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6-09-15 21:28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下面是2015-2016高考历史复习高效提升检测试卷,希望对考生有帮助。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周金文显示,当时有许多邦君通过为母、妻、女作器,来强调自己与姬姓或其他邦君家族的姻亲关系。对材料解释不合理的是()
A.是贵族政治的体现
B.是宗法制度的体现
C.原始社会的遗俗对后世政治有一定影响
D.有利于周天子强化中央集权
2.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接着又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国之罪人也。材料反映出()
A.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
B.旧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C.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不复存在
D.等级森严的分封制逐渐被中央集权取代
3.有学者指出:智者并不是为智慧而教授智慧的思辨家其目的是培养能够在政治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人。下列思想家的主张与该观点相悖的是()
A.孔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
4.东汉政论家仲长统在《昌言》中指出: 汉之初兴,分王子弟,委之以士民之命,假之以杀生之权。这一记载可以说明西汉初期()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实现了选贤任能
C.实行了分封制度
D.强化了郡县制度
5.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
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并发展
6.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相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直接反映了这一现象的是()
A.秦朝郡县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军机处
7.右图是在中国传统的七夕情人节之际中国邮政发行的一枚邮票,下列关于这一邮票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一种集体耕作的大农业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 ③产品主要供应市场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8.某历史著作中有如下的描述,其中被遮盖的应是()
A.兵部 B.枢密院
C.内阁 D.军机处
9.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不虚传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这场商业革命最本质的现象是()
A.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
B.出现了工商业市镇
C.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D.海外贸易空前发达
10.中国人民银行曾发行过一套以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为内容的纪念币,纪念币的图案涉及马镫、阴阳八卦、算盘、伞、兵马俑等。对此最为合理的认识是,我国古代科技发明()
A.涉及多个领域
B.注重观察和实验
C.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
D.都是以服务农业生产为目的
11.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与吴道子的作品:吴生虽绝妙,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鬲谢龙樊。他极力推崇王维,誉之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东坡对王、吴的评价()
A.改变了王、吴二人在中国画坛的地位
B.彻底否定了写实、形似的主导思想
C.有利于文人画体系的形成
D.开创了以形写神的画风
12.元朝初立御史台。忽必烈诏谕说:台官职在直言,朕或有未当,其极言无隐。嗣后,数月间追理侵欺粮粟近二十万石,钱物称是。忽必烈敕令中书省、枢密院,凡有事与御史台官同奏。廉希宪曾曰:立台察,古制也。内则弹劾奸邪,外则察视非常,访求民瘼;裨益国政,无大于此者。从材料中不能够得出()
A.御史台官员权限过大招致不满
B.御史台官员可以谏言皇帝
C.忽必烈借鉴了唐宋的政治文明
D.元朝御史台可以纠察百官、追理财赋
13.元代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杂剧、散曲、南戏等都取得巨大成就,后世将其与唐诗、宋词并称。后人则充分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称其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种风格反映了元代()
A.城镇经济繁荣
B.统治者政治清明
C.戏曲创作者文化水平不高
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14.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A.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B.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C.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15.(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记述:(松江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据此可知()
A.豪门贵室造成传统伦理道德沦丧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社会风气变化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财富的增加是促成崇尚奢侈的根源
16.《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
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
C.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
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
17.下面是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B.b处处于高潮是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
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
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
18.徽商在明清时期的商业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其经营行业之多、范围之广、积累财富之巨,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徽商很爱读书,他们有的白天经商,晚上读书。即便在路途中也时时忘不了读书。爱读书给徽商带来的影响有()
①便于提高文化素养,汲取历史上的商业经验智慧
②使徽州人经商形成风气,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徽商势力的强大,冲击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④增强了其经商的理性认识,形成良好的商业道德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清代前期,扬州有首童谣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可见,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
B.官商勾结官商身份难以界定
C.商业发展推动社会风气变动
D.地方商业由官员垄断经营
20.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中国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环视四方。清王朝正是在这种历史沉淀中,发展完备了天朝对外体制。这一对外体制()
A.客观地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世界形势
B.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
C.在鸦片战争后被统治者完全抛弃
D.使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势 二、非选择题(21题14分,22题14分,23题12分,共40分)
21.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在中国运行了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戛然而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隋文帝草创、经唐太宗大致确立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文官的选拔制度。它以公开、统一的考试作为取士任官的基本途径。它与郡县制结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巩固、强化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科举制也向社会各阶层的知识分子打开了入仕的大门,一方面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1905年废除科举是晚清新政的一项重要举措,这对于中国社会结构的改变有着深远之影响。早在科举废除第二年,严复就指出,此事乃中国数千年中莫大的举动,其意义可与秦始皇废封建、开阡陌相提并论。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也认为这是1905年时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池子华、吴建华主编《中国社会史教程》
材料三 清代科举一度为一百多万人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一旦这种生活方式不复存在,会使这一百万多人产生强烈的幻灭感和失落感,他们对清政府由原来的效忠支持开始转向不满和反对,而读书人在中国社会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科举制度废止后,在选官制度上出现了缺失。民国时期,按照孙中山的设想,南京政府设立考试院,但它已无法像中国古代一样组织全国规模的大型选官考试了。清末民众不仅把新学堂称之谓洋学堂,还对学堂中的课程说三道四,习体操也,谓将练习飞檐走壁,以为窃盗预备学;学唱歌也,谓将来习吹弹演唱,以为优伶之预备,更有宣称吾家子弟,每日以采薪拾菜为生活,入学堂是绝我生路。
材料四 在科举制度下,士人趋于乡村城市乡村间的流动模式,遍布乡村的士人从乡村流入城市,最后又从城市回到他们心理与情感上真正认同的人生归宿乡村。科举制虽以一纸诏书废除,但是新式学堂却非一纸诏书所能在农村建立,这导致了士绅流向城市就读就业,也带走了乡村的文化和经济资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科举制废除的原因及影响。(6分)
(3)结合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科举制的兴废?(2分)
22.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3分)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5分)
材料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 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6分)
23.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滕文公》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
材料二 理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就要弄明白理学为什么起这么大的作用?为什么能够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他还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如以《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为例,说明理学从儿童抓起,要求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要遵从礼的规范。如:穿衣要系好领口、腰部和脚部;为人子弟必须低声说话、语速不能太快;看书要正襟危坐、仔细慢读;在长辈面前吃饭不能出声,要细嚼慢咽。理学真正成为主流意识是从元代开始的。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孟子对于忠君的看法。(4分)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理学产生的经济、思想条件。分析理学真正成为主流意识是从元代开始的原因。(8分)一、选择题
1.D 解析:邦君是指诸侯,作器可以理解为邦君为母、妻、女做一些可以体现其身世的东西。就题干而言,这种做法其实反映的是诸侯势力的膨胀,所以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2.B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周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从材料信息看,实行分封制,可以维护统治秩序;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建立在宗法体系下的分封制遭到破坏,旧秩序随之瓦解。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出现在秦朝,C项表述错误。
3.C 解析: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在政治方面主张无为,这与材料中在政治活动中获得胜利直接相悖。故C项符合题意。
4.C
5.D 解析:A、B、C三项不全面,而它们都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正确答案为D项。
6.B 解析:西汉初期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结果出现了王国问题,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7.C 解析:可以从图片中看到男耕女织的生产景象,由此判断此经济形态当属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产品主要供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故排除①③。②④明显是符合小农经济的特点,故正确答案为C项。
8.B 解析:题眼是唐末军事组织。兵部在唐朝前期已经出现,内阁出现于明朝,军机处出现于清朝,故A、C、D三项错误。
9.A 解析:首先排除B项,因为宋朝之前已经有工商业市镇。其次排除C、D两项,虽然两者都是宋代商业经济繁荣的表现,但它们不能体现题干中的商业革命。由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可知,这场商业革命强调的是城市的经济功能,故正确答案为A项。
10.A 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知我国古代科技发明涉及马镫、阴阳八卦、算盘、伞、兵马俑等,由此可知它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故A项正确。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注重经验的总结,而不是实验,故排除B项。有些发明不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故排除C项。并不是所有的发明都服务于农业生产,如兵马俑,故排除D项。
11.C 解析:苏东坡通过对王维、吴道子的对比评价,强调诗意,而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故这有利于文人画体系的形成,因此C项正确。苏东坡的评价不能改变两人在中国画坛的重要地位,故排除A项。苏东坡主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要求二者俱备,因此,他并未彻底否定写实与形似,故排除B项。顾恺之在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故D项错误。
12.A 解析:材料表现的是元朝御史台的职权较大,可谏言皇帝、监察百官、追理财赋,故B、D两项正确。从材料中书省、枢密院立台察,古制也可知其借鉴了唐宋的政治文明,故C项能够从材料中得出。材料只能反映出当时对御史台职能的认可,但不能表现出其权限过大招致不满,故选A项。
13.A 解析: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反映的是元杂剧通俗化的特点,这一特点适应了市民阶层的壮大,而究其根本原因则是城镇经济的繁荣,故A项正确。
14.C 解析:根据材料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可以看出李贽对秦始皇焚书坑儒持肯定态度,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控制,通过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故C项正确。李贽不主张实行君主专制,D项与史实不符。A、B两项与题意无关。
15.B 解析:从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伦教荡然,纲常已矣可以看出,明朝时期松江地区的士大夫们从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转变为重利轻义,故选B项。A项中的伦理道德沦丧与史实不符;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导致思想观念变化,故排除C项;崇尚奢侈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D项。
16.C 解析:材料反映出张居正在生前拥有很大权力,死后以罪状示天下,这说明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内阁无实权,也不是行政机构,故不能制约皇权,皇权与内阁并不存在矛盾,故A、B、D三项说法不正确。
17.D 解析:d处处于高潮是由于宋明理学的兴起,故选择D项。
18.C 解析:徽州人经商形成风气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读书只是增加徽商的文化素养,与他们经商成为风气无直接关系,排除②。故选C项。
19.C 解析:材料反映出一些官员经商后富贵不归乡,这说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叶落归根的观念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A项中摒弃与史实不符;材料反映的是部分官员的行为,B、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
20.D 解析:材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存在天朝上国的狂妄心态,这种心态使得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势。A项说法错误,因为清朝时期的世界形势是中国逐渐落后,西方国家向资本主义过渡,逐渐强大;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是制度落后,故B项说法不正确;鸦片战争后,统治者并没有完全抛弃这一对外体制,如仍把西方国家称为夷,故C项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
21.参考答案:(1)科举制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和察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和缓和阶级矛盾;科举制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科举制具有文化传播、社会教化功能。(答出2点即可)
(2)原因:科举制在明清两代采取八股取士,极大地禁锢了士人的思想;随着中国近代化的展开,该制度已不能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影响:有助于新式教育的兴起,有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增强了反清力量;没有形成覆盖全国的有效的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废除对教育的普及与学堂对教育的促学力有所减弱;扩大了城乡差距。(答出4点即可)
(3)科举制的兴废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都有利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曾经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由于其发展历程中缺乏革新,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阻碍,它的废除是必然的。(答出其中的1点或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关于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要联系其背景,从明朝时期科举制的变化,尤其是近代以来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局限性等回答。第(3)问,要注意兴废二字,既要看到它兴起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也要看到它被废除的必然性。
22.参考答案:(1)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
(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演变: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市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到宋朝,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
(3)经济: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思想: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评述: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商业发展的表现事例即可。第(2)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找关键词句即可概括出两者的关系。第二小问实际是考查唐及其以后城市发展的表现,根据所学知识从坊市的界限、草市的出现等方面归纳总结。第(3)问中第一问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经济上虽受到限制但并未完全禁绝,思想上根据材料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实际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即可。
23.参考答案:(1)臣子有忠诚于君主的义务,君主有仁慈爱民的义务,人民有权反抗独夫民贼。
(2)条件:商品经济的活跃;佛教道教对儒家思想的冲击。原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道教、佛教思想,更适合元明清统治阶级的需要;朱熹使理学世俗化、通俗化、生活化、普及化。
解析:第(1)问,杨氏指杨朱,反对儒墨,主张贵生,重己。故孟子批评杨氏为我而无君。可见孟子主张臣子要忠于君。材料一第二段话的大意是:毁坏仁爱的人叫做贼,毁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而残、贼这样的人就是纣王,只听说诛灭了纣王而已,没有听说过臣子杀君的。这段话反映了孟子的观点是君主要慈爱其民,否则人民有权反抗独夫民贼。第(2)问第一小问理学产生原因:联系教材知识从经济、思想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元代开始成为主流意识的原因:应从儒学的自身发展、朱熹等人儒学的贡献等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