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6-08-09 11:08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减负,学生的负担往往以大量的作业练习为主,尤其是数学学科,题海战术曾经一段时间很盛行。减负不等于不布置作业,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它反馈教学信息,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学生通过作业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学习技能。布置作业是必要的,但作业改革也是必要的。
传统的数学作业往往是统一地布置与当天所学内容相联系的难易不等的几道习题,这对于加深和巩固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忽略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对于程度好得同学,做这些作业一半是在做无用功,把时间浪费在已经会了的重复习题上;而对于基础差的同学,只能消化一部分内容,其它的任务就是负担,但为了交上作业,只能另想办法,抄袭由此产生。因而大部分学生做作业只是完成老师布置任务,没有兴趣乐趣可言,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学生在做作业时,模仿老师在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步骤,机械地套用公式、定理,只注视结果,很少思考问题。这种传统的作业模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素质教育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能力,不仅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改革,课后的作业也要改革。我的作业改革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既有收获,又在问题中总结经验。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个非重点高中,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一刀切”的留作业尤其不合适。为了照顾不同程度的学生,作业要分类,作业分类与因材施教是一致的。学生选择自由,不限人数也不限制题数,避免学生把自己分类的负面影响。实施作业分类后,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去做,作业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应付抄袭现象几乎杜绝。
作业分类要灵活,许多教师主张作业要分易、中、难三类。通过实践我发现,分类要根据不同章节的知识结构,根据当节课的课堂效果来决定,还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时将作业分易、中、难三类;有时分基础、创新两类;有时一个题目设计几问,每一问层层递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做到哪一问。
比如概念教学往往分三类,第一类作业是基本知识,例如考察对概念的辨别,题目形式要灵活,可以是选择填空等,让程度差的学生不感到困难,同时要掌握基本知识以便继续提高;第二类作业要针对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可根据练习册的习题进行变式改进;第三类是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准备的,可将历年高考题选编到作业中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当学习完三角函数以及三角恒等变换之后,设计三角的作业可以一题几问,如高考解答题的模式。第一问巩固基础知识,例如公式的应用;第二问考察公式的灵活应用,在这里可以设计一些小障碍、小陷阱以培养学生钻研的精神和认真的品质;第三问则是拔高的一问,要达到高考的难度,以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事实上,学生顺利完成一问之后会积极地进行下一问的探索,如果思考后没有独立解决此问,可以通过同学之间交流解决。
除了作业分类以外,设计作业时还要注重作业的“量”与“质”。首先作业要避免知识点或题型的重复。训练大量的重复的题目的确能在平时考试见成效,但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要精选那些典型的习题,使学生通过训练,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另外作业题目要有趣,使学生乐于去探索,去思考,而不是不得不去完成。我发现,只要在题目面前标明是某年某地的高考题,大部分学生都很感兴趣,无论成绩高低学生都积极地去完成,并且解决问题之后十分喜悦,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渴望战胜高考题的上进心去设计作业。新课标提出了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强化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因此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有意识地体现方程、数形结合、分类、化归、函数等各种数学思想,让这些数学思想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解题中去。
作业的批改同样要改革,改变传统对号叉号分数制,作业中错的地方用直线或其他符号注明,使用一些鼓励性语言,或许老师的一句话可以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虽然用时较长,但效果很好。值得一提的是,作业分类实行之初,有的同学开始选择难的题目,步骤上有一些失误,被注明的地方较多,结果为了失误少作业评价高而选择简单的题目。于是要求学生将所有题目认真审查,如果简单的题目确实已经掌握,鼓励大家攻克更高一级的题目。分类作业增加了批改作业的难度,但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程度及对此部分知识掌握的程度,这样就能及时有效地反馈作业信息,即使调整教学方法目标。
总之,数学作业对于巩固、拓展、深化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努力,使数学作业题目新颖有趣、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批改以激励为主,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作业,在心情愉悦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论文中心,作者:刘宝林