸的新闻到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故事,从课堂的偶发事件到教室墙壁上的名人名言,信手拈来,都可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4.教学评价的重新定位

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评价:一是可考虑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并对诊断的结果作出反应,给予补救性的教育。二是可考虑学生的自评与小组的考评相结合。重视学生自己的评价,因为每个人的原有基础不一样。而小组的考评更能针对学生的全貌作出评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八上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检测题
下一篇:七上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检测题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南京市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体验式教学基本模式】相关文章
【南京市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体验式教学基本模式】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