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案

逍遥学能  2013-06-12 23:39



第6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案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及要求;艺复兴的时间、性质;代表人物及人主义概念;德国的分裂;马丁•路德的观点;《九十五条论纲》;新教;
(2)理解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及影响;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性质和意义;以及宗教改革的影响和马丁•路德的观点;
(3)探究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大运动出现的原因及体现的人主义精神;
(4)通过对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前因后果,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人主义”的实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
(2)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通过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
(3)流际会,分析思想、化领域的重大变化、发展的原因和方法。
(4)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一些名画和著名学作品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了解重视经济及化发展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2)让学生认识尊重人和人性的人情怀;
(3)通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反对教会,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战斗精神的了解,培养学生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优良品质,树立坚持信仰的顽强意志。

★教材分析:
教材围绕14~16世纪欧洲人精神的发展这个主题,重点向学生介绍了当时欧洲的两大运动──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引言反映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精神独裁和第一目讲述的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可视为这两大运动兴起的背景。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人精神在历经数百年的压抑后,得以大力弘扬,并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建议教学时注意前后联系,引导学生从人精神发展的宏观历程中对这两大运动准确定位。同时,两大运动影响深远,有大量的古迹、资料流传至今,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当今欧美的政治、化生活,建议教学时充分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艺复兴的内容和实质。
难点:通过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理解西方人精神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
【方法一】引言导入:
师生共同赏析图片《雅典学院》。《雅典学院》以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所创建的雅典学院为题,并以柏拉图及其弟子亚里士多德为中心,描写了古希腊以50多个各方面的著名学者,位居画面中心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个以指头指着上天,另一个则伸出右手指着他前面的世界,以此表示他们不同的哲学观点。以他们为中心,两侧分别画出的一些著名学者,有一些还是当时的人物,他们各自的动态,都统一在为探求真理而自由争辩的崇高主题之中,以此歌颂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赞美人的创造力,同时反映了人们与古希腊先贤们对话而复兴化的渴求。在此基础上,提问:
(1)古希腊人精神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有哪些?
(2)时人和先贤们共论一堂的情况说明了什么?
(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4)当时人物为此开展了什么运动?
教师讲解: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封建时代。进入9世纪后,在封建主的支持下,基督教会势力膨胀。中世纪是宗教信仰的世纪,简要介绍基督教的精神统治。在基督教的精神统治下,欧洲几乎成了化的沙漠。“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恩格斯)。图片《雅典学院》是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家拉斐尔创作的油画,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与古希腊先贤们对话而复兴化的渴求。
【方法二】直接导入法:
提起意大利,人们不禁会浮想连翩,那里有世界最具权威性的足球赛;那里有最诱人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那里有世界著名的永恒之城──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就在这片土地上,曾哺育了斯巴达克斯、但丁、米开朗琪罗、达•芬奇、伽利略、马克•波罗等伟大的人物;也是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恺撒大帝、墨索里尼和暴君。这就是意大利──一个神秘的王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4、15世纪的意大利,探寻艺复兴的足迹。
由此导入新。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艺复兴的背景)
1、时间:14、15世纪
2、地点:佛罗伦萨、威尼斯
3、条:意大利各城市国家采取了一些重商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正是催生资本主义的必要因素。
【合作探究】以佛罗伦萨城市国家的繁荣为例进一步说明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条:
在政治上:工商业主、银行家等资产阶级控制着城市的政权;
在经济上: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非常发达,是意大利最大的银行业和手工业的中心。
地理优势:地处地中海贸易的枢纽地位,也是其商业繁荣的重要因素。
最后,从政策、政治环境、地理位置等方面简要总结。
4、影响:
(1)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
(2)意识形态的影响: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现世的享乐,关注人的本身的发展,这就与当时基督教宣扬的以“神”为中心、祈求世幸福的意旨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因此,他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首先在思想领域一次大的解放运动。

二、艺复兴:
1、产生的条:
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发生的主要原因:
①意大利半岛最早萌发了资本主义经济:14、15世纪,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城市,工商业发达,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他们具有新的开拓创新精神,不满足于当时天主教会控制下的陈腐、呆板的生活。
②意大利丰厚的化遗产:意大利是古代罗马、希腊化的中心地带,留下了不少古代化的遗迹,容易使当地的人们回忆起古代的辉煌。拜占庭帝国保留古代希腊罗马的化典籍: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入侵攻占后,许多学者逃到意大利。他们带了许多古代希腊、罗马的化典籍,这其中有许多是意大利手抄稿,他们还在意大利各地讲学,促进了意大利人对古代希腊、罗马化的研究。
③意大利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才优势:各城市共和国的统治者和富商巨贾竞相延揽才智之士,汇集了众多的博学才子。可引用佛罗伦萨美第奇的话:“应该把这些有特殊天才的人们作为天上的神仙对待,而不应该把他们看成是驮畜。”
人们正是在研究、学习古代希腊、罗马化的过程中,发现了它与教会化的不同之处,并加以改造利用,掀起了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化为表象,实际是资产阶级新化的思想解放运动──艺复兴。
2、含义和实质:
艺复兴是对古希腊、罗马化中人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解放运动。“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是欧洲先进知识分子复兴希腊、罗马古典化的运动,当时人们认为,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以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这表明了艺复兴的新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但它不是单纯的古典复兴,而是反封建的新化的创造,它表现在科学、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和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实质:艺复兴是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人主义
人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支配了艺复兴时期的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人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以“人”为中心而非以“神”为中心,以此出发,人主义重视现世生活,因而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反对基督教的世观念和禁欲主义。主张发挥人们的创造力,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作家亚而伯蒂说:“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人主义重视科学实验,鼓励冒险和发财致富,认为事业的成功及发财致富是一种道德的行为。总之,人主义就是一种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
小结:以神为中心──→以人为中心;
禁欲和世──→现世的享受;
等级观念──→自由平等;
蒙昧主义──→理性和科学。
4、学领域的成就:艺复兴首先在学艺术领域表现出。
(1)“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和彼特拉克
●薄伽丘:
代表作:《十日谈》
思想主张: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但丁:“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
代表作:《神曲》
思想主张: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彼特拉克:“人主义之父”
代表作:《歌集》
思想主张: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备资料1】薄伽丘与《十日谈》
薄伽丘(1313—1375),是佛罗伦萨商人凯利诺的薄伽丘和一个法国女人的私生子。幼年时生母去世,随父亲到佛罗伦萨。不久,父亲再婚,他在严父和后母的冷酷中度过了童年。他自幼喜爱学,便开始自学诗学,阅读经典作家的作品。
1348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每天,甚至每小时,都有大批大批的尸体运到城外。从3月到7月,病死的人达10万以上,昔日美丽繁华的佛罗伦萨城,变得坟场遍地,尸骨满野,惨不忍睹。这事给当时意大利一位伟大作家薄伽丘以深刻影响。为了记下人类这场灾难,他以这场瘟疫为背景,写下了一部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当时,《十日谈》被称为“人曲”,是和但丁的《神曲》齐名的学作品,也被称为《神曲》的姊妹篇。这部小说为什么称为《十日谈》呢?
原,在佛罗伦萨闹瘟疫期间的一个清晨,7个美丽年轻而富有教养的小姐,在教堂遇到了3个英俊而富有热烈激情的青年男子。7位小姐中的3人是他们的情人,别的几位和他们还有亲戚关系。他们决心带着仆人,离开佛罗伦萨这座正在走向死亡的可怕城市。
他们相约,两天后到郊外的一座小上的别墅里去躲避瘟疫。那里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有翠绿的树木环绕,还有曲折的走廊,精致的壁画、清澈的清泉和悦目的花草,地窖里还藏着香味浓郁的美酒。
这10位年轻人每天不是唱歌弹琴,就是跳舞散步。在暑气遍人的夏季里,他们坐在绿草茵茵的树荫下,大家商定每人每天讲一个优秀动听的故事,以此愉快地度过一天中最难熬的时光,他们一共讲了10天,10天合计讲了100个故事,这些故事收集成集子就叫《十日谈》。
《十日谈》就是他反封建反教会的有力武器。《十日谈》写完后,薄伽斤受到封建势力的迫害和打击,时常被教会派的人咒骂和威胁。他有一次愤怒之至,甚至想把所有的著作,包括《十日谈》全部烧毁,幸好他的好朋友??意大利著名的民主诗人彼特拉克苦苦相劝,《十日谈》才得以留存至今。
彼特拉克是薄伽丘一生中最好的知音,1374年彼特拉克去世,薄伽丘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第二年他在孤独和贫困中,悄悄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备资料2】但丁与《神曲》
意大利诗人但丁(1265—1321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恩倍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出生于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从小喜欢读诗,曾经拜著名学者为师,学过拉丁和古代学,他特别崇拜古罗马的一位重要诗人维吉尔,把维吉尔当做自己的精神导师。
但丁少年时曾在一次宴会上见到一位容貌清秀、美丽动人的姑娘贝阿德丽采。但丁非常喜欢她,宴会后常找机会去看望她。随着年龄的增长,但丁把贝阿德丽采当做自己精神上的爱慕对象。这种爱情给但丁以神奇的力量,他为她写下了一系列抒情诗篇。但不幸的是贝阿德丽采却与一位银行家结婚,不久死去。但丁为此悲伤万分,又写了一系列的悼念诗。但丁把为贝阿德丽采写的诗收集在一起,用散串连起,说明每首诗的写作动因,取名《新生》。诗中但丁追求纯洁的爱情,把贝阿德丽采看作是上帝派拯救他灵魂的天使,一个神化的女性。从此之后,贝阿德丽采成了但丁作品中一个象征性的理想人物。
1302年,但丁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被赶出城邦,开始了近20年的流放生活。大约在1370年,在流亡生活最痛苦的时候,但丁开始了《神曲》的创作,这是他长期酝酿和构思的一部巨著。
《神曲》全长14000多行,分为《地狱》、《炼狱》(又译《净界》)、《天堂》三部分。每部分33歌,加上序曲,共100歌。
长诗采用中古学特有的梦幻形式,叙述但丁在“人生的中途”所做的一个梦。在梦中,但丁在一个黑暗的森林中迷路了。黎明时,他在阳光的沐浴下朝顶攀登。突然,在他的面前出现了三头猛兽——豺、狮、狼,诗人惊慌呼救,这时出现了古代罗马诗人维吉尔,他遵从圣女贝阿德丽采——即但丁青年时倾心的女子的命令,搭救但丁从另一条路走出绝境。
但丁在维吉尔的带领下游历了地狱和炼狱。地狱共九层,上面宽下面窄,像一个大漏斗。地狱阴森恐怖,凄惨万分,凡生前做过坏事的人的灵魂都被罚在地狱中受刑,并根据罪孽的大小安排在不同的层次,罪孽越重,越在下层,所受的刑也越重。例如,在地狱的第八层,诗人看到了已死的教皇尼古拉三世,以及当时还活在世上的,迫害过诗人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他们的身体头朝下地被埋在地洞中,两条腿在外面剧烈地扭动着,挣扎着。诗人见后高兴地说道:“真是罪有应得!他们在世上把善良的人踩在脚下,而把凶恶的人捧在头上。让他们永远受罪吧!”
炼狱里的灵魂的罪孽比地狱中灵魂的罪孽轻些。炼狱是一座浮在海上的,四周有美丽的海滩,外有脚,顶口是地上乐园。炼狱也分为七层,这里每一层分别住有犯过骄、妒、怒、情、贪、食、七种罪孽的亡魂。他们的罪孽较轻,可以得到宽恕。经过烈火的焚烧,断除孽根后,他们可以升入天堂。
地上乐园里飘着吉祥的云朵,花瓣般的雨珠,这里出现了圣女贝阿德丽采,她接替维吉尔引导但丁游历天堂。
天堂庄严光辉,充满欢乐和爱,住着生前正直行善的人,他们享受着永远的幸福。天堂也分为九重。九重之上是上帝的天府。天府是上帝和天使们的住所,充满上帝的光和爱。但丁见到了圣父、圣母和圣子“三位一体”的奥秘诗人觉得,在那天府里才真正见到了人类最理想的境界……
《神曲》也表达了但丁对人类智慧和理想的追求。《神曲》中的地狱是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况,天堂是人类的理想和希望,炼狱则是我们人类从现实到理想中须经过的苦难历程、但丁希望人们认识罪恶,悔过自新,去认识最高真理,达到最理想的境界,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思想,显示了新的化思潮的萌芽。
【备资料3】“人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1304年7月20日生于阿雷佐城,1374年7月19日卒于阿尔夸。父亲是佛罗伦萨的望族、律师。他自幼随父亲流亡法国,后攻读法学。父亲逝世后专心从事学活动,并周游欧洲各国。他还当过神甫,有机会出入教会、宫廷,观察生活,追求知识,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称为“人主义之父”。
代表作《歌集》相传为诗人于1327年见到美丽少女萝拉后陆续写下300多首十四行诗和1347年萝拉死后为表达哀思的一些抒情诗的结集,用意大利语写成,主要是爱情诗。彼特拉克跳出旧抒情诗的框框,以丰富多彩的色调,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萝拉的形体之美,刻画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这些诗篇大胆歌颂爱情,表达对幸福的渴望,反映出人主义者蔑视中世纪道德,热爱生活的世界观。彼特拉克的诗音韵优美,结构周密,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歌颂萝拉,传达细微的感情。他使十四行诗这一新诗体艺术上臻于完美。他的抒情诗,特别是十四行诗,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后人为此把他尊称为诗圣。《歌集》中的长诗《我的意大利》,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谴责意大利的君主们利用外族雇佣军进行内战,让“豺狼与绵羊同居”,善良的人民蒙受灾难。他的其他政治抒情诗还对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彼特拉克的一些诗篇,也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反映了艺复兴初期的人主义者的矛盾。

(2)“美术三杰”: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
【备资料4】达•芬奇
达•芬奇,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在世。意大利艺复兴时期的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科学家、科学巨匠、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 其父为律师兼公证人,母为农妇,他15岁到佛罗伦萨,学艺于韦罗基奥的作坊, 1472年入画家行会,70年代中期个人风格已趋成熟。
天才少年 达•芬奇喜爱绘画,常为邻里们作画,有“绘画神童”的美称。当时,父亲皮埃罗受一位农民的委托,要画一幅盾面画。他听说儿子会画画,想试试儿子的画艺,便将这任务交给了小芬奇。小芬奇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画成了一个骇人的妖怪。这妖怪长着火球般的眼睛,张着血盆大口,鼻孔中喷出火焰和毒气,样子十分的恐怖。作品完成后,小芬奇请父亲到他的房间。他把窗遮去一半,将画架竖在光线恰好落在妖怪身上的地方。皮埃罗刚走进房间时,一眼就看到了这个面目狰狞的怪物,吓得大叫起。小芬奇则笑着对父亲说:“请您拿去吧,这就是它该产生的效果。”皮埃罗从此确信儿子有绘画天赋,便将小芬奇送往佛罗伦萨,师从著名的艺术家委罗基奥,开始系统地学习造型艺术。此时的达•芬奇只有14岁。
科学巨匠 达•芬奇认为知识起于实践,只有从实践出发,通过实践去探索科学的奥秘。他提出的这一方法,后得到了伽利略的发展,并由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最基本方法。①天:达•芬奇对传统的“地球中心说”持否定的观点。他认为地球不是太阳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一颗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太阳本身是不运动的。达•芬奇还认为月亮自身并不发光,他只是反射太阳的光辉。他的这些观点的提出早于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②物理:达•芬奇重新发现了液体压力的概念,提出了连通器原理。他指出:在连通器内,同一液体的液面高度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液面高度不同,液体的高度与密度成反比。他发现了惯性原理,后为伽利略的实验所证明。他认为一个抛射体最初是沿倾斜的直线上升,在引力和冲力的混合作用下作曲线位移,最后冲力耗尽,在引力的作用下作垂直下落运动。他的这一发现使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学说产生了动摇。他发展了杠杆原理,除推导出作用力与臂长关系外,还算出了速度与臂长的关系。他指出了“永动机”作为能的不可能性。达•芬奇还预示了物质的原子原理,形象生动的描述了原子能的威力:“那东西将从地底下爆起,……使人在无声的气息中突然死去,城堡也遭到彻底毁坏,看起在空中似乎有破坏力。” ③医学:达•芬奇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认为是近代生理解剖学的始祖。他掌握了人体解剖知识,从解剖学入手,研究了生理学和医学。他最先采用蜡表现人脑的内部结构,也是设想用玻璃和陶瓷制作心脏和眼睛的第一人。他发现了血液的功能,认为血液对人体起着新陈代谢的作用。他说血液不断的改造全身,把养料带到身体需要的各个部分,再把体内废物带走。达•芬奇研究过心脏,他发现心脏有四个腔,并画出了心脏瓣膜。他认为老年人的死因之一是动脉硬化,而产生动脉硬化的原因是缺乏运动。后,英国的威廉.哈维证实和发展了达•芬奇的这些生理学成果。 达•芬奇的研究和发明还涉及到军事和机械方面,他发明了飞行机械、直升飞机、降落伞、机关枪、手榴弹、坦克车、潜水艇、双层船壳战舰、起重机等等。
艺术大师 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这三幅作品是达•芬奇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传说,在他年轻时,有一次帮老师在一副名为《约翰为基督洗礼》的画中画了一个小天使,结果其水平超过了老师画的所有其他人物。这位在当年已有些名气的老师羞愧难当,从此不再涉猎绘画,只搞雕塑了。
达芬奇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就是他绝高的绘画艺术,其最著名的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圣安娜与圣母子》等。《蒙娜丽莎》的绘制前后历时四年。据说模特是佛罗伦萨人,刚刚丧婴,为解除她的痛苦并露出自然的微笑,莱奥纳多便请人为她奏乐。她的微笑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时似乎是很严肃有时又象很温柔;有时略含忧伤有时又显讥讽。蒙娜丽莎的右手更被称为“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手”。《最后的晚餐》绘制在格拉齐教堂圣餐厅的墙壁上。达芬奇一改前人绘制“最后晚餐”围桌而座的布局,让所有人物座成一排面向外,而耶稣基督座在最中间。
关于《蒙娜丽莎》的一些轶事
1503-1505年,雷奥纳多•达•芬奇开始绘制《蒙娜丽莎》。这幅画一直跟随在他的身边,直到他死后数年,画像由法国皇帝法兰西斯一世买下。此后,它一直归法国王室所有,直到1805年拿破仑将之珍藏在卢浮宫。这幅画就象一位有生命的天外者,它的超凡魅力和奇闻轶事令人惊叹甚至难以置信:
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得到《蒙娜丽莎》后,把它挂于家训堂,命令女儿整天模仿画中的笑容,经过数年努力,公主们终于将那神秘的微笑模仿得惟妙惟肖。
拿破仑拥有《蒙娜丽莎》时,喜欢把它挂在卧室内,每日早晚要独自欣赏多次,有时竟能面对画面伫立一天半日,入迷得忘记一切。
1963年6月《蒙娜丽莎》在美国华盛顿展出,保安人员有四万余众,每个参观者要经过6道哨卡,接受各种仪器的检查。
1974年5月《蒙娜丽莎》在日本东京展出,每个参观者只准在画前站9秒钟。
每年前去罗浮宫瞻仰这幅画的人达700百万左右,据联合国教科组织的不完全统计,截止1991年底,全世界已先后有二百多部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问世,其它各种出版物则汗牛充栋,数不尽数。
全世界已发现《蒙娜丽莎》的赝品二百多幅,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收藏了34幅,她说:“我实在太喜欢《蒙娜丽莎》了,但它是一孤品,所以只得以赝品自娱。”
1987年英国与以色列考古学家在以色列与黎巴交界的各波利市一幢具有古罗马风格的别墅内,发掘到一幅马赛克拼图,图案竟与《蒙娜丽莎》一模一样,这幅画诞生于公元四世纪,比雷奥纳多生活的年代早1100年左右。
【备资料5】拉斐尔与《西斯廷圣母》
生卒年:公元1483~1520年 出生地:意大利乌尔宾诺小公国 特 长:绘画
拉斐尔的父亲是宫廷画师,所以他从小就随父学画。11岁时,父亲去世,他给一位画家当助手。后,他学习了15世纪佛罗伦萨艺术家的作品,开始走上了独创的道路。他的作品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不可企及的典范。其代表作有油画《西斯廷圣母》、壁画《雅典学院》等。
他以一个学生的姿态对待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他既崇拜达芬奇,也尊重米开朗基罗,他要把佛罗伦萨的全部艺术精华变成自己的营养。当时教皇朱理二世为了赞颂自己,把最优秀的画家、雕刻家、建筑家都请到罗马为他服务,当时,米开朗基罗正在为他画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刚满25岁的拉斐尔,在佛罗伦萨接到罗马送的圣旨:“教皇想尽快在梵蒂冈见到拉斐尔,以便他在罗马与意大利最优秀的艺术家一起,为美化罗马而工作。”不久梵蒂冈的画家们被告知:除了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之外,其余的画家们全被辞退了。教皇认为罗马只要有这两位大师就足够了。天才的成就,引繁重的订画任务,这是拉斐尔的光荣,也是他的悲剧,太大的名望终于把他压垮了。
1520年4月1日,他病了。医生为他诊断病情以后摇着头说:“您,亲爱的大师,您从年轻时候起就过着过于紧张的生活,现在受到报应了。人们都知道艺术家是一些什么都不在乎的人,他们不吝惜生命,而是让生命去燃烧。”一个星期以后的4月6日他死了。
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是他怀着虔诚的心情谱写的一曲圣母赞歌,被认为是圣母画中的绝品。拉斐尔一改中世纪以的圣母像中冰冷、僵硬,的形象,将她描绘成美丽、温柔、充满母性的意大利平民妇女。她为手中怀抱着的基督洋溢着坦然的骄傲。又因为她将把心爱的儿子奉献给人世,脸上又洋溢着牺牲精神的母爱。这种伟大的母爱,体现在身着简朴衣裙,赤足的年青的妇女身上。
头巾与裙边。侧身站着随同前往人间报信的是大天使圣瓦尔瓦拉。画面左下端,是前去欢迎圣母子降临的教皇西斯托斯。画面上,帷幔向两边缓缓拉开,圣母马丽亚怀抱婴儿基督从云中冉冉降落。她的脚边,跪着教皇西斯廷二世和圣徒瓦尔瓦拉。教皇穿着沉重的法衣,用手指着圣母应该去的大地。圣徒目光下垂,虔敬里略带羞怯,似在为母子俩祈祷。圣母面容秀丽而沉静,眉宇之间似有隐忧,为了拯救全人类,她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爱子。小基督依偎在母亲怀里,他睁着大眼睛望着我们,目光里有一种不寻常的严肃感,似乎他已明白这里所发生的一切。
拉斐尔过去创造圣母形象,总是极力追求美丽、幸福、完好无缺、更多地具有母亲和情人的精神气质和形象。而这幅《西斯廷圣母》在更高的起点上塑造了一位人类的救世主形象。这幅画没有艺术上的虚伪造作,只有惊人的朴素,单纯中见深奥。画面像一个舞台,当帷幕拉开时,圣母脚踩云端,神风徐徐送她而。代表人间权威的教皇西斯廷二世,身披华贵教皇圣袍,取下桂冠,虔诚地欢迎圣母驾临人间。另一侧是圣女瓦尔瓦拉,,代表平民百姓迎驾。她的形象妩媚动人,沉浸在深思之中。她转过头,怀着母性的仁慈俯视着小天使,仿佛同他们分享着思想的隐秘,这是拉斐尔的画中最美的一部分。人们忍不住追随小天使向上的目光,最终与圣母相遇,这是目光和心灵的汇合。
圣母的塑造是全画的中心。初看不觉她在动,只要注目审视,仿佛她正向你走,她年轻美丽的面孔庄重、平和,细看那颤动的双唇,仿佛听到圣母的祝福。
趴在下方的两个小天使睁着大眼仰望圣母的降临,稚气童心跃然画上。据说,这两个小孩是拉斐尔有一天在面包房前看到的,便迅速把他们天真的样子画下,加在这幅画上。
【备资料6】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于1475年3月6日诞生于艺复兴胜地佛罗伦萨附近的小城卡普里斯。父亲罗多维柯•波纳洛蒂是小城的市长。米开朗琪罗出生后,体弱多病的母亲弗朗西斯卡无力照料他,把他送到附近塞提雷诺小镇由一位奶妈喂养。
米开朗琪罗幼年丧母,10岁时随再婚的父亲搬到佛罗伦萨居住,并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13岁时,父亲送他到佛罗伦萨最受尊敬的艺术家吉兰达约的作坊当学徒。米开朗琪罗在此接受了在新鲜石膏上做壁画的全面技术训练。一年以后,他转向著名雕塑家多纳太罗的学生贝尔托尔多学习雕塑。米开朗琪罗在14岁时正式尝试雕塑作品,几天之内就成功地完成了神话中牧神头像的雕塑。他的少年之作《阶梯旁的圣母》以圣母怀抱婴孩耶稣侧身坐在梯旁的姿势,表现了当时雕刻中罕见的粗朴壮实的形象,展现了非凡的创作技巧。
17岁的米开朗琪罗用大约两年的时间在圣斯比里托修道院院长管理下的一所医院研究解剖学,在停尸房里探索人体的奥秘。圣马可修道院修道士萨伏那洛拉于1498年5月被判火刑处死,心怀悲愤的米开朗琪罗拿起锤子和凿子,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了大理石群雕圣母怜子像——《哀悼基督》。雕像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圣母玛利亚抱着躺在双膝之上的死去的儿子,默默地俯视着他,在沉思中哀悼自己的爱子。整座雕像沉浸在恬静的气氛中。作者有意把圣母表现得比他死去的儿子还要年轻,用圣母青春常在的形象寄托人主义关于人性崇高和不朽的理想。群像的三角形构图和极为精致的细部刻画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使这一作品成为米开朗琪罗第一个震惊艺坛的杰作。熟谙人体解剖学的雕塑家把静静地躺在圣母膝上的耶稣裸体——头颅、躯干、双臂以至全身刻画得如此逼真,人们很难相信这一杰作是出自一个二十四五岁的青年之手,于是米开朗琪罗不得不在圣母的衣带上刻下自己的名字——这是他终生唯一的一次在自己的作品上自留题名。
1505年,教皇尤利乌斯二世要求米开朗琪罗为他建造一座辉煌的、能够使他永世扬名的墓地。米开朗琪罗非常激动,认为这是一个创造惊人杰作的机会,于是他设计了一座宏伟的建筑物,其中包括不少于40个真人大小的人物雕像。他用了8个月的时间亲自奔赴卡拉拉采石场选采石料。但后尤利乌斯突然变卦叫停,甚至拒付采石工资。米开朗琪罗对此非常气恼。不过两人最终还是解决了争端。尤利乌斯二世交给了米开朗琪罗一生中最具挑战性的任务:在梵蒂冈西斯廷教堂顶部作画。米开朗琪罗拒绝了这项提议。他唯一的愿望是重返他作为艺术家的最爱——大理石雕刻。然而, 决心已定的尤利乌斯比米开朗琪罗更为固执。1508年5月10日, 米开朗琪罗很不情愿地签下了这份合同: “我, 米开朗琪罗, 雕塑家, 由于将要进行西斯廷教堂顶部的绘画,收到了我们神圣的教皇尤利乌斯二世500枚达克特金币。”看, 后成为他生平最大杰作的这一壁画, 最初竟是以无比悲愤的心情开始的。
在500多平方米的天花板上作画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尽管有13名助手帮助,但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米开朗琪罗只是请助手们做些琐碎的工作,而整幅画面几乎全部由他自己完成。在接下的四年里,米开朗琪罗不得不每天持续数小时站在高达20余米的脚手架上工作。
工程进度缓慢。尤利乌斯对此很是恼怒。他频繁地视察教堂,监督进度。每次他都询问米开朗琪罗何时能完工,而米开朗琪罗每次都任性地回答:“当我可以完工的时候。”
一天,尤利乌斯被这种回答激怒了,他用权杖打了米开朗琪罗。艺术家可以忍受无休止的艰苦劳作,但却无法忍受对其人格的侮辱。米开朗琪罗立刻离开了教堂,并且威胁说要离开罗马。对于教皇尤利乌斯而言,这可能是他第一次向他人示弱:他派了一名使者去向米开朗琪罗道歉,而且付给他500达克特金币。艺术家得到安抚之后,才返回教堂继续工作。
1512年11月1日,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终于揭幕: 在被33块嵌板覆盖的天花板上,人们看到了世界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创世纪》。
天花板正中心的天顶画分为三组,共有九个场景。第一组“神的寂寞”,包括“神分出光明与黑暗”、“神创造日、月、草木”、“神授福大地”;第二组“创造人类”,包括“创造亚当”、“创造夏娃”、“逐出乐园”;第三组“洪水”,包括“洪水”、“诺亚献祭”、“诺亚醉酒”。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上帝与亚当的形象。亚当被创造出了:一个有成熟的健美体格的美少年,他那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刚刚从睡幻中苏醒,还不能站立起行动,等待着万能的造物主给他以力量。上帝耶和华被画成一位慈祥的老人,扶着天使们飞,把有着无限力量的手伸向亚当,而亚当将在握住上帝之手的刹那获得生命和力量,作者以此表现出对解放人的力量的强烈渴望。
《创世纪》的问世,使当世最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琪罗成为与达 芬奇并峙的最伟大的画家。在37岁时,他被世人尊为“神圣的米开朗琪罗”。
1534年,美第奇墓地完工的同一年,59岁的米开朗琪罗返回他取得最辉煌成就的地方——西斯廷教堂:新的教皇保罗三世要求他在神坛后的墙壁上作画。年迈的大师尽管精力已远不能与26年前作天顶画时相比,但对工作依然一丝不苟。 他辛勤地工作了七年,终于在1541年他66岁时,完成了又一部骇世之作《最后的审判》。
这幅祭坛画高14.6米,宽13.4米,描绘了耶稣基督审判众生灵魂的情景。整个画面浑然一体,以中央的基督、圣母和众圣徒为核心,天堂地狱善灵恶鬼皆入画中,经受折磨而痛苦的形象与金碧辉煌的天花顶形成强烈的对比,在雄伟壮烈之中平添了肃穆恐怖之感。艺术家晚年对世日益增长的关注体现于作品之中。任何人,包括米开朗琪罗自己,都没有在他对未世界极端悲观的描绘中得到宽恕:他把自己绘成圣人巴塞洛缪手中拿着的一张被剥下的人皮。《最后的审判》的艺术效果是如此惊心动魄,以至于当教皇保罗三世第一次看到它时,竟惊愕地跪了下,祈求上帝在自己的最后审判日大发慈悲。

5、艺复兴的传播和意义:
(1)传播:意大利→西欧诸国
15世纪后期,新航路的发现刺激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艺复兴运动由意大利扩展到西欧广大地区。
(教师可简要指出其成就: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拉伯雷等艺术大师的成就;“日心说”等自然科学成就。)
(2)意义:
①思想方面: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高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②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学艺术方面: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永放光芒。
④自然科学方面:人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三、宗教改革:
1、背景:
(1)艺复兴的影响。艺复兴中,人主义学者尽管对宗教保持较为温和的态度,但其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天主教的权威日益受到人们的怀疑。
(2)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
中世纪的天主教会对人民进行严密的精神统治,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原罪”和“灵魂救赎”,即人生下就有罪,只有信仰上帝,跟随耶稣才能得救。就“灵魂救赎”而言,最初强调的是个人信仰的作用,后,神学家们又加上了种种繁杂的宗教礼仪,而且必须得到神职人员的帮助,灵魂才能得救。在经济上,天主教会还是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并征收什一税,对各国人民大肆搜刮。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称。在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选侯之外,还有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上千个帝国的骑士,交通不便,关卡林立,币制庞杂,局面混乱。同时,教皇不仅掌握着天主教的最高行政权和司法权,直接支配各国天主教会,甚至还可以干涉各国的内政,可以解除一国臣民对该国君主的效忠誓约。随着14、15世纪西欧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西欧各国要求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实现教会的民族化。
16世纪的德意志在名义上是“神圣罗马帝国”,但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成为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被视为“教皇的奶牛”,因此,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与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的德意志,便成了宗教改革的发地。
【备资料】中世纪欧洲与基督教会
天主教是与东正教、新教并列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而基督教又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诞生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392年,罗马帝国皇帝正式宣布基督教为国教。由于政治区划和语言、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庞大的罗马帝国全境在事实上一直分为东、西两部分。基督教从3世纪以,也逐渐形成东、西两大派。西派以罗马为中心,传播于高卢、意大利和北非迦太基及其以西地区,通行拉丁语,又称拉丁教会。东派散布在马其顿、希腊半岛至埃及及其以东地区,通行希腊语,又称希腊教会。330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设东都于拜占廷,并将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此后,君士坦丁堡教会在东部教会中渐居首位,与西部的罗马教会对峙。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6世纪,罗马主教在罗马城建立政教合一的统治,并扩大统辖范围,进一步提高罗马主教的权力;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自称为教会元首,使东部教会依附于国家政权,并不承认罗马教皇为教会最高首领,东、西两派裂痕日益加深。1054年,东、西部教会正式分裂。东派自称正教即东正教,西派自称公教。
“公教”一词自拉丁catholica,原意为“全世界的”和“普遍的”。天主教自称是唯一的公教,并以罗马为中心,故又称罗马公教。16世纪传入中国后,其信徒所崇奉的神称为“天主”,故在中国称天主教,或音译为“加特力教”。
2、性质:
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宗教改革是发生在16世纪的一场爆发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欧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
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人主义思想得以进一步弘扬。
3、代表人物及主张:
(1)代表人物: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开始)
1483年11月3日,马丁•路德出生在德意志东部的一个小村。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
1517年,为反对教皇利奥十世借颁发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论纲》所引起的强烈反响,甚至出乎路德自己的预料。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说《论纲》点燃了第一次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宗教改革的火焰。路德一下子成为德国全民族的代言人,各阶层的热烈支持,使路德走上了同罗马教庭彻底决裂的道路。
1519年,罗马教会的神学家约翰•艾克同马丁•路德在莱比锡展开了大论战。在路德唇枪舌剑、咄咄逼人的攻势之下,约翰•艾克狼狈不堪地败下阵去,这场大辩论无疑成为路德宗教改革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转机。
1520年是宣场路德学说最火的一年。那一年共出版德书籍、208册,其中路德的著作有133册之多。被称作宗教改革三大论著的《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囚于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都发表在那一年。在这些著作中,路德的攻击予头并非指向某一教皇或教庭的奢侈腐败,他矛头所指是整个封建神权政治。他的学说从根本上否定了中世纪的教阶组织,否定了奴役人们的圣礼制度和教会法规,提出建立与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资产阶级廉俭教会,并在宗教理论上以资产阶级自律的宗教取代了封建主义他律的宗教。
但路德不能代表人民。当德国农民要把宗教改革变成一场推翻现存剥削制度的政治革命时,路德退缩了,最后走向背叛,成为世俗统治者的代言人。他先写了《劝基督徒勿从事叛乱书》,又开始回维登堡讲道,平息骚乱,最后写了《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书》。他对待农民起义的态度由劝抚、调解到力主镇压。路德彻底脱离了人民,路德教在德国蜕变成为世俗诸侯的工具。以路德为代表的市民阶级温和的宗教改革运动,仅在宗教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1546年2月,路德死于出生地艾斯勒本,享年63岁。路德一生功过参半。他所发起并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整个欧洲,永久性地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于西欧的封建神权统治。 他的宗教学说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思想武器。恩格斯认为路德是他那个时代的巨人,他无愧于这一光荣
(2)主张:
①他认为信仰耶稣就可得救。他在研读《圣经》中,提出了关于灵魂得救及救赎的新观点:人的灵魂只要依靠个人虔诚的信仰就可得救,不需要教会神职人员的干预;信仰的唯一依据就是《圣经》,而不是天主教制定的神学。“很显然,当钱币扔在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得心和贪欲心。”这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威。
②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③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并依据希腊原本把《圣经》翻译成德。
④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激发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很多封建诸侯的支持。
4、扩展及意义:
(1)扩展:
①路德教派:宗教改革后,德意志东北部的萨克森、普鲁士等地的诸侯国成为路德派新教国家,并乘机夺取天主教会的财产,同天主教诸侯抗衡。信奉新教、旧教的各诸侯国发生了多次战争。1555年,经过长期战争,双方缔结了奥格斯堡条约,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即各诸侯国有权决定自己臣民的信仰。从此,路德创立的新教派在德意志的广大地区取得了合法地位,并且传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区。
路德教派→德意志北部和东北部→北欧(瑞典、丹麦、挪威)、美国
②加尔教派:加尔在日内瓦的宗教改革是继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宗教改革运动。加尔教义传入英国,成为英国清教徒的宗教信条。加尔派→瑞士→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地
③英国国教:16世纪英国专制王权与罗马教廷争夺英国教会最高统治权和经济利益的斗争加剧。自1529年起亨利八世操纵议会实行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先后通过法令禁止向教廷纳贡,取消其最高司法权和其他种种特权。1534年的《至尊法案》正式宣布国王为英教会的最高首脑,建立脱离罗马教廷的英国国教会。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即位,重立英国国教会,规定官方教义和礼仪,镇压不服从国教的天主教徒和清教徒。1563年颁布《公祷书》和《三十九条信纲》,规定英国国教的教义,以圣经为信仰的唯一原则,否认教皇的权力。在17世纪英国革命中废除作为维护专制君主制和对抗清教运动的工具的国教会。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再次恢复国教会,并企图转向罗马旧教。1688年政变后国教会深受加尔教影响,逐渐变成资产阶级化的教会。英国国教(又称安立甘宗或者圣公会)→英国(仍是封建教会)→爱尔兰、苏格兰和英属殖民地。
小结: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造成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新教形成三大主流教派即路德派、加尔派和英国国教派,结束了天主教在西欧一统天下的局面。路德教派主要分布在德意志北部和东北部以及北欧、美国等地;加尔派主要分布瑞士、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地;英国国教又称安立甘宗或者圣公会主要存在于英国的都铎王朝时期。
(2)意义:
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人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合作探究】比较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同:(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
(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
异:(1)在人的问题上,人主义者与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认识: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
(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两个运动是迥然不同的,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取代教皇的权威。
(3)艺复兴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而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
(4)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艺复兴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请你就此谈谈艺复兴时期思想家对宗教持什么态度?
答案提示: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并未放弃天主教,而是表现为一种世俗化、人性化的理想。人主义者乐于接受教皇和教会的豢养,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本测评
14~16世纪,欧洲哪些事促进了人主义发展,结合史实具体说明。
答案提示: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艺复兴首先在一些学艺术家等知识分子中出现了反对宗教束缚、关注人自身需求的要求,促使人们开始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越越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宗教改革运动则直接质疑教会的权威,解放了千千万万普通大众的思想,使人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学习延伸
阅读以上材料,请思考路德主张只要有信仰就可以成为义人,这同教会的主张有什么冲突?它同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有什么关系?
提示:路德的主张实际上是要求尊重人,尊重每个人自己对信仰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盲目服从教会的说教,这与艺复兴倡导的对人性的尊重在思想上都是促进了人主义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下一篇: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案】相关文章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案】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