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期末专题复习资料整理6

逍遥学能  2013-06-08 14:18



二练习专场
伤仲永
1、作者 ,字 ,号 ,世称 , (朝代) 家, 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写得很好,名句有:
《伤仲永》选自
2、对黑体字理解:
金溪民( )方仲永,世隶( )(注音)( )耕。仲永生五年,未尝( )识书具( )(指:      ),忽啼求之。父异( )焉( ),借旁近(    )与(  )之,即书( )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 )养父母( )、收族( )为(  )意( ),传一( )乡秀才观之( )。自是( )指物作诗( )立就( ),其(  )理( )皆有可观者。邑( )(注音)人奇( )之,稍稍( )宾客( )其父,或( )以( )钱币乞( )之。父利( )其然( )也,日( )扳(  )(注音)(   )仲永环谒(  )(注音)( )于( )邑人,不使学。
余( )闻( )之也( )久。明道中,从先人(   )还家,于( )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 )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 )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  )(注音)然( )众人矣( )。”
王子( )曰:仲永之( )通悟( ),受之( )天也。其受之天也,贤(  )于( )材人(    )远矣。卒(    )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  )为众人;今(  )夫(  )不受之天,固(  )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根本原因是什么?        
还有其他原因吗?                         
5、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
说明了什么道理?                         
6、“世隶耕”说明了什么问题?                    
7、高尔基和爱迪生各有一句关于天才的名言,分别是:          、
                             ,仲永的
天赋非常出色,但与这两位名人的区别是:              
8、“伤”字的含义是什么?     
它有哪几层意思?                         

木兰诗
1、作者 (朝代)   ,选自 ,这诗歌是    (朝代)
北方的一首民歌
2、对黑体字翻译: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 )户织,不闻机杼(  )(注音)声,惟( )
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  )(帖:  )(注音),可汗(  )大点兵(   )。军书(  )十二(    )卷,卷卷有爷(  )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  )为市( )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  )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注音),南市买辔(  )(注音)头,北市买长鞭。旦( )辞爷娘去( ),暮(  )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 )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溅:  )(注音)。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胡(        )骑鸣啾啾(     )。
  万里赴戎机(  ),关度若( )飞。朔(  )(注音)气(   )传金柝( )(注音),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    )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   )尚书郎。愿( )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出郭(  )相扶将(  )。阿姊闻妹,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   )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 )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 ),安(  )能辨我是雄雌?
3、出了两个成语,分别是:    ,意思是:           
    ,意思是:           
4、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句子是:
描写木兰回家,家人兴高采烈的场面的句子是:
木兰与伙伴喜剧见面的句子是:
用比喻巧妙解答木兰女扮男装奥秘的句子是:
侧面描写木兰功勋卓著的句子是
最能反映木兰艰辛的战场生活的句子是:
最能反映木兰紧张而有序的准备工作的句子是:
5、“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胡骑鸣啾啾”这一句子你怎么理解?                            
6、“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一句子你怎么理解?                   
7、为什么木兰“不用尚书郎”,反而要“还故乡”呢?
                                   
8、该叙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吗?      
  这个故事有怎样的特点?你能用一个双音节词语概括吗?    
9、该故事性很强,如果按照情节概括的话,高潮和结局部分是什么呢?你能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吗?       
10、你心目中的木兰是个怎样的形象呢?
                                   
 你还知道古代其他有名的女性吗?        
11、你能说说体现“爱国”思想的诗句吗?(最起码两句)
                                

孙权劝学
1、作者 ,字 , (朝代) 家, 家
2、选自 ,这是一部 史,记载了从 到 共 年的史事。
3、孙权,字    三国时   的创建者。曹操在赤壁战败后曾感叹:生子当如    ,孙权读书治国的才能可见一斑。
4、对黑体字解释:
初( ),权谓( )吕蒙曰:“!”蒙辞( )以( )军中多务。权曰:“孤( )岂( )欲卿( )治经( )为博士( )邪( )!但( )当涉猎( ),见往事( )耳( )。 卿言多务,孰若( )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 )始就学。及( )鲁肃过( )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 )别三日,即更( )刮目( )相待,大兄( )何见事( )之晚乎!”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5、与《伤仲永》比较,有何异同?

                                   
6、出了两个成语: ,意思是:
,意思是:
7、给了你什么启示:
8、中共出现了3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他们分别有什么性格特征:
                                  
9、中的“经”具体是指:                      
10、“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    ,作用是: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了吕蒙“学”的    
11、孙权告诉吕蒙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是:     、     (用原词语填空)
12、有的同学认为,老师、同学只喜欢成绩好的学生,这是校园里的“势利眼”。请你联系中鲁肃与吕蒙结友的失事,谈谈你的看法。
                                  
13、你能说出古今中外有关“劝学”的名言吗?(至少两句)


口技
1、作者 ,字 , (朝代)人
2、选自 (朝代)   编选的笔记小说
3、对黑体字解释:
京中有善  口技者。会  宾客大宴    ,于厅事    之  东北角,施   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    ,但  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满坐  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   ,  (注音),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其
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   ,儿含乳   啼,妇拍而呜        之。又一大儿醒,絮絮    不止。当是时   ,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  (注音)大儿声,一时   齐发,众妙   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  妙   绝   。
未几   ,夫?   , (注音)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
作作索索         ,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  少   舒,稍稍     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
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  间  ,  (注音)力拉     崩倒之声,火  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  ,  (注音)屋许  (注音)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  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  离席,奋  袖出臂,两股  战战  ,几欲先走   。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  毕  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
扇、一抚尺而已。
4、口技艺人表演了哪些场景:
  哪个是表演高潮:    
5、由一个字统摄了全:   
6、首尾都交代了“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起到什么作用?
                                  
7、对口技艺人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办法,你能说出中侧面描写的句子并翻译吗?
                                   
                                   
                                   
8、本人之所以把表演写得这么传神,全在于作者的字功底,他不但有具体细致的声音模拟,还有对声音的概括介绍。你能把概括描写的句子找出并翻译吗?
                              
                                
  这样写作起到了什么作用?                     
9、表现人们在火场中惊恐万状的句子是:
  表现火势的猛烈和火场的纷乱的句子是:
10、“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在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11、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表示突然发生:
表示同时发生:
表示相继发生: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12、阅读下面的句子和古诗,体会两者的相同点,积累描写表现的技法: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口技》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空,月出惊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相同点:
技法:


夸父逐日
1、选自      ,这是一部   著作,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 ,还保存了不少远古的 。
2、对黑体字解释:
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 ;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     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
3、出了一个成语是:     ,意思是:            
4、夸父是个怎样的形象?                     
5、“逐日”的意思是:          ,
  怎样理解这一行为?                      
这一行为体现了夸父的英雄气概,反映了             
          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6、我国古代与太阳有关的神话还有           
  你还知道有关太阳的哪些诗句吗?(写出两句即可)        
                                 
7、夸父去世后手杖为什么还要化为邓林?      

两小儿辩日
1选自      ,旧说该书由  (朝代)    所作
2、对黑体字解释:
孔子东   游   ,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     故   。
一儿曰:“我以  日始出时去  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  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  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  也。
两小儿笑曰:“孰  为  汝  多知  乎  ?”
3、两小儿谈自己的观点,他们各自感受的出发点是什么?       
  他们的观点和根据都是不全面的,你能根据科学原理说明正确的看法吗?                              
4、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                 
  他们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5、“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                     
6、该反映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1、作者 ,字 ,又字   ,号    ,世称    ,  (朝代)人,郭沫若称赞他的写作是                
2、选自    ,该书名的意思是:             
3、对黑体字解释: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止  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    
甚  远。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  ,一狼仍从  。复  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        并驱    如故  。屠大窘   ,恐前后受其敌。顾   野有麦场,场主积薪  其中,苫蔽   ,  (“苫“注音)成丘。屠乃  奔倚其下,弛  担持  刀。狼不敢前  ,眈眈   ,  (注音)相向。少时   ,一狼径去  ,其一犬      坐于  前。久之     ,目似瞑  ,意  暇   甚。屠暴  起,以  刀劈狼首,又数刀毙  之。方  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    其中,意  将隧    入以  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  尾。屠自后断其股   ,亦毙之。乃  悟前狼假寐  ,盖   以  诱敌。
狼亦黠  ,  (注音)矣,而顷刻  两毙,禽兽之变诈   几何  哉?止增笑耳   。
4、“乃悟前狼假寐”中的“假寐”的表现是:
  表现屠户的警觉性高的句子是:
  表现狼阴险狡诈的句子有:
  表现狼贪婪的句子有:
  描写狼“犬坐于前”的神态的句子是:
  描写狼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
  最能表现屠户勇敢的句子是:
  表现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的句子是:
5、本按照   、   和杀狼、   的顺序,第三部分属于情节发展中的    ,第四部分属于情节发展中的       。叙述了两狼与屠户之间的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最后作者点明故事的主题:
                       (用原回答)
你能用现代汉语说该主题的意思吗?                
6、屠户起先怕狼,后怎样战胜狼的?              
                               ,
  屠户战胜狼的原因是什么?                 
7、全以   和   表达方式为主,揭示出          ,
  说明                            
  告诫人们                          
8、你知道有关狼的成语吗?(写出5个)
                        

参考答案:
《伤仲永》
1、王安石 介甫 半 临川先生 宋 政治 学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临川先生集》
2、见书本注释
3、四五岁,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能指物作诗立就
十二三,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泯然众人
4、受于人者不至也 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议论 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
6、仲永家既非书香门第,也非官宦世家,不可能受到诗礼熏陶,突出了仲永的天赋
7、天才出于勤奋 天才就是99%的汗水+1%的灵感 后天没有接受教育;自己不够勤奋
8、哀伤、叹息 叹息仲永的不自觉努力;叹息仲永父亲的利益熏心;叹息一个人才的流失

《木兰诗》
1、宋 郭茂倩 乐府诗集 南北朝
2、见注释
3、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清 磨刀霍霍:多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
4、万里赴戎机,关度若飞
爷娘闻女,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磨刀霍霍向猪羊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5、写出了木兰心情的急切,军情的紧急,路途的遥远以及思亲之情
6、写出了木兰回家之后能恢复女儿身的喜悦心情
7、暗示了木兰上战场并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国家安宁,也体现了木兰的孝心和责任心
8、代父从军 传奇
9、辞官还乡
10、勇敢坚强、热爱和平、孝顺父母、不贪慕荣华富贵 梁红玉(聪明勇敢)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孙权劝学》
1、司马迁 君实 北宋 政治 史学
2、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 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3、仲谋 吴 孙仲谋
4、见注释
5、①《伤仲永》和《孙权劝学》的含义正好是一个对比,《伤仲永》里说的是天才少年仲永最后没落的故事,说明的是先天的天赋再好,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最终还是“泯然众人矣”;而《孙权劝学》则通过昔日一介武夫的吕蒙最终通过学习成为吴国首席谋士的故事告诉我们,先天的不足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弥补
②前以记叙和议论综合行,后是对话形式行
6、刮目相待:另眼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
吴下阿蒙:指学识浅薄的人
7、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后天学习的重要(天性再好,不接受教育就会变成普通人;天性不好,只要努力学习,就会有收获)
8、孙:善劝,关心属下
鲁:敬才 爱才
吕:善于听取意见、好学
9、《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10、侧面描写 体现了吕蒙的惊人长进 必要性
11、涉猎 见往事
12、答案不唯一,说出理由即可
13、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
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口技》
1、林嗣环 铁崖 清
2、清 涨潮 《虞初新志》
3、见注释
4、 梦中惊醒 渐人梦乡 火场百象 火场百象
5、善
6、从侧面表现表演者口技的不凡,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的感染力。
7、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翻译: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露笑容,默默赞叹,认为好极了。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翻译:客人们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端正了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翻译: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哆嗦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了。
8、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翻译:时候一齐发出,各种声音都摹仿得极像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翻译: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更加生动地体现了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9、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10、渲染气氛,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
11、见后习题
12、寂静的夜晚衬托动景 以动衬静

《夸父逐日》
1、《海经》 地理 地理知识 神话传说
2、见注释
3、夸父逐日 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4、昂扬奋进、无私奉献
5、追逐太阳
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6、后羿射日
接天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江水绿如蓝
7、体现了夸父的无私奉献精神


《两小儿辩日》
1、《列子》 周 列御寇
2、见注释
3、太阳的大小 温度的高低
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其实没有远近之分
4、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
5、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
6、说明古人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而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狼》
1、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2、聊斋志异 在书房里记述奇异的故事
3、见注释
4、目似瞑,意暇甚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屠惧,投以骨 复投之
5、遇狼 惧狼 御狼 杀狼 发展 高潮和结局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7、放弃了妥协的思想,认清了狼的贪婪的本质;能抓住最佳时机
凭借自己的勇敢智慧
8、记叙和议论
狼贪婪,凶残,狡猾的本质
狼再怎样狡诈,都敌不过人的智慧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9、狼心狗肺 狼吞虎咽 狼狈为奸 杯盘狼藉 狼烟四起
三外古诗赏析
2、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相照。
【注解】: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2、长啸:长声呼啸。
【韵译】: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相照。
【评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3、峨眉月歌 李白
峨眉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出于四川芦县,流至乐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4、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忽然传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5、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简析】:
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6、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解】:
1、滁州:在今安徽滁县以西。2、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称上马河。3、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韵译】:
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评析】: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这是一首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这诗是有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7、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解】:
1、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2、歧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他被封为歧王。3、崔九:就是崔涤,当时担任殿中监。
【韵译】: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评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蘅塘退士评为:“少陵七绝,此为压卷。”
  这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如果诗人当年围绕安史之乱的前前后后写一部回忆录,是不妨用它题卷的。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无疑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化的渊薮,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现在回想起,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自己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象是即景书事,又象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会从这四个字上头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却又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复地的大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无疑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真是显得蕴藉之极。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这“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自不难领会;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象《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象是剧作家从杜诗中抽绎出似的。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读者却不难感受到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化繁荣带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阻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确实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象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过程;又象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似乎可以告诉我们: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究竟可以具有多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怎样一种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8、送灵澈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独归远。
【注解】:
1、杳杳:深远貌。2、荷:负。
【韵译】:
在苍翠的竹林寺院中,远远传深沉的晚钟。他身背斗笠披着晚霞,独自归向青最深重。
【评析】:
??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水诗的名篇之一。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走去,越越远。“青”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倪其心)

9、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注释](1)有约:即邀约友人。(2)家家雨:形容雨水多,到处都有。
[译]梅雨天里的雨下个不停,青草从中,池塘里,青蛙的鸣叫声此起彼伏,悠扬悦耳。邀约的朋友怎么还没有呢?已经过夜半了,怕是不会了,我百无聊赖地闲敲着棋子直至灯花落尽。
10、论诗 (清)赵翼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赏析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江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教学案(苏教版)
下一篇:登上地球之巅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201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期末专题复习资料整理6】相关文章
【201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期末专题复习资料整理6】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