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3-08-08 13:50
【释义】即通过看图、填图、用图来记忆地理知识。首先要掌握地图知识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地势高低、熟悉主要图例、了解经纬网等,练好看图的基本功。
【示例】我国地形特征之一是:地势西高东低,有明显的三大阶梯。这一特征在地图上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显示出来:最高一段的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呈储色:由此往北往东就变成深黄色,是海拔1000—2000米的高原或山地,属第二段;越过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往东直到海滨,是绿色或深黄色相同的地区,就是平原和丘陵了。通过识图,即可记得一清二楚。其次,要养成看图用图习惯,日积月累,方可熟能生巧。
地理学习法——简化地图法
简化地图法
【释义】简化地图法是根据学习的需要,把地图作简化处理,删去大量繁杂的图例,只保留有关知识的信息的方法。通过简化图的构思设计,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和反映动态、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
【示例】长江水系简图:
长江干流犹如“L”和“w”两个英文字母连接而成。从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到宜昌(B)的“L”形河道为上游,谷深水急,虎跃峡(A)、三峡地段,长江干流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葛洲坝就建在宜昌市以西的三峡东端处。
“w”河道则为长江中下游。“w”两端分别是宜昌(B)和南水北调东线的江都(F)水利枢纽,中点武汉市(D)则有长江最大支流双江汇人。“w”下方两处转折点是我国两大淡水湖——洞庭湖(C)和鄱阳湖(E)、BE河段为长江中下游,湖泊众多。
地理学习法——归类记忆法
归类记忆法
【释义】纷乱的无条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记忆的。我们把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如山脉、河流、岛屿、湖泊等分别归类在一起,再进行记忆就比较容易。
【示例】以半岛为例,主要半岛我国有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亚洲有朝鲜半岛、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半岛;欧洲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日德兰半岛、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非洲有索马里半岛;北美洲有拉布拉多半岛。
认知地理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二)
2.理性知识
地理学科的理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象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知识,是感性知识的抽象与概括。学好理性知识,也有助于记忆感性知识。
(1)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知识。形成地理概念是学习地理的中心环节。形成地理概念要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范围,例如“河流是指陆地上循一定路线经常流动的水体”,反映的是河流的本质属性(不同于湖泊与海洋),是河流的内涵;其外延包括世界上任何一条河流。根据内涵和外延的不同,可以把概念分为以下三类。
①一般地理概念,它的外延很广,不是专指某个特定的地理事物,而是泛指一类地理事物。如平原这一概念,不是指某个平原,而是指世界上一切平原。在自然地理中出现的高原盆地、气温、气压、季风等,在经济地理中如重工业、消费城市、民族经济等都是一般地理概念。
②单独地理概念,是专指某一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独有的特性,它的内涵比较丰富,外延较小。如长江、黄河、北京、大行山等都属于单独地理概念。
③集合地理概念,是指某一地理要素区域的特征,它的特性以地区类集而成。如中国气候、华南气候、中国少数民族、吉林农业等。
在学习概念时,应注意善于利用逻辑推理缩小地理概念的外延,增加其内涵,或扩大概念外延,缩小其内涵,完成从一般地理概念到单独地理概念的过渡,或由单独地理概念到一般地理概念的过渡,掌握地理概念的从属关系的演变联系。例如,从河流的一般概念出发,增加其内涵,河水能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属性就构成了“外流河”的概念,这样外延就缩小了,不包括内流区域的河流;若进一步增加其内涵,加入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属性,其外延就又缩小了;若再加入入源地、流经路线。河口地点等具体属性,就可限定到长江等单独概念。相反,经过概括,由长江等减少其内涵,扩大外延,就可推移到秦岭一一淮河以南的河流→外流河→河流的有关概念。
(2)地理原理
①地理特征。地理特征,指地理事象异同点,因为它反映的是各种地理事物的异同点,因此为认识现象的本质、属性,形成地理概念提供了可能,学习地理特征主要采用比较法,同学们可以把各种地理事象分类列成表,进行比较学习。
②地理规律。地理规律包括地理演变和地理分布两大规律,它反映着地理事实间的必然联系及其规律。如学习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和植被破坏,水上流失造成黄河水害的演变规律,必须与地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归纳、概括,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引起地理规律。
③地理成因。一种地理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引起另一种地理现象,这种反映地理事物的园果联系,揭示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形成原因的基础理论叫地理成因。例如,人地关系谐和论,板块构造学说,大气环流形成原理等。学习理论知识,要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设法解答。把因果关系搞清楚,由因推果,熟练后再反过来由果追因,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运用图解法,把抽象的地图与现象的思维相结合,推求其因果关系。
认知地理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一)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和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它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是由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过程。
1.感性知识
地理学科的感性知识是指大量的事实材料。因此,又可简称为地理事实。这部分知识需要同学们记住,因为它是今后学习的基础,是运用地理语言,解决地理问题、提高地理技能的关键。
(1)地理名称
地理名称即地名,具有空间性、量大等特点,记忆时应与地图紧密结合,与其它地理事象及语意、语源联系起来。
(2)地理分布
地理分布是指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的位置。它分为数理分布,包括经纬度分布、海拔高度分布等;相对分布,包括海陆分布、坡向分布,以及地理事物间的相对位置等。地理分布知识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它对认识产生地域差异的圆因有重要作用。与地图紧密结合,探求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是掌握这部分知识的有效途径。
(3)地理景观
地理景观是指反映地理事物景色或外貌的知识。分为自然景观,包括山地、河湖、沙漠、热带草原景观等;文化景观,包括工业区、农日、城市、交通运输景观等。学习掌握这部分知识,可对周围地理事物进行观察,也可通过看影视、录像、幻灯来学习。
(4)地理演变
地理演变指地理事务的发展变化过程。分为自然地理演变,如昼夜和四季更替、水份循环等:人文地理演变,如人口、民族的演变、农业演变、工业演变等。学习这部分知识要和地理景观结合起来,按照时空发展顺序,分阶段、分过程地掌握,不能只抓头尾,去掉腰身。
(5)地理数据
铁路长度、地区面积、江河流量、南北温差等定量数字和比率数字称为地理数据。这些抽象的数字反映着具体的地理事物。学习地理数据知识,必须充分利用图表,把数字具体化、形象化、规律化。如在学习经济地理时,要注意运用特定的一些地理数据,去分析和掌握各地区的生产规模、速度、差异及其规律。
地理学习法——串珠成线法
串珠成线法
【释义】在一定范畴内,许多地理概念是相互联系着的,因此,当思考某一地理概念时,应该放到与其他地理概念相互联系的整体上去认识。联系的方法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串珠成线法是联系法的一种,是根据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将零星的地理知识系列化的方法。它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分散的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认识地理事象的广度与深度。
【示例】弄清楚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
大气
又如,有关气候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形成气候的因素
地理学习法——比较法
比较法
【释义】它用于对同类地理事物或具有相似特点的地理事物问,进行异同比较。比较总是根据一定目的,按确定标准作比较,常用形式是列表。
比较法对理清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学了七大洲的地形特点之后,可按海拔、地形起伏、地形种类和分布立项作比较。
比较法一般要同其他方法相结合,才能揭示事物的特征、规律和联系。例如要认识我国东部河流汛期自南向北的变化规律,用比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