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6-11-23 19:22
评价罗斯福新政:
1、积极作用:
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为二战的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保证了美国的民主。
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美国以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④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首先是改变了美国人的政治生活。美国联邦政府的规模、职能和特别是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联邦政府的影响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生活中。正是因为罗斯福新政使得美国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所以美国的共和制也称为总统制共和制。其次是改变了美国人的经济生活。在危机期间初步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弱势群体相当数量的成员首次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
2、成功的原因:
①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与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
②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其成功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③借鉴了当时社会主义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
3、局限性:只是制度内部的改革,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他上台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让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2、主要内容:
①新政是以整顿银行业开始的,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银行休业整顿,恢复银行的信用,这是一种应急性措施,旨在迅速稳定金融资本市场。真正具有改革性意义的措施则是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它实际上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具体实践。这一货币政策的推行必然是宣布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可以提高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刺激出口,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地促进美国国内公共工程事业的发展。庞大的工程开支,来自于政府的财政干预,部分开支就是美元贬值造成通货膨胀所得。但是由于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元贬值必然加剧其它各国的经济困难,推迟了他们的经济复兴。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中心措施是通过工业复兴法,其目的在于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但并未触及企业的所有制。其中有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的规定,则起了扩大消费、提高生活水平、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③调整农业的政策。
实际上是政府通过奖励补偿等手段来压缩农业产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这样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利于环境保护。国家收购农产品等措施则起了国家监督调节经济的作用。
④推行“以工代赈”。
兴办公共工程等系列措施,实际上通过扩大内需来刺激生产发展,起到了调节生产与消费矛盾的作用,同时由国家调节再分配。
3、意义:
(1)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中下层民众也得到了一定的好处。
(2)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发展道路,其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3)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实质: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特点是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罗斯福新政不是法西斯主义,“新政”不仅不是法西斯主义,而且还起到了避免走向法西斯道路的作用。罗斯福新政也不是社会主义,因为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它是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政策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只能说是一次资产阶级改革。
评价罗斯福新政:
(1)关于“新政”以及有关的政策和措施,当时在美国国内有人把它说成是“极权主义”,也有人把它说成是“社会主义”。罗斯福的新政当然不是什么社会主义,因为所有政策都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的根本,即资本主义财产私人占有制本身;“新政”也不是什么极权主义或法西斯主义,新政的每一项重大举措都有立法依据,并无滥用暴力的现象。
(2)罗斯福新政在美国现代历史上基本上是一个进步现象,起着积极的、肯定的作用。罗斯福新政就是在保证资本主义制度根本不变的情况下,扩大和利用总统和国家行政的权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各种产业关系和利益关系进行大幅度调整,来确保充分就业、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全,使美国渡过了当时的经济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同时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保障体系。
(3)最重要的是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传统的自由企业制度,把资本主义推进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创造性地发展了资本主义,为以后美国和其他许多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府所效法,它的实施是美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某些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特别是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4)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地、大规模地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斗争,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但是新政所起的作用只是暂时地、略微地缓和了一些经济危机在美国经济中所造成的严重的局面,它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危机。
罗斯福新政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的作用:
(1)提供就业机会,刺激了生产和消费。
(2)有长远而广泛的社会效益。
(3)“以工代赈”这种方式不伤救济者的自尊心,使他们感到自己是自食其力,不是白吃救济,还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保护了有自尊心的美国人。
(4)在劳动过程中,磨练了人的意志,使其精神不至于颓废,还可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以上效果是单纯发放救济款所达不到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国家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其主要特点是国家政权同垄断资本紧密结合。
重商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即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思想。以法国路易十四为代表。它主张积极发展工商业,拓展海外贸易,以追求金银财富为主要目的。它对资本主义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
自由主义:
工业革命时期兴起的经济思想。以英国亚当·斯密为代表,《国富论》是其代表作。它主张经济活动应由市场主导,政府不应干预,强调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它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扩张产生深远影响。
凯恩斯主义:
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经济思想。以英国凯恩斯为代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为其代表作。它主张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成为“看得见的手”。从理论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使“国家干预”经济逐渐成为长期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为资产阶级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从罗斯福新政起,尤其是二战后,凯恩斯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进入现代国家干预经济的时代;今天,凯恩斯主义对我国扩大内需,缓解就业压力,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促使“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是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之后,垄断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造成一系列难以自解的危机,迫使私人垄断资本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这方面的理论准备,如凯恩斯主义、芝加哥学派等比较充分。从一定意义上说,“二战”后欧洲出现的工党、社会党政府的经济结构改革措施──国有化政策等,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标志。
②“二战”的特殊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在战争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以应对战争,这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
危机迫使垄断资产阶级呼唤国家垄断资本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其固有矛盾造成的。危机期间,单靠私人垄断和自发市场机制已无法缓解矛盾,无法通畅再生产循环过程,只有国家才能充当调和矛盾挽救危机的“救世主”。
④“二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巨额的资金和对各部门有效的管理,这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
(2)特点:
①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
如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改革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制定指导性经济计划,对经济进行规划和指导。
②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
在所有制方面,通过股票分散化,出现了人民资本主义,资本家不再拥有企业的全部所有权;
另一方面,由于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
③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总之,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其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节与完善。
战后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主要有:
美国以高新科技为主要动力的“新经济”模式;
英国以多市场、少政府的混合市场经济模式;
法国以扩大国有成分、加强指导的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
日本以政府干预大于市场调节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等。
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主义:
1、原因:
①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
②二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起庞大的经济调节机构统管经济,并兴建了大批企业,其调节和管理职能深入到主要经济部门,保证了战时经济的迅速增长,也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
2、表现:
①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②政府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
③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3、特点:
与西欧不同,不是实行工业国家化,而是依靠增加政府开支和大量军事订货、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和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
4、实质:
虽然建立了国有企业,但美国的经济体制仍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5、影响:
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生产力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
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促进经济的发展。
(3)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于科技的进步、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
(4)阶级关系的变化:
由于股票的分散和中间阶层的兴起,阶级对立的情况发生了变化。
(5)经济全球化:
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2、对这些新变化的认识:
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主动地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这些新变化并没有解决它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这些新变化一方面使其自身有了更好发展,提高了实力,同时也带来与自身相否定的因素。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变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在与社会主义制度较量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良好的经验。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1、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
①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调节生产、增加投资、刺激消费、保证就业,就可以防止危机,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无论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面临战后重建的任务;
②30年代美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为特点的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主义在世界历史上头一次大规模创造性的成功试验,以上两点成为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的社会基础。
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一改过去对经济自由放任,完全依靠经济规律调节的态度,纷纷采取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不断调整财政、税收、金融政策;
③在一些基础工业和公用事业中推行国有化政策: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以保证社会的安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战后的20多年被称为发展的黄金时期。
2、20世纪70年代以后
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周期。前一阶段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下,各国发展很快。然而,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也不能克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有制的固有矛盾,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陷入了严重的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的“滞胀”状态,“滞胀”是“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的简称,具体表现为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物价上涨和外贸增长趋缓等。英美等西方国家抛弃凯恩斯主义,转而实行鼓吹市场万能、反对国家干预、削减社会福利、维护企业利润的新自由主义政策。面对“滞胀”,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再次进行调整,实行了不同程度上改革经济政策,开始减少政府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干预,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国家干预,出现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1)建立:
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的资金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建立各种保险制度,如失业救济、养老金、病休金和儿童福利津贴;提供各种免费或低收费社会服务:如教育、医疗、托儿等。
(2)特点:
①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社会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②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
③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3)实施影响:
①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②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③福利政策也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4)评价:
①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在消除社会不公,保障人民基本生存条件,促进社会民主和公正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扩大了社会消费,刺激了社会需求和经济增长。
②福利政策的长期推行,使发达国家出现新的问题,首先是巨额公共开支加重了财政负担,引起巨额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其次是劳动积极性下降,生产增长率降低,导致产品竞争能力下降,出现经济结构危机,失业率上升。第三是沉重的税务负担,使企业、个人和社会都不堪承受,造成企业后劲不足,设备改造缓慢,经济效益下降。第四,引起人才外流、人口老龄化,中间阶层日渐削弱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