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赫鲁晓夫改革说开去

逍遥学能  2013-07-04 09:36

他从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一跃成为苏联权力的执掌者;他备受斯大林青睐,却成了斯大林声誉的毁坏者;上台伊始,他作风朴实、备受欢迎,后来却刚愎自用、遭人唾弃;他的改革既有成功之处,更多为败笔之作。他就是斯大林的继任者——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改革揭开了苏联体制改革的序幕,但带有明显的应急性、局部性和肤浅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经济政治体制。赫鲁晓夫本人冒失多变,主观武断,执政后期在不少地方重犯斯大林时期的错误。1964年10月,赫鲁晓夫在苏共领导集团的逼迫下辞职。此后,苏联的改革时断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的政治、经济已是危机重重,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解体。而在苏联的干涉下进行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接连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蜕变。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发生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由许多的因素促成的:苏联模式高度中央集权和排斥市场机制等弊端,不仅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而且使经济发展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经济政策失误和改革失败雪上加霜,使苏联、东欧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危机;政治方面,个人崇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部分干部以权谋私,脱离了群众,也给敌对势力造成可乘之机;反对派利用部分群众对共产党的某些政治事件和历史积怨,掀起政治风波,最高领导人对此缺乏政治敏锐性,采取了放任甚至迎合的态度,结果否定了自己;还有就是西方国家对苏联、东欧推行的遏制战略与和平演变等等。这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酿成了20世纪共产主义运动的最大悲剧。

然而此时在世界的东方,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民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今天我们来解读这段历史,从中了解到苏联、东欧国家进行改革的成败得失,他们的经验教训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不仅认识到改革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本国的实际状况,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曲折、艰巨和漫长的,同时,通过对中国和苏联改革的比较,进一步认识到邓小平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经验对于人类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非常重要和宝贵的。

作者简介:王涛,山东省高密市育才实验中学历史教师。市教学能手、优秀教师;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等各类刊物发表或获奖;参编《初中历史总复习?中考金四导》、《初中历史总复习?中考三测》系列教辅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特征
下一篇:大卫·克里斯蒂安和他的“大历史”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从赫鲁晓夫改革说开去】相关文章
【从赫鲁晓夫改革说开去】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