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

逍遥学能  2013-06-22 20:17



专题九 戊戌变法
[内容标准]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
2.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
3.知道“公车上书”。
4.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5.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6.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7.认同变法图强、明进化的价值观。
8.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9.知道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0.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1.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整体感知]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在民族危机加剧的形势下,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变法在政治上具有资产阶级民主色彩,如提倡官民上书言事。有关经济的内容均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普遍设立中小学堂,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等,有利于西方化的引进与传播。但是变法法令中没有涉及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有进步意义。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知识清单]
一、酝酿中的变革
1.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
客观原因:19世纪末《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政治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政治团体的建立。
推动因素:德国强占胶州湾等等。
2.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
思想家主要著作或思想主张、特点和影响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孔于改制考》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变法思想,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极大轰动,奠定了维新派变法的理论基础。
梁启超梁启超曾担任《时务报》的主笔.发表了《变法通议》等反对封建官僚的因循守旧,主张变法图存;主张兴民权,核心是“以群术治群”。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
发展。
严复创办《国闯报》,翻译了《天演论》和《原富》等著作把西方进化论学说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系统地介绍到中国,用西方思想解释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
实的理论基础。
3.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过程
经历了三个阶段:宣传变法——爱国救亡运动——进人高潮(百日维新)。
(1)著书立说,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等。(2)1895年“公车上书”,从理论宣传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3)创办学会、学堂、报馆、书局,加强宣传和扩大影响,争取支持和参与,如《中外纪闻》、强学会、《时务报》等。(4)1898年成立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的口号,推动了救亡运动的高涨,“百日维新”进入高潮。
二、百日维新
1.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措施除旧布新
政治方面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
办报纸。
经济方面裁撤驿站等旧机构。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办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
矿产。
军事方面裁汰绿营。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
器,改用西法训练。
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将书院、祠庙等改为中西兼修的学校,创办专业学堂,
选派留学生。
2.戊戌变法的失败
(1)过程:
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同派的阻挠和破坏:免去支持变法的“帝党”首领翁同?职务,打击和削弱光绪帝和维新派;控制用人大权,防止光绪帝重用维新派和支持变法的帝党官员;大力提拔自己的亲信。
②发动“戊戌政变”镇压戊戌变法。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党人,处死“戊戌六君子”;处分倾向和参与新政的官员。
③废除新法,取缔学会,封闭报刊。
(2)原因:
①客观上,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旧势力力量雄厚。
②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很不充分(根本原因)。维新派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软弱无力和政治上的不成熟。
③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发动广大群众,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
另外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等等,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3. 戊戌变法的意义
(1)爱国性: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尤其在甲午战争失败于邻国日本后,帝国主义掀起对中国的瓜分狂潮。《马关条约》签订时出现的“公车上书”成为变法的开始。所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
(2)进步性: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看,推行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出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进步的。
(3)启蒙性: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祖宗之法,兴民权,学西学,这样必然要和封建思想和化进行斗争,变法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学说,抨击封建化宣传资产阶级化,就是促进近代思想的启蒙,就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影响;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华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启蒙的。
(4)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4.戊戌变法的性质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重点突破]
1. 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封建危机严重;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
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强大。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具体措施发布一系列陈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思想化传统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化,西方学说普及早。传统思想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
其实质看,均体现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与原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这时就要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否则,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阻。由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断地由适应到矛盾,所以改革就不断进行,使生产关系及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无论发生在什么样的历史时期、什么地区的改革,其背景均体现了这一实质,这也是我国当前实行改革开放必然性之所在。
从改革的进程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抗,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商鞅变法的矛头指向宗室贵族和世袭大臣,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剥夺他们的各种特权,必然受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甚至他们怂恿太子犯法借以破坏这次变法活动。秦孝公死后,秦惠王即位,公子虔报复商鞅,告其谋反,商鞅被车裂,并族灭其家。商鞅赤胆忠心,最终却在劫难逃。还有王安石罢官归隐、六君子戊戌喋血等等,均说明改革之路曲折而艰巨。
从改革的结果看,这9场改革有成有败。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①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②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利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由于封建顽固势力、保守力量异常强大等因素而昙花一现,归于失败。
从改革的作用看,成功的改革能极大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梭伦改革改变了雅典贵族专权的局面,把雅典导向了民主政治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迈出了雅典起飞的第一步,此后二百年间,雅典创造了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的希腊明;商鞅虽遭车裂,但新法未变,使秦国一跃而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粉碎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禁锢,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思想条;明治维新则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当时亚洲唯一一个近代化国家。
此外,在重大改革活动中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他们在改革中体现出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值得后人学习。商鞅坚持公开颁行的法令,对于敢违犯新法的,坚决依法给予处罚,以大无畏的精神冲破层层阻力,将新法进行到底,取得了重大胜利。王安石面对守旧势力的阻挠、反对,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力行新政。北魏孝帝除弊布新,排除鲜卑旧贵族的阻挠,平息反对派的叛乱,甚至处死反对改革的太子元恂,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虽然有的改革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但他们勇为天下先、坚强不屈的意志以及改革所创下的丰功伟业却永载史册,为后人所乐道。
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注定了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与多样性。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 ①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②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③促进维新变法思想运动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④促进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 中国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A. 冯桂芬、王韬、李鸿 B. 冯桂芬、王韬、洪仁?
C. 冯桂芬、王韬、康有为 D. 冯桂芬、王韬、郑观应
3. 观察右边的《时局图》,下面关于这幅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发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一幕
B. 列强主要侵华手段是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C. 美国提出侵华的“门户开放”政策
D. 列强的侵略使中国变成了它们的殖民地
4. 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有较深的历史关系,但最终分道扬镳,这主要是因为
A. 两者的对外态度不同 B. 两者的政治主张不同
C. 两者的阶级属性不同 D. 两者的社会背景不同
5.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可用于对以下哪一思想的评价
A. 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 孙中的三民主义 D. 新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6. 康有为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
A.率先提出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
C.提倡西学,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
D.反对共和革命,维护清朝专制统治
7.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的中倡导在中国实行
A.君主立宪制B.民主共和制C.三权分立制D.君民共主制
8. 被称为近代中国“精通西学第一人”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9.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因为
A.论战最先震动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
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
C.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
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述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10.“公车上书”提出以下四项主张,康有为认为其中只有一项是“立国自强之策”,那就是
A. “下诏鼓天下之气” B. “迁都定天下之本”
C. “练兵强天下之势” D. “变法成天下之治”
11. 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其根本目的是
A. 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B. 用西方的政治体制维护清朝统治
C. 鼓励广大民众参与政治 D. 利用西方的政治学说说明儒家的合理性
12. 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诏令有
A.裁撤部分中央机构 B.设立议院
C.制定宪法 D.设立制度局主持新政
13. 下列法令中与戊戌变法无关的是
A. 京师设立铁路、矿务总局 B. 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
C. 实行铁路国有政策 D. 准许民间创办报馆,鼓励私人办学
14.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人人封,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民间疾苦,悉达天听”。反映的内容是
A.命各省保荐,引进人才 B.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C.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D.设邮政局
15. 下列各项属戊戌变法内容的是
①筹划海防,成立海军衙门 ②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③开办京师大学堂 ④废除八股取士 ⑤学校不读四书五经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16. 戊戌新政中,切中时弊、震动巨大的措施主要是
A. 裁汰冗员,废除特权 B. 改革财政,编制预算
C. 设立议院,召开国会 D.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17. 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翼(期望)。概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A. 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 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 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 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18. 1898年6曰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A. 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争夺 B. 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C. 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 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19. 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解放
20. 与明治维新相比,中国戊戌变法的不利条有
①在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缺少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政治前提
②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进行改革,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③没有提出明确的改革主张,同封建势力妥协
④帝国主义加紧争夺中国,缺少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 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其依据是什么?

(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2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绪帝委任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擢升(破格提拔)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等为军机京,参预新政,负责起草变法的诏令。
材料二:光绪帝还命令各省总督巡抚将6月11日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令教官详细讲解,并在督抚衙门悬挂。
材料三:9月初,光绪帝又将阻挠新政的礼部尚书(官职名称)怀塔书,许应揆和四个侍郎全部革职,同时提升因积极参加维新事务而受礼部压制打击的王照,以示激励。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戊戌变法》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将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措施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


(2)材料二中光绪帝令各省“将6月11日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你认为光绪帝颁布的这些“新政诏书”有何积极意义?


(3)材料中,光绪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变法,但是这些措施都不能使变法顺利进行,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原因。


三、问答题
23. 在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中,“戊戌变法具有特殊意义”,为此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其功不可没”。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24. 有的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应属于社会革命的范畴”,称它是“一次失败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也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请回答:
(1)你同意哪种观点?请阐述你同意的理由。

(2)从政治上看,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于什么?

专题九 戊戌变法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2345678910
ADDCBBADDD
11121314151617181920
BACBCABDDC
解析3. 答案为D D项不符合史实,中国是半殖民地不封建社会。
18. 答案为D 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材料解析题
21. (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①日俄变法取得成功②中国风气未开。
(3)原因;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维新派脱离群众,变法失去人民支持;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

22.(1)破格提拔和重用维新人士;下令各省总督巡抚宣传变法诏令;严厉打击阻挠变法的封建官僚;对积极参加维新事务而受打击者予以保护、提升和激励。
(2)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政权。
(3)没有发动群众只依靠维新人士推行变法,力量有限;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使得变法诏令的贯彻受到阻挠和破坏。
解析:此题第一问从材料中提炼变法的措施,第二问考察措施的积极性,第三问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三、问答题
23.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符合但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巨大。维新派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这是爱国的进步的,在社会上起到了启蒙作用。维新派和顽固势力进行激烈的论战,展开了与封建思想正面的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倡导西学,要求废除科举制,改革教育制度,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维新派培养人才,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正因为有了维新变法,才有后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等,才有了资产阶级掀起的辛亥革命。


24. (1)①同意革命的观点,因为运动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也要求改革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用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代替封建专制制度,虽然用和平手段,但也没有排除使用暴力;百日维新是资产阶级暂时地、部分地获得政权,不失为一次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尝试。②同意改良的观点,变法领导者宣传的是变法改革主张;其与顽固势力论战也是以革命为核心;百日维新中的新政诏令,没有体现资产阶级维新思潮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只改革一些旧制度;其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2)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从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受启发,立志变法改制。他们幻想在不使用暴力、不根本改变清王朝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推行新政,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实践证明,中国资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软弱性而导致革命的不彻底性,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责任。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概括能力。要求对戊戌变法有个系统的认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下一篇: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戊戌变法】相关文章
【戊戌变法】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