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评课要素

逍遥学能  2016-08-24 12:15

  一、评教学目标是否贴切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的类型有所侧重,合理整合三维目标。如新课要关注构建新知识体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化学新概念建立的过程,并牢固掌握它;复习课要关注知识的前后联系,加深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实验课要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设计能力、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的培养。
  
  二、评教学内容是否有序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关注知识的逻辑联系,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生活经验,对教材作合适的选择调整或加工提炼,使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进入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状态。
  
  三、评教学过程是否生动
  
  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多种的实验机会和实验环境,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机会,启发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交流;教师能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地呈现教学资料或媒体,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评学习方式是否多样
  
  在继承必要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同时,教师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交流互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化学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自主建构知识概念;,并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感悟化学学习思想,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升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评价是否丰富
  
  更新评价观念,评价的意图在于激励学生更好地改进学习、增强信心。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练习反馈,还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表现,以及对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既有教师的评价,又要引导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鼓励,体现课堂评价的宽松氛围。
  
  今天听了荆秀红老师《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这节课,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主要特点我认为是:自主 探究合作 互动
  
  一、 精心设计,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荆老师在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猜想以下用什么方法证明?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在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老师没有泛泛地讲,而是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相关的题目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呆板受教的状况,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状态自主学习
  
  二、 别具一格的引导过程,突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喜欢逐条讲深讲透,把自己所知道的内容一字不漏地传给学生,使学生学得被动、枯燥,这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当前所进行的化学课改必须摒弃的。荆秀红老师的这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在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由学生说出实验方案后,由学生实验,出现的现象由学生分析解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盐和中和反应定义的得出都大胆放给学生,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让他们在“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知识。,
  
  三、师生、生生互动,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节课问题的设计较好地体现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如:在学完中和反应后,让学生讨论:做完化学实验后形成的酸性或碱性的废液,是否直接倒入下水道中,应怎样处理?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自然地将中和反应知识迁移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再如在学生自学完溶液PH的测定方法后,由学生测定了十几种溶液PH。以及,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这样同学们兴趣高涨,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组内相互合作,同学们从团结合作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交流。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出重过程和方法教育。
  
  我认为:本节课在开始时,实验氢氧化铜 、氢氧化铁跟酸的反应,有点不妥。因为学生对氢氧化铜 、氢氧化铁这两种碱不是很熟悉。若将该实验在探究完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后完成,用它明显的实验现象,来巩固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得出盐和中和反应的定义,就更加完美了。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不成熟的几点看法,不对之处,敬请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评《分子和原子》
  
  这节课,我认为董老师充分体现了“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本节课的导入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激起:学生能闻到清新剂的香味,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把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和原子提出来了。
  
  第二,对分子特征之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知识点的提出,运用了非常具体的数字和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那么学生在这些非常具体的数字中就了解到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对分子是不断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的处理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去探究。比如,在探究氨水滴到酚酞试液中,酚酞试液变红,而不将氨水、酚酞混合,分别放在两个小烧杯中,用大烧杯罩住后,大烧杯里面的酚酞仍变红,大烧杯外的不变红。通过这一现象,学生必须就会想到是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试液中,酚酞才会变红,这样自然而然地也就把“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一特征总结出来了。同样地处理分子间有间隔时,董老师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同样多的石块和沙子混合会怎样,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25ml水和25ml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小于50ml。将宏观和微观恰当地联系了起来,从而让学生自然地接受了“分子间有间隔”这一事实。
  
  董老师对分子及原子概念的提出,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的,对水的蒸发和水分解学生已经很清楚,这是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利用具体的小问题的形式,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去思考总结在这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及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氧原子有无变化。并且充分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肉眼看不见的粒子用动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最后的知识网络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起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本节课董老师若将最后知识网络的提出让学生总结及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上的平面彩图加以充分运用,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与指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2016高考化学实验;实验的基本操作
下一篇:2010高考备考最受欢迎的纠错笔记:化学篇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化学评课要素】相关文章
【化学评课要素】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