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备考中的五字要诀

逍遥学能  2016-10-01 21:49

  过总结近年来高考备考的经验和对近年考试说明和高考试卷的潜心研究,对于历史科的高考备考,我认为,高考要取得好成绩,就应力求抓好以下五个字。
  
  一、“透”。对于近年的高考,就有“专家”指出:谁要是能把课本背熟的话,拿下120分完全不成问题。背熟课本到底能不能一定拿到120分我们暂且不说,但从近年的高考看来,高考大有回归课本之势。显然,高考对于课本基础知识考察的广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强。因而,高考要取得好成绩,平时吃透课本就显得相当重要和必要。那么,如何吃透课本呢?其一是将课本读“薄”,删减高考不可能考或极小可能考的内容,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效度。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卷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针对地将课本里大量的阅读文字(楷体字)和不少孤立、静态的陈述性语句,以及夹杂在字里行间的相当部分的修饰性词句果断删减。其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节目和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学生通过平时不断地回顾、巩固,考试中,特别是在做大题时就能做到“信手拈来”,而能不或尽量少地减少知识点的遗漏。其三是将课本读活。有人总结出学在史必须做到“死去活来”,“先死后活”。这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光要死抓基础知识,也要能将“死”的知识用活。读“活”课本是对能力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必须以读“薄”和读“通”为前提,对于一般同学来讲,有相当难度。因而,教师在这一环节的引导和辅导就尤为重用。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打乱课本原有的章节结构,设置具有一定思维性、可操作性,又能起来阶段小结和考查作用的问题或小论文,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例如,我们在学完“新中国在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章后,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新中国后的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主要完成了哪些重大的任务?其具体措施是什么?结果怎样?而在学完中国近现代史后,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小论文:试论中共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锻炼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以及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等项能力。
  
  二、“精”。除了上述精减课本内容的外,我们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精”。首先,教师课堂用语要精炼,讲解历史知识、历史概念要准确到位。考试说明能力的10项要求中,就明确要求文字表述要“语言准确,逻辑严谨”。而事实上,我们不少教师或是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或是由于课前的准备不充分,课堂上讲解时用语繁杂、冗长,滔滔不绝,不知所云;或是讲解历史名词、历史概念时表述不准,马虎了事,这都是要不得的。其次,精选练习,精心辅导。以往,我们众多师生都主张实行“题海战术”,力求以多取胜。多做题当然对于提升解题能力会有一定有作用,但一味地多地做题,是事倍功半的笨方法。在“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备考阶段,这样不光是浪费了学生大量宝贵的时间,而且使学生没有更多的精力用来扶正错误、加深理解、找出规律。实际教学中就经常就会出现不少同学这次错了,下次同样的题目依然做错的现象。因而,教师在辅导的过程中,应力图精讲精练,精练精讲。第三,精设小结,精编专题。高考的考察是横向的,也是纵向的,它可以考同一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它也可以考不同时期的同一类事件。也就是说,高考既考察历史的阶段特征、也考察古今中外历史的联系和发展进程。因而,我们在第一轮复习时应尽量作好阶段小结,巩固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第二轮复习时,我们就应精心编好专题,提升学生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认识,加深其理解。
  
  三、“情”。充分利用好非智力因素,联络好师生感情。有一句老话,说,大学生是因为喜欢某科而喜欢老师,中学生是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上某科。这句话从一定程度上表明,让中学生“喜欢上”老师对于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因而这就要求教师生活中关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民主、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以适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注意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容易接受学生的合理建议,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在良好师生关系下,学生心理上趋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
  
  四、“查”。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需要通过检查和考核来加以评定。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可以起到鼓励和督促的作用。对于学习认真和基础相对扎实的同学来说,考核的成绩可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而对于基础较差、学习不太认真的同学来说,检查的结果就是一个鞭策和督促,促使他们认真复习前一阶段所学的内容,以便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个新的起点。第二,检查和考核还可以使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教师在教学过程的问题,以便于及时调整,加以改进。具体操作时可把安排背书任务、布置课后练习、设置小结论文和进行阶段效果检查(单元测试、专题测试、综合测试等)相结合。
  
  五、“新”。历史高考源于课本,却不局限于课本。时下的高考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历史高考也越来越走近生活,联系时政,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这也就是说,备考过程中,我们一味地局限于课本是远远不够。拓宽视野,关注新知,也就成为高考的一项必然要求。因而,作为辅导学生备考的教师来说,不光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而且自己也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关注史学新动态、关注时政热点、关注备考信息,编设新意专题和练习题。比如今年中国的载人飞船上天,实现了中国人民几千年飞天的梦想,因而我们就可以更多地给于科技史,特别是中国科技史以更多的关注。台海关系由于台独意图“修宪”又趋紧张,因而台湾问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问题也是值得注意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高考历史答题 解答主观题时应该分“四步走”
下一篇:高中历史学习:用联系的方法学历史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历史备考中的五字要诀】相关文章
【历史备考中的五字要诀】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