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3-08-07 08:0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魅力无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奠基作用。几千年来,这些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传到了邻国甚至西方。“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克己复礼”的谦恭自牧,“自强不息”的阳刚之美,“厚德载物”的阴柔之德,“日新其得,生生不息”的变异思维等等,这些思想无不闪耀着往圣贤哲的睿智灵光,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先秦思想宏富,内容深邃。孔子“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仁政”“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力者食人,劳心者食于人”;墨子“交相利,兼相爱”“非攻”“尚贤”;韩非“以法为本”“法不阿贵”;王充“今胜于古”,勇于改革;荀子“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强调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控制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庄周“天人合一”则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今天我们反思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负面作用具有警钟长鸣的作用。
人是社会人,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个人总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因此,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都主张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当然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别,儒家的“爱”由己推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是有差别的爱;墨家的“爱”强调爱一切人,这种爱虽然胸怀更为博大,大有超越族本位的倾向。但这种无阶级差别的“爱”,在阶级社会中的实现简直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倒不如儒家的“爱”更为容易实施。
由于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是不同的,不同的社会群体被分划为不同的阶级、阶层。不同的阶级、阶层之间有着不同的利益和追求,人不能无群,而要使群居生活免于纷争、趋于强盛,就要社会各阶层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恪守本分、彼此和睦。就能实现国家强盛、社会进步。“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和”的思想极富辩证思维,它积极地看待自然和社会中的差异、分歧和矛盾,提倡不同个体各自发挥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体的和谐与发展。这种以和为贵的思想历来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并最终内化为我们的国民性,孕育成中华民族的和平、宽容、博大的胸襟。正是凭借这种智慧,中华民族才能成功的化解一次次的社会危机、民族矛盾、战争创伤,始终以一种豁达、健朗的态度正视过去的苦难教训,立足现实需要,开创美好未来。
先秦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与孕育的基石,这一民族精神的基本遗传基因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悠悠数千年,不断丰富着自身内涵,赋予新的时代色彩,成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撑过了古老民族昔日的苦难与屈辱,也必将实现凤凰涅磐式的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
孙立红,女,中学一级教师,市级教学能手,从教20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
李学明,男,中学一级教师,市级教学能手,从教20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